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鄂王墓

元代赵孟頫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白话译文

岳飞墓上荒草离离,一片荒凉,只有秋草、石兽而已。

南渡君臣轻视社稷,可中原父老还在盼望着王师的旌旗。

英雄被害,后悔晚矣,天下灭亡已成定局。

不要向西湖吟唱此诗,面对这样的景致无从吟起。

词句注释

  1. 岳鄂王墓:即岳飞墓。在杭州西湖边栖霞岭下,岳飞于绍兴十一年(1142年)被权奸秦桧等阴谋杀害。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为鄂王。
  2. 离离:野草茂盛的样子。
  3. 石兽危:石兽庄严屹立。石兽,指墓前的石马之类。危,高耸屹立的样子。
  4. 南渡君臣:指以宋高宗赵构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北宋亡后,高宗渡过长江,迁于南方,建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渡。
  5. 社稷:指国家。社,土地神。稷,谷神。
  6. 望旌旗:意为盼望南宋大军到来。旌旗,代指军队。
  7. 嗟何及:后悔叹息已来不及。
  8. 天下中分遂不支:意为从此国家被分割为南北两半,而南宋的半壁江山也不能支持,终于灭亡。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七律。此诗以岳坟的荒凉景象起兴,表达了对岳飞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并由此而联想到南宋君臣不顾国家社稷与中原父老,偏安东南一隅,以致最终酿成亡国惨剧。作为宋宗室,赵孟頫于亡国之际,面对岳坟追寻南宋衰亡之因,就不仅仅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了。此诗结尾两句,即蕴涵着诗人无尽的家国之思、亡国之恨。

这是一支悲愤的悼歌。岳飞的惨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岳飞虽然冤死,但他的英名却永远留在历代人民的心中。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岳飞为鄂王,旷世冤案得以昭雪,离岳飞被害已62年。岳墓建在风景秀丽的西湖岸边,岳飞虽封王建墓,但由于连年战乱,陵园荒芜,景象凄凉。这首诗以反映这样的现实入笔。

首联以离离墓草渲染岳墓秋日的荒凉,冷硬屹立的石兽,更增添了几分悲思。写岳飞墓前荒凉之景,暗寓作者伤痛之情。接下来用南北君民作对比,写南宋君臣的倒行逆施及由此产生的恶果,一个“轻”字,谴责了南宋当局苟安享乐、不思北进,显示了作者的谴责、愤恨之情;一个“望”字,同情中原父老忍受煎熬,遥望南师。一“轻”一“望”,对比鲜明。颈联哀叹有望承担中兴重任的英雄岳飞悲惨死去,使天下南北中分以至南宋最终被蒙古人灭亡。作者在尾联悲痛地吟道:“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满含湖光依旧,河山易主的深沉的感慨。末二句收结全篇,在气氛上是承应首二句,在感情上是绾合中四句。

语言特色方面来看,全诗即景生情,咏史抒怀,议论感慨,一气呵成,语言不事雕饰,通俗自然,哀婉深沉,感情强烈,颇具感染力。咏怀古人的诗作,一般都喜欢用典,但这首诗语言平易,基本上没有用典,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以赵宋后裔的身份为冤死于赵宋王朝的岳飞,由衷地唱出这支哀痛伤惋的悼歌,分外感人。

创作背景

岳飞是千古奇冤,历来有许多题咏、凭吊,这首却尤为沉痛。赵孟頫是宋朝的宗室,带有皇家血统,自然对宋朝的灭亡有比常人更近距离的体会。此时宋朝已经灭亡,宋人诗里常见的对敌人的叫嚣怒骂、挑战决斗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的无奈,对于此时的局势,再没翻身的可能了。

或许正因为赵孟頫看破这层,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当仁不让、毫不推辞,到了京城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此后官运亨通,做到了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当时指责赵孟頫的人不少,但今人当更宽容地看待。宋朝廷已经成了那样,赵孟頫已不能有什么作为。读书做官是当时士人的必由之路,隐居不仕固然是选择,积极有为又也无过错,不过无论怎么辩白,总有苛刻的评论不放过他,想把他牢牢钉在耻辱柱上。在元朝的诸多诗词中,这是首好诗,不能因人废言。

名家评价

  •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岳王墓诗,不下数百篇。其脍炙人口者,莫如赵魏公作。
  • 戴表元《松雪斋诗文集序》:古诗沈涵鲍谢,自余诸作,犹傲视高适李翱云。
  • 李东阳《麓堂诗话》:“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一联深厚简切。
  • 胡应麟《诗薮》:赵承旨首倡元音,《松雪集》诸诗何寥寥,卑近淡弱也。然体裁端雅,音节和平,自是胜国滥觞,非宋人末弩。其间《岳鄂王墓》,称为佳作。

猜你喜欢

菩萨蛮·梅雪

宋代 • 周邦彦

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游草堂记

明代 • 薛瑄

草堂乃唐杜甫子美避地蜀中时,裴冕为作于浣花溪者,子美诗所谓“万里桥西一草堂”是也。当时之草堂,废已久矣;而后世作堂以像之者,则累累不废焉。至蜀献王崇尚子美之忠贤,一新其堂。每岁时、良辰、胜日,蜀之衣冠士庶,与夫戴白之叟、垂髫之童,皆知草堂之名,而出游其地。人物车马杂遝,道路至填溢,草堂不能容。由是草堂遂为蜀中之胜迹,朝之缙绅大夫有事于蜀者,亦必至其地焉。自子美草堂以来,以全蜀之盛,历代之豪族富家,高甍巨桷,歌台舞榭,蔽云日而出风雨者,不知其几万亿,今皆消灭殆尽,寂无名称。独子美区区一草堂,而为后世之所景慕,兴葺游观,爱赏之不忘,名将与天地相为悠久。

树中草

唐代 • 李白

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

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

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尚书别解序

明代 • 归有光

嘉靖辛卯,余自南都下第归,闭门扫轨,朋旧少过。家无闲室,昼居于内,日抱小女儿以嬉;儿欲睡,或乳于母,即读尚书。儿亦爱弄书,见书,辄以指循行,口作声,若甚解者。故余读常不废,时有所见,用著于录。意到即笔不得留,昔人所谓兔起鹘落时也。无暇为文章,留之箱筥,以备温故。章分句析,有古之诸家在,不敢以比拟,号曰别解。

余尝谓观书,若画工之有画耳、目、口、鼻,大、小、肥、瘠,无不似者,而人见之,不以为似也。其必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矣。余之读书也,不敢谓得其神,乃有意于以神求之云。

惜琼花·汀蘋白

宋代 • 张先

汀蘋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汴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赵孟頫
简介描述: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2日-1322年7月29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

赵孟頫自幼聪慧,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隐居不仕,屡次辟命,直到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才赶赴大都觐见元世祖,被授为兵部郎中。此后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自世祖至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皆获礼敬。晚年逐渐隐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获赠魏国公,谥号“文敏”,被后世称为“赵文敏”。

赵孟頫博学多才,工古文诗词,通音律,精鉴赏。在书法上,他精于正书、行书和小楷,其书圆转遒丽,被人称为“赵体”。与鲜于枢并称“鲜赵”,又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其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俱工,并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变革风行已久的南宋画院的体制格调,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为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有“元人冠冕”之誉。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此外,他的诗文风格和婉,兼涉篆印,以“圆朱文”著称。有《松雪斋文集》等著作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