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暗花草死。
在庭院里晾晒玩物和衣裳,忽然看见故乡带来的鞋子。
从前它是谁赠送我的啊?是东邻的一位漂亮姑娘。
它使我想起她赠鞋时的话:用它表示有始有终的情肠,
你我好比这双鞋子一样,同行同止永远结对成双。
自从我被贬谪为江州司马,在三千里路程上漂泊游荡。
为了感激那多情的姑娘,一直把鞋子携带在身旁。
今天看到它使我心情惆怅,愈看愈加思念那个好姑娘。
人单形只鞋子还是一双,人和鞋子怎么才能一样?
多么的可叹多么的可惜啊,鞋里鞋面锦绣手工精细。
经过黄梅季节连绵阴雨,鞋色黯淡花草已经枯黄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诗人看到了鞋子,想起了这双鞋的来历。诗人叙述得非常平静自然,在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里因为晾晒各种用品,所以看到了鞋子,于是想起了恋人。“东邻”之典,运用尤为恰当、精炼,见出邻女的容颜娇美而多情。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睹物思人,因鞋子想起了她。这两句话化用晋陶渊明《闲情赋》“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之意,而措辞更为雅正,表现了二人当时的山盟海誓。“如履綦”“双行止”,巧用比喻典故,十分雅正,有“比翼双飞,永不分离”的深意。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自从被贬谪到江州,漂荡了三千里的路程。但是并没有忘记湘灵,把她送的鞋子一同带了过来。尽管两人没能走到一起,但湘灵在诗人的心中极有分量。因为爱,所以有惦念。如今远离家乡,远离湘灵,拿着她送的鞋子,缅怀这段情感。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每当诗人苦闷惆怅的时候,拿起这双鞋看个不停。诗人孤身一人,但鞋子还是一双,哪里像当初许下的誓言。“反复”“未已”四字,写其面对信物,反复翻看,诗人把爱情的信物当作寄托,感情十分的真挚和深沉。而“人只履犹双”里则饱含着一种辛酸与无奈。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可叹又可惜的是,往事如过眼云烟,只剩下了锦表绣里的这双鞋子。而“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既是对鞋子现状的写实,也是寓意,尽管难以忘怀,但诗人与恋人之间的恋情已经终结。此四句,既言诗人慨叹往事如过眼烟云,留下的鞋已色泽消褪,绣饰黯淡,又暗示在唐代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有情人终难成眷属。
这首诗因景生情,因情而回忆往事,较好地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与心爱的女子不得不分手,实在是无奈中的无奈。诗人娓娓道来,两个不能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形象便浮现在读者脑海。全诗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语言质朴,感情真切。
此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的梅雨时节过后,诗人被贬江州时期,是为感念昔日情人的所作。诗中所怀念的对象“东邻婵娟子”,是诗人早年的恋人湘灵。诗人与夫人杨氏结婚以前,曾与这位邻女产生过爱情,邻女赠履,实有信物的性质。她绣手锦心,针线活做得极好,可谓心灵手巧,而且在婚姻问题上大胆主动。但唐代门第等级甚为森严,门户不当,这位美丽的少女终于未能和诗人结为伉俪。这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结,终生难忘。特别是当诗人在逆境中漂荡时更是如此。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作者被黜外放,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地处长江中游,正是梅雨流行地区。每当梅雨季节,阴雨不断,衣物极易霉烂,当地人常晒衣物。此诗就是在他被贬江州后的第二年“晒服玩”时,因“见故乡履”而触物生情而作。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鸳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重省。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
此石巍巍活象牛,埋藏是地数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滴浑身有汗流。
芳草齐眉弗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
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观第五泄记,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魈呼虎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