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那些贫穷的书生,他们枉自读了许多书。读书就应该像司马相如那样,在桥柱上题字发誓要功成名就。可现在的读书人即使有司马相如那样的才华,可又有谁来买你的《长门赋》?姑且逛逛长安,然后回乡去。
“叹寒儒,谩读书”,感叹贫寒的儒生枉自读书。古人为了劝学,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者感慨读书无用,是因为元代社会实行民族等级政策,科举废行近一百年,致使文人无仕宦之望。即使后来重开科举,一部分文人步入仕途,但民族歧视仍使他们怀才不遇,沉抑下僚。正因为这样残酷的社会现实,才让作者发出如此愤激之语。“读书须索题桥柱”化用了司马相如的典故。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来司马相如果然获得成功,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乘赤车驷马返蜀,一时太守以下到郊外迎接,程县令背负弓箭为之开道。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梦想追求的荣耀。
“乘车谁买《长门赋》”亦是化用了与司马相如有关的典故。《文选·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君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金,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里反用典故。自己尽管像司马相如那样饱读诗书,满腹才华,但乘着驷马高车的达官贵人有谁能赏识重用像我这样的寒士呢?作者早年有志于功名,奔走于京华,但始终未求得一官。究极而论,正是元代社会贤愚颠倒、是非不分的黑暗政治导致了作者的悲剧。正因如此,作者不禁感叹“且看了长安回去”,元代的都城在大都,因长安是古时的都城,后代文人仍常用长安来代指帝都。作者奉劝那些到京城求取功名的士子们,不要再停留了,因为这里不是建功立业的场所,不如早早归去。
这支曲子吐露出作者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元代统治者压制人才的悲愤不平,也唱出了广大下层文人的共同心声。此曲在艺术表现上也是十分成功的,下句开头的字往往承接上句末尾的字,形成“顶真”的格式,层层推进,回环往复,从而将婉转轻快与沉郁顿挫两种风格融为一体。
此曲载于《阳春白雪》前集卷三。作者生活的时代缺乏赏识人才的君王,而作者的追求和理想主要地于能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这个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作者作此曲以慨叹读书无用、求取功名的艰难。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拚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酴醾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金缕翠钿浮动,妆罢小窗圆梦。日高时,春已老,人来到。满地落花慵扫。无语倚屏风,泣残红。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暗花草死。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
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