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在夕阳的映照下,酒旗悠闲地飘扬。渔船大多已收帆归来,还有两三只也即将靠岸。渔村的傍晩,落花缤纷,流水含香,茅舍已升起袅袅炊烟,断桥头上卖鱼人早已散去。
此曲开篇就向读者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夕阳晚景图。“夕阳下”,点明了时间。全曲情境均由此生。“酒旆”,既点明了地点,又表示这是小镇所在。“闲”字,写出水村小镇傍晚时分宁静的气氛,令人如置身于其中,体味到江边恬静的飘香的世界,为全曲奠定了闲适的情调。“两三航未曾着岸”,将景物境界由小镇扩展到江滨。江上只有两三只未曾靠岸的小船,进一步突出了小镇的宁静。“未曾着岸”四字隐含着“帆归”之意。船是向岸边驶来,只是尚未靠岸罢了,这同扬帆远去或船行中流的情景是不同的。酒旆,是近景,酒旗也看得清,这是写近距离的视觉。两三航,是远景,远远望去,只见江上有船,船上人看得不甚分明,这是写远距离的视觉。以上三句是一个层次,写远浦。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是对渔船靠岸后的情景描写,这转入另一个层次,写帆归。此曲略去了渔船靠岸后,渔民们忙乎的劳动场面,直接写桥头渔市结束和渔人各自回家休憩的生活场面。作者不用人群熙攘来形容小镇,而用断桥头来代指小镇,是有意突出小镇的幽寂。傍晚时分,断桥头旁曾有过短暂的鱼市交易,但这种贸易很快结束,卖鱼人散去,小镇又重归宁静。渔人居住的环境是“落花水香茅舍”,因是晚上,家家亮起了灯光,灯光映照在水里,花、水、茅舍足说明环境的优美,衬出渔人生活的悠闲自适。从断桥到茅舍,他们远隔尘嚣,与世无争,怡然自得。
元代诗人揭傒斯写有《题王山仲所藏潇湘八景图卷走笔作》诗,其中《远浦帆归》是这样写的:“冥冥何处来,小楼江上开。长恨风帆色,日日误朗回。”该诗描绘的是一幅思妇候门的场景,表现闺怨的主题。而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一幅江村渔人晚归图,表现向往宁静生活的主题。全曲境界清淡闲远,远浦、酒旗、断桥、茅舍,远景近景,相得益彰,显得清疏而又淡雅;酒家旆闲、船未着岸、落花晚舍、卖鱼人散这些意象,透露出隐士追求世外桃源境界的恬淡心境。
此曲载于《阳春白雪》前集卷三、《梨园乐府》卷中。据《寄园寄所寄》《梦溪笔谈》等书记载,宋代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时人称为潇湘八景,或称八景。这八景是: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马致远所描写的八首《寿阳曲》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他描写的八曲也是潇湘八景。此曲乃其中之一。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石城依旧空江国,故宫春色。七尺青丝芳草碧,绝世难得。
玉英凋落尽,更何人识?野棠如织,只是教人添怨忆,怅望无极。
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啼匆匆。凌波人去,拜月楼空。
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