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务

南北朝颜之推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馀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於清高,盖护其短也。至於台阁今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枚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贲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休组之,对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白话译文

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於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君主给他俸禄官位啊!国家使用人材,大体不外六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用他能通晓治理国家的体制纲要,经纶博雅;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写典章,不忘古先;三是军旅的臣子,用他能决斯有谋,强干习事;四是藩屏的臣於,用他能熟悉风俗,廉洁爱民;五是使命的臣子,用他能随机应变,不辱君命;六是兴造的臣子,用他能考核工程节省费用,多出主意:这都是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人所能办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强求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无所惭愧了。

我看现在世上一般的文人,评古论今,好象了若指掌。但真的试用一下,他们又往往不能胜任。长时间生活在太平盛世,不知道丧乱的祸害;在朝为官,不知道边地战争的急迫;只知道领取俸禄,不知道百姓种田的辛苦;生活在小吏和百姓的上层,不知道要有辛勤的劳役。所以难以适应社会处理事务。晋朝南渡之后,特别尊重厚待士族,所在江南士族中有才干的人都担任尚书令,左右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国家的机要。其他只懂得点文义的士人,大多迂腐荒诞,浮华铺张,不会处理世务,小有过错又舍不得责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掩饰他们的弱点。至於那些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都对工作通晓熟练,能按需要完成任务,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是要用他们的长处啊。但是人们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全社会的人都认埋怨梁氏父子喜爱小人而疏远了士大夫,这种看法就像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看不到自身的短处。

梁朝的士大夫,都喜欢穿肥大的衣服,系宽阔的带子,戴高帽子,穿厚底鞋,出门就坐马车或轿子,进屋就有仆人搀扶侍候,无论在城里市郊,都没有骑马的。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专门赐他一匹果下马。周经常出门乘骑这匹小马,结果满朝士大夫都认为他的行为狂放不羁,以至于当时尚书郎如果骑马,就会受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皮肤脆嫩,骨头酥软,连路也走不了,体质虚弱,又不能耐受寒冷或酷热。结果仓促之间一命呜呼的,到处都是。建康令王复,性情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一看见马嘶鸣跳跃,就惊慌害怕,他对人说道:“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当时的风气竟然颓废到这种程度。

古人知道耕种的艰难,这大概表现在重视谷物,以农为本的思想方面。民以食为天,百姓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三天不吃饭,就连父子之间也没有力气互相问候。一茬庄稼的收获,要耕种,除草,收割,运载,脱粒,扬谷,经过许多道工序,才能收成入仓。如此这样,怎可轻视农事而贵重商业呢 在江南为官的士大夫们,因晋朝的中兴,渡江南来,最终寄居此地,至今已有八九代了,还从未下力种过田,全靠俸禄过活。即使他们占有一些土地,都是靠僮仆们来耕种,自己未见过翻一垄土,种一株苗,不知道该哪个月下种,该哪个月收获,又怎能知晓世上的其他事务呢 所以他们若做官则不明为官之道,治家则不会经营,这些都是生活优裕闲适所带来的过错啊。

词句注释

  1. 左琴右书:弹琴读书。
  2. 治体:指治理国家的体制、法度。
  3. 经纶:此指处理国家大事。
  4. 强干习事:精明强干,熟悉事物。
  5. 藩屏:藩篱屏蔽,比喻藩国。
  6. 明练:明白清楚。
  7. 程功:计算、考核工程的进度。
  8. 开略:思路开阔。
  9. 守行:品行端正,保持好的品行。
  10. 责:强求。
  11. 品藻:鉴定等级。
  12. 若指诸掌:像指示掌中之物一样,比喻事理浅近易明。
  13. 庙堂:宗庙明堂,旧时帝王议事之处,故也指朝廷。
  14. 战陈:作战的阵法。陈,“阵”的本字。
  15. 肆:踞。
  16. 晋朝南渡:指西晋被灭后,晋元帝于建武元年南渡,在建康立东晋事。
  17. 冠带:官吏或士大夫的代称,以其戴冠束带,因得称。
  18. 令:即尚书令,为尚书省的长官。
  19. 台阁:指尚书省。令史:尚书省属下的官员。
  20. 主书:尚书省属下官员。监帅:监督军务的官员。
  21. 省:指省事、尚书省属官。
  22. 梁武帝父子:指南朝梁的君主梁武帝萧衍和他的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
  23. 褒衣博带:宽大的袍子和衣带。
  24. 高履:即高齿屐。
  25. 周弘正:字思行,南朝学者,在梁、陈都做过官。
  26. 果下马:在当时视为珍品的一种小马,只有三尺高,能在果树下行走,故名。
  27. 放达:放纵不拘礼法。
  28. 侯景之乱:梁武帝太清二年北朝降将侯景叛乱,攻破建康,梁武帝被困而死。
  29. 建康:即今南京。本名金陵,吴为建业,晋避愍帝讳,故改为建康。
  30. 陆梁:跳跃。
  31. 稼穑:指农事。
  32. 本:与下文之“末业”相对,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33. 粒:以谷米为食。
  34. 存:想念、省问。
  35. 中兴:西晋亡后,东晋又建国于江南,故称中兴。
  36. 信:依靠。
  37. 盳(máng):耕地时一耦所翻起的土。
  38. 办:治理。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士君子处世之道、国家用人之道、士人风气与农事重要性等议题,见解深刻,语言平实而富有启发性。文中通过批判与反思,倡导士人应关注现实、勤奋学习、有所作为,不应脱离实际、空谈理论;同时强调了农事的重要性,提倡重视农业生产,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对士人风气的深切关注。

猜你喜欢

终南山

唐代 •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

清代 • 纳兰性德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戕竹记

宋代 • 欧阳修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出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如是累日,地榛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噫!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不时谓之暴殄。今土宇广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像庙过差乎!《书》不云:“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君子节用而爱人。”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点绛唇·咏风兰

清代 • 纳兰性德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颜之推
简介描述:

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字介,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教育家。

颜之推年少时因不喜虚谈而自己研习《仪礼》《左传》,由于博览群书且为文辞情并茂而得到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赏识,十九岁便被任为国左常侍;后于侯景之乱中险遭杀害,得王则相救而幸免于难,乱平后奉命校书;在西魏攻陷江陵时被俘,遣送西魏,受李显庆赏识而得以到弘农掌管李远的书翰;得知陈霸先废梁敬帝而自立后留居北齐并再次出仕,历二十年,官至黄门侍郎;北齐灭后被北周征为御史上士,北周被取代后仕隋,于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后约于开皇十七年(597年)因病去世。

学术上,颜之推博学多识,一生著述甚丰,所著书大多已亡佚,今存《颜氏家训》和《还冤志》两书,《急就章注》《证俗音字》和《集灵记》有辑本。

颜之推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