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清澈的溪水之上,泛着一叶扁舟,木芙蓉开满两岸,点缀着风景如画的清秋。谁家的采莲女,唱起婉转动听的歌儿,惊起暮色中的水鸥。忽然,那天边的乱云,带来疾风骤雨,采莲女以荷叶遮头,匆匆忙忙踏上回家的路。
此首小令,纯然写景,不着情语,而作者的秋意、暮感、愁思,尤其归去之意识,则在写景中自然流露。因赵孟頫精通诗画音乐,他的散曲中常有画入境。这支小令,就宛如一幅水乡秋暝图。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一湾清溪,荡出一叶轻舟,两岸荷塘,盛开满目荷花。这一层境象,以幽静胜。秋之一字,还带出了一抹淡淡的秋意。“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采菱女承一叶轻舟而来,暮鸥承两岸芙蓉而来。谁家采菱女儿,唱起一曲清歌,歌声飞扬,惊起了向暮栖息的白鸥。这一层境象,以生动胜。暮之一字,亦暗承上文秋字,透出一份退暮之感。以上半幅,境象极幽美,虽说静中有动,可这清歌之妙发暮鸥之飞起,皆是一片天然之韵律,愈增幽美之感。接下来,“乱云愁”句,笔势陡然直转。霎时间,乱云密布,预示着大风雨即将来临。愁之一字,上承秋字、暮字,下得颇有份量。不过,采菱女儿倒并不愁风雨,这个愁字,实是透露出作者自己心灵中一刹那间的悸动。“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密布的乱云,霎时化作扑面的风雨,水天暮雨茫茫,采菱女儿这时摘了荷叶,戴在头上,打桨归去了。这一情节,在采菱女儿自己,不过是寻常小事,而在作者心目中,却别有一份真趣。这,显然是为作者所神往的。结笔情韵悠然不尽,使人为之意远。归去休三字,可以理解为描述采菱女归去了,也可以理解为采菱女互相呼唤归去吧,承上文秋、暮、愁一线意脉而下,还不妨理解为发自作者心灵深层的呼唤,它似乎意味着作者自己种希企有所归宿的潜伏意识。
赵孟頫与唐代诗人王维,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本来都是精通诗画音乐的艺术家,两人生平也都有一份希企归隐的情意缠结。王维所作《山居秋暝》诗,意境与赵孟頫此首小令相通。两人的作品,都描绘幽美入画的山水自然,赞美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所不同的是,王诗结联直接写出归宿的意愿,而赵孟頫小令则含而不露,只是“归去休”三字作了点暗示。
这首小令可谓诗中有画。全幅造境,以水为主。清溪、芙蓉、暮鸥、小舟、采菱女,皆水乡景色、水乡风情。造境得力于水,故灵秀清逸。这风格特色正与赵孟頫山水画风相通。由于全曲纯是写景,不着情语,故含蓄淡远,尤有神韵。在元代散曲众多的言情必尽之作中,这首小令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说是以诗为曲,即以唐诗之法而为元人散曲。
赵孟頫出身宋朝宗室,宋亡后虽出仕元朝,然故国之思与归隐之志,在其心中缠结了一生。其诗《罪出》(“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与《和姚子敬韵》(“重嗟出处寸心违”)皆此种情思之流露。赵孟頫之画,也往往寄托了此种情思。张羽《题鹊华秋色图》诗云:“吴侬白头不归去,不如掩卷听春雨。”张光弼《赵松雪苕溪清远图》诗云:“吴兴元是水精官,楼阁溪山罨画中”“当时乐事谁能见,此日王孙自不同。”可以即证。赵孟頫此首小令即其平生那一份情意缠结的曲折体现。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零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