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那些贫穷的书生,他们枉自读了许多书。读书就应该像司马相如那样,在桥柱上题字发誓要功成名就。可现在的读书人即使有司马相如那样的才华,可又有谁来买你的《长门赋》?姑且逛逛长安,然后回乡去。
“叹寒儒,谩读书”,感叹贫寒的儒生枉自读书。古人为了劝学,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者感慨读书无用,是因为元代社会实行民族等级政策,科举废行近一百年,致使文人无仕宦之望。即使后来重开科举,一部分文人步入仕途,但民族歧视仍使他们怀才不遇,沉抑下僚。正因为这样残酷的社会现实,才让作者发出如此愤激之语。“读书须索题桥柱”化用了司马相如的典故。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来司马相如果然获得成功,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乘赤车驷马返蜀,一时太守以下到郊外迎接,程县令背负弓箭为之开道。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梦想追求的荣耀。
“乘车谁买《长门赋》”亦是化用了与司马相如有关的典故。《文选·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君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金,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里反用典故。自己尽管像司马相如那样饱读诗书,满腹才华,但乘着驷马高车的达官贵人有谁能赏识重用像我这样的寒士呢?作者早年有志于功名,奔走于京华,但始终未求得一官。究极而论,正是元代社会贤愚颠倒、是非不分的黑暗政治导致了作者的悲剧。正因如此,作者不禁感叹“且看了长安回去”,元代的都城在大都,因长安是古时的都城,后代文人仍常用长安来代指帝都。作者奉劝那些到京城求取功名的士子们,不要再停留了,因为这里不是建功立业的场所,不如早早归去。
这支曲子吐露出作者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元代统治者压制人才的悲愤不平,也唱出了广大下层文人的共同心声。此曲在艺术表现上也是十分成功的,下句开头的字往往承接上句末尾的字,形成“顶真”的格式,层层推进,回环往复,从而将婉转轻快与沉郁顿挫两种风格融为一体。
此曲载于《阳春白雪》前集卷三。作者生活的时代缺乏赏识人才的君王,而作者的追求和理想主要地于能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这个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作者作此曲以慨叹读书无用、求取功名的艰难。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两岸月桥花半吐,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
先自冰霜真态度,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问花花又娇无语。
嵩山神祠,在黄盖峰下,登封县东八里。祠门三重,古柏几二百株。三门之内,四岳神祠,分列左右。东有降神殿,绘“生甫及申”像于壁,剥落已半,西为御香亭,历代已来,封禅记功德地也。谒岳神殿祀事毕,下西阶,古柏鳞次,桀石丛峙。石上遍刊祝釐辞,祠官姓氏,周览移晷,回登天中阁少憩。
理策至山麓,仰视一峰入云,石色青绀如画,岚流雾垂,上合下竦,是为万岁峰。其麓为入山所必经也,蓝舆行十里至中峰。昔人云:“嵩山如卧眠龙而癯。”望之浑成秀拔,若不知有嵚崎参差之势者。及涉中峰之巅,群峰争出,若攒图之托霄上,烟云吞吐,日月蔽亏,林木蓊郁,鸟兽游鸣,阴晴变态,二十四峰环列于中峰,左右上下,不可名状。如谢绛所称玉女窗、捣衣石,但略括一二矣。
东五里许为卢岩,岩有卢鸿一宅,今为寺。两山忽张,匹练下垂,微飙吹之则左右动,奔涧荡壑,众山皆响,为嵩山佳处。昔鸿一隐此,作《十志》以自豪,抱微尚,鸣高蹈已耳。而来游者莫不凭襟怡情,因以思慕于其人矣。东有白鹤观,背负三峰,大小熊山屏其前,为嵩高之奥宅。三峰多石室,远眺一室,豁达洞开,与他室异,或即谟觞室也。南七里径崇福宫投龙洞,力疲思返。
余以半人疾,未及跻嵩之绝顶也,然眺洛河,瞻伊阙,顾以历历目中矣。桑钦《水经》曰:“昆仑之墟,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嵩山绝顶,直上可接。”吾欲御风而行,探昆仑之墟矣。又三里抵嵩阳观,有柏二株,大可十人围,闻在汉已为巨木,殆殷周时物。柏之奇,若雏松之新绿,香泽凝肥,翠滴人衣。坐其下,如张帷幕。谡谡风鸣,如闻丝竹声。旁有石幢,上勒唐宋人题名,有似杂采帖也。嵩阳观碑,屭赑丰硕,在观门之西,徐浩八分书,遒古可爱。邀饮至藏书楼下,日将昳,遂登车以归。
诘旦东行,路出箕山左,沿㶏水下流,复探石淙之胜,磥砢崎岖,负险相望。百二十里过禹州,达襄城境。
康熙丙子二月丙辰记。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