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唐代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白话译文

有哪个人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

词句注释

  1. 占断:全部占有,占尽。物华:物的光华、精华。这里指美好的景物。
  2. 洛川神女:即洛河神女宓妃。上古伏羲氏之女,溺死洛水,遂为洛水之神。最早见于屈原《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后又见于曹植《洛神赋》,其序云:“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作:兴起。这里指出现。
  3. 娇:妩媚可爱。形容女子容貌极其美好。破朝霞:迎着朝霞开放。破,冲开。

作品赏析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诗的第一句用了反问句式,从反面提出问题表示确定的意思。牡丹花素有“花中之王"之称,在百花丛中,它最壮观,最鲜艳,在城中各种花卉里,它独占螯头,具有压倒的优势。这种反诘句起到强调的作用,对人们普遍喜爱牡丹花的事实做了不容置疑的肯定。“占断”词,用得十分精当,恰切地写出了牡丹花那种美艳、奇绝,压倒群芳的气质,点出了城中养牡丹花的规模。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是对牡丹花描写的进一步升华洛川神女即洛神。诗人面对那一簇簇、一片片盛开的牡丹花,十分陶醉,不由得想到了传说中的洛神:莫非是洛川神女的巧手安排,使得那矫态万千、异彩纷呈的牡丹花,胜过那绚烂的朝霞么!诗人见花想到神女,这联想看似突兀,其实十分自然。美女如花,这是古人常用的比喻。望着美丽的牡丹花,诗人想到:如牡丹一样美丽的洛神,若非神女之手,人间怎能有如此美丽动人的牡丹花呢?正是这一“疑”把牡丹花那恍如仙花一般的特点描绘出来,寥寥数字胜过千言万语,由此可见诗人语言功力不凡。这样的联想,不是简单的用典,而是自然融入诗中,毫无斧凿的痕迹。

这首诗虽短小,但写得很有特色,开头一句“何人不爱牡丹花”,把对牡丹花喜爱之情直抒出来,如一声号角、一支序曲,有先声夺人的作用。接着层层深入地来描写社丹之美。“占断”一句是从城中花多,说明人们喜爱牡丹花。末两句运用典故比喻牡丹花不同凡响。全诗并无华丽的词藻,读来令人感到朴实、自然。

创作背景

终唐一世,东都洛阳城里广种牡丹,诗人徐凝的句子无疑是这一景象的最佳写照。诗人对牡丹花情有独钟,曾多次写诗赞颂牡丹。唐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诗人在《寄白司马》一诗中写道:“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争遣江州白司马,五年风景忆长安。”也写了长安人争看牡丹的盛况。

名家点评

  •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马大品等《中国历代诗歌类编》:此诗首句破题挈纲,次句承问作答。第三句以联想转折换意,末句再加形容,补足诗意,回扣前二句。笔墨凝炼,结构严谨,而又自然流宕,颇有令人品尝遐想的韵味。

猜你喜欢

归舟江行望燕子矶作

清代 • 厉鹗

石势浑如掠水飞,渔罾绝壁挂清晖。

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

有美堂暴雨

宋代 •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代 •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菩萨蛮·窗前桃蕊娇如倦

清代 • 纳兰性德

窗前桃蕊娇如倦,东风泪洗胭脂面。人在小红楼,离情唱《石州》。

夜来双燕宿,灯背屏腰绿。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

潼关

清代 •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徐凝
简介描述:

徐凝,唐代诗人,浙江睦州分水县柏山村(今桐庐县分水镇东溪柏山村)人,生卒年均不详,与诤友张祜(792年?-853年?)年岁相当,与白居易、元稹同时而稍晚。元和间(806年-820年)有诗名。明人杨基《眉庵集》卷五“长短句体”赋诗云:“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

徐诗102首,五七言绝句占了96首,其中五言绝句16首,七言绝句80首,七绝亦高手。徐凝提及牡丹的三首诗作,首首是无以复加,为后人所推崇。代表作有《忆扬州》《奉酬元相公上元》等。

徐凝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