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庭花·清溪一叶舟

元代赵孟頫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白话译文

清澈的溪水之上,泛着一叶扁舟,木芙蓉开满两岸,点缀着风景如画的清秋。谁家的采莲女,唱起婉转动听的歌儿,惊起暮色中的水鸥。忽然,那天边的乱云,带来疾风骤雨,采莲女以荷叶遮头,匆匆忙忙踏上回家的路。

词句注释

  1. 仙吕:宫调名。仙吕宫是元曲常用宫调。
  2. 后庭花:曲牌名。入“仙吕宫”,小令、套数兼用。全曲七句五韵,句式为五、五、五、五、三、四、五。
  3. 芙蓉:指木芙蓉。
  4. 起暮鸥:惊起暮色中的鸥鹭。
  5. 休:语尾助词,无实义。

作品赏析

此首小令,纯然写景,不着情语,而作者的秋意、暮感、愁思,尤其归去之意识,则在写景中自然流露。因赵孟頫精通诗画音乐,他的散曲中常有画入境。这支小令,就宛如一幅水乡秋暝图。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一湾清溪,荡出一叶轻舟,两岸荷塘,盛开满目荷花。这一层境象,以幽静胜。秋之一字,还带出了一抹淡淡的秋意。“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采菱女承一叶轻舟而来,暮鸥承两岸芙蓉而来。谁家采菱女儿,唱起一曲清歌,歌声飞扬,惊起了向暮栖息的白鸥。这一层境象,以生动胜。暮之一字,亦暗承上文秋字,透出一份退暮之感。以上半幅,境象极幽美,虽说静中有动,可这清歌之妙发暮鸥之飞起,皆是一片天然之韵律,愈增幽美之感。接下来,“乱云愁”句,笔势陡然直转。霎时间,乱云密布,预示着大风雨即将来临。愁之一字,上承秋字、暮字,下得颇有份量。不过,采菱女儿倒并不愁风雨,这个愁字,实是透露出作者自己心灵中一刹那间的悸动。“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密布的乱云,霎时化作扑面的风雨,水天暮雨茫茫,采菱女儿这时摘了荷叶,戴在头上,打桨归去了。这一情节,在采菱女儿自己,不过是寻常小事,而在作者心目中,却别有一份真趣。这,显然是为作者所神往的。结笔情韵悠然不尽,使人为之意远。归去休三字,可以理解为描述采菱女归去了,也可以理解为采菱女互相呼唤归去吧,承上文秋、暮、愁一线意脉而下,还不妨理解为发自作者心灵深层的呼唤,它似乎意味着作者自己种希企有所归宿的潜伏意识。

赵孟頫与唐代诗人王维,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本来都是精通诗画音乐的艺术家,两人生平也都有一份希企归隐的情意缠结。王维所作《山居秋暝》诗,意境与赵孟頫此首小令相通。两人的作品,都描绘幽美入画的山水自然,赞美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所不同的是,王诗结联直接写出归宿的意愿,而赵孟頫小令则含而不露,只是“归去休”三字作了点暗示。

这首小令可谓诗中有画。全幅造境,以水为主。清溪、芙蓉、暮鸥、小舟、采菱女,皆水乡景色、水乡风情。造境得力于水,故灵秀清逸。这风格特色正与赵孟頫山水画风相通。由于全曲纯是写景,不着情语,故含蓄淡远,尤有神韵。在元代散曲众多的言情必尽之作中,这首小令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说是以诗为曲,即以唐诗之法而为元人散曲。

创作背景

赵孟頫出身宋朝宗室,宋亡后虽出仕元朝,然故国之思与归隐之志,在其心中缠结了一生。其诗《罪出》(“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与《和姚子敬韵》(“重嗟出处寸心违”)皆此种情思之流露。赵孟頫之画,也往往寄托了此种情思。张羽《题鹊华秋色图》诗云:“吴侬白头不归去,不如掩卷听春雨。”张光弼《赵松雪苕溪清远图》诗云:“吴兴元是水精官,楼阁溪山罨画中”“当时乐事谁能见,此日王孙自不同。”可以即证。赵孟頫此首小令即其平生那一份情意缠结的曲折体现。

名家点评

  • 明末清初戏曲文学作家万树:“此即《西厢·衬残红》一曲也。‘带’字是衬字。若论曲调,则此词之‘清溪一叶舟’平仄为正,而秋涧之‘绿树远连洲’不合也。‘菱’字,亦宜用仄。”(《词律》卷四)
  •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赵兴勤:“‘戴荷叶归去休’,生动俏皮,画面感极强,使人眼前出现采菱女头顶荷叶、匆忙躲雨的曼妙身影,给整首曲子注入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全注新译精讲丛书·元曲三百首》)

猜你喜欢

迎得郎来入绣闱,语相思,连理枝。鬓乱钗垂,梳堕印山眉。娅姹含情娇不语,纤玉手,抚郎衣。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木兰花慢·混一后赋

元代 • 刘秉忠

望乾坤浩荡,曾际会,好风云。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东风吹遍原野,但无言、红绿自纷纷。花月留连醉客,江山憔悴醒人。

龙蛇一屈一还伸,未信丧斯文。复上古淳风,先王大典,不贵经纶。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鼓舞五华鸑鷟,讴歌一角麒麟。

剑阁铭

魏晋 • 张载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谓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陈公弼传

宋代 •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赵孟頫
简介描述: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2日-1322年7月29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

赵孟頫自幼聪慧,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隐居不仕,屡次辟命,直到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才赶赴大都觐见元世祖,被授为兵部郎中。此后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自世祖至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皆获礼敬。晚年逐渐隐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获赠魏国公,谥号“文敏”,被后世称为“赵文敏”。

赵孟頫博学多才,工古文诗词,通音律,精鉴赏。在书法上,他精于正书、行书和小楷,其书圆转遒丽,被人称为“赵体”。与鲜于枢并称“鲜赵”,又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其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俱工,并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变革风行已久的南宋画院的体制格调,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为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有“元人冠冕”之誉。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此外,他的诗文风格和婉,兼涉篆印,以“圆朱文”著称。有《松雪斋文集》等著作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