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有哪个人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诗的第一句用了反问句式,从反面提出问题表示确定的意思。牡丹花素有“花中之王"之称,在百花丛中,它最壮观,最鲜艳,在城中各种花卉里,它独占螯头,具有压倒的优势。这种反诘句起到强调的作用,对人们普遍喜爱牡丹花的事实做了不容置疑的肯定。“占断”词,用得十分精当,恰切地写出了牡丹花那种美艳、奇绝,压倒群芳的气质,点出了城中养牡丹花的规模。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是对牡丹花描写的进一步升华洛川神女即洛神。诗人面对那一簇簇、一片片盛开的牡丹花,十分陶醉,不由得想到了传说中的洛神:莫非是洛川神女的巧手安排,使得那矫态万千、异彩纷呈的牡丹花,胜过那绚烂的朝霞么!诗人见花想到神女,这联想看似突兀,其实十分自然。美女如花,这是古人常用的比喻。望着美丽的牡丹花,诗人想到:如牡丹一样美丽的洛神,若非神女之手,人间怎能有如此美丽动人的牡丹花呢?正是这一“疑”把牡丹花那恍如仙花一般的特点描绘出来,寥寥数字胜过千言万语,由此可见诗人语言功力不凡。这样的联想,不是简单的用典,而是自然融入诗中,毫无斧凿的痕迹。
这首诗虽短小,但写得很有特色,开头一句“何人不爱牡丹花”,把对牡丹花喜爱之情直抒出来,如一声号角、一支序曲,有先声夺人的作用。接着层层深入地来描写社丹之美。“占断”一句是从城中花多,说明人们喜爱牡丹花。末两句运用典故比喻牡丹花不同凡响。全诗并无华丽的词藻,读来令人感到朴实、自然。
终唐一世,东都洛阳城里广种牡丹,诗人徐凝的句子无疑是这一景象的最佳写照。诗人对牡丹花情有独钟,曾多次写诗赞颂牡丹。唐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诗人在《寄白司马》一诗中写道:“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争遣江州白司马,五年风景忆长安。”也写了长安人争看牡丹的盛况。
登临泽国半荆榛,战伐年年鬼哭新。
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灯暮雨白纶巾。
何时壮志酬明主?几日浮生哭故人。
万里腾飞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长爱碧阑干影,芙蓉秋水开时。脸红凝露学娇啼。霞觞熏冷艳,云髻袅纤枝。
烟雨依前时候,霜丛如旧芳菲。与谁同醉采香归。去年花下客,今似蝶分飞。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溪水潆洄,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是为潘氏之墅。余褰裳而入,清池湫其前,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远山回合,风含松问,响起水上。噫!此羁穷之人,遁世远举之土,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盲,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小子怀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
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
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
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
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