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有哪个人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诗的第一句用了反问句式,从反面提出问题表示确定的意思。牡丹花素有“花中之王"之称,在百花丛中,它最壮观,最鲜艳,在城中各种花卉里,它独占螯头,具有压倒的优势。这种反诘句起到强调的作用,对人们普遍喜爱牡丹花的事实做了不容置疑的肯定。“占断”词,用得十分精当,恰切地写出了牡丹花那种美艳、奇绝,压倒群芳的气质,点出了城中养牡丹花的规模。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是对牡丹花描写的进一步升华洛川神女即洛神。诗人面对那一簇簇、一片片盛开的牡丹花,十分陶醉,不由得想到了传说中的洛神:莫非是洛川神女的巧手安排,使得那矫态万千、异彩纷呈的牡丹花,胜过那绚烂的朝霞么!诗人见花想到神女,这联想看似突兀,其实十分自然。美女如花,这是古人常用的比喻。望着美丽的牡丹花,诗人想到:如牡丹一样美丽的洛神,若非神女之手,人间怎能有如此美丽动人的牡丹花呢?正是这一“疑”把牡丹花那恍如仙花一般的特点描绘出来,寥寥数字胜过千言万语,由此可见诗人语言功力不凡。这样的联想,不是简单的用典,而是自然融入诗中,毫无斧凿的痕迹。
这首诗虽短小,但写得很有特色,开头一句“何人不爱牡丹花”,把对牡丹花喜爱之情直抒出来,如一声号角、一支序曲,有先声夺人的作用。接着层层深入地来描写社丹之美。“占断”一句是从城中花多,说明人们喜爱牡丹花。末两句运用典故比喻牡丹花不同凡响。全诗并无华丽的词藻,读来令人感到朴实、自然。
终唐一世,东都洛阳城里广种牡丹,诗人徐凝的句子无疑是这一景象的最佳写照。诗人对牡丹花情有独钟,曾多次写诗赞颂牡丹。唐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诗人在《寄白司马》一诗中写道:“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争遣江州白司马,五年风景忆长安。”也写了长安人争看牡丹的盛况。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而薪恶劳。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鏖。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大美,以养吾之老饕。婉彼姬姜,颜如李桃。弹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云璈。命仙人之萼绿华,舞古曲之郁轮袍。引南海之玻黎,酌凉州之葡萄。愿先生之耆寿,分余沥于两髦。候红潮于玉颊,惊暖响于檀槽。忽累珠之妙唱,抽独茧之长缲。闵手倦而少休,疑吻燥而当膏。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柂之琼艘。各眼滟于秋水,咸骨醉于春醪。美人告去已而云散,先生方兀然而禅逃。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