寿阳曲·江天暮雪

元代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白话译文

天色将晚,突然下起了大雪,那纷飞的雪花像盛开梅花又像飘飞的柳絮。江上的晚景美的就像画般,江面上一位披着蓑衣的渔翁正划着小船归去。

词句注释

  1. 双调:宫调名。寿阳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风”。
  2. 半梅花:一半像梅花。半飘柳絮,一半像是随风飘舞的柳絮。
  3. 堪:值得。
  4. 钓鱼人一蓑归去: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和《渔父》:“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本句综合上述二句诗意而成。一蓑,一领蓑衣,即一个人。

作品赏析

这首小令写的是江滨黄昏时分的雪中景色。“天将暮,雪乱舞”这两句开门见山,写出了傍晚时大雪纷飞的情形。一个“乱”字形容雪花纷纷扬扬,扑面而来之状,一个舞”字以拟人手法表现雪花飘飞的潇洒恣肆之姿。以下紧接一句“半梅花半飘柳絮”,采取比体,以梅花的清莹皎洁与柳絮的轻柔淡雅来比喻暮雪景色,妙在两“半”字,凝在林梢树头的积雪,远远望去洁白宁静宛如梅花开放;正在空中降下的飞雪,则又如点点飞扬的柳絮随风飘荡。这三句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黄昏雪景的优美之处,也构成了整个画面的环境。

下句“江上晚来堪画处”这才把镜头推近,由满天飞雪集中到江边。江上最动人的图景是这一幅江天暮雪图的“点睛”之笔:“钓鱼人一蓑归去。”在这暮色苍茫之中,一位孤独的寒江钓鱼人,正披一袭蓑衣,驾一叶扁舟,冒着漫天飞扬的大雪,缓缓驶回家去。苍茫、洁白的环境,正烘托出他的清高孤傲、不同凡俗的胸怀。有此一笔,可以说前面的景物都活起来了,整个诗境由一幅静态的雪景变成了一组动态的情景交融的镜头。而那位不畏严寒、秉性高洁的钓鱼人,是诗人精神格调的象征。

马致远写景的小令,大多不作细致的景物描写,而擅以类似写意画的手法,以简洁的笔触,抓住景物最明显的特征,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神态,同时又表现出作者强烈的艺术个性。这首《江天暮雪》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创作背景

在元代社会中,马致远和许多文人作家一样,不满当时蒙古贵族腐败、落后的统治,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合流,远疏科举,放浪江湖,甚至甘愿沉沦社会底层,接近平民百姓,了解他们的饥苦,用写杂剧、作散曲的形式申张正义,砧贬时弊,但又不可能完全超脱出来,只期尽可能保持高尚气节,求及自身净化。马致远晚年求仙觅道、消极避世,在辞官归隐的时候写下这首小令。

名家点评

  • 山西省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贺新辉:《元曲鉴赏辞典》:“这首曲犹如一幅风景画,有雪景,有人物,以景烘托人物,画面明朗,主题鲜明。用比喻对大雪纷飞的情状加以渲染,使‘钓鱼人一蓑归去’置于这样的环境之下,成为点题之笔。写景与写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一气呵成,使《江天暮雪》成为千古名篇。”

猜你喜欢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宋代 •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青衫湿·悼亡

清代 • 纳兰性德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昭君怨·送别

宋代 •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踏莎行·春色将阑

宋代 • 寇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抛球乐·逐胜归来雨未晴

五代 • 冯延巳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马致远
简介描述: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