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瀑布

唐代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白话译文

瀑布如落泉般从高空笔直地倾泻下来,声如雷鸣奔入江海永不停息。

从古至今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飞悬半空,划破了青山浑然一体的苍翠之色

词句注释

  1. 庐山瀑布:即指庐山香炉峰瀑布,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高峰。
  2. 虚空:即空中。落泉:比喻瀑布,泉本自地下上涌,它却从天上落下。千仞:极言其高,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3. 雷奔:如雷轰鸣般奔涌。暂息:片刻停歇。
  4. 千古:自古到今。白练:白色熟绢。
  5. 界破:划开。

作品赏析

这首诗首句写眼之所见,香炉峰瀑布由天空落下,直垂千仞,破空而来,气势雄伟。次句写耳之所闻,瀑布发出雷鸣般的响声,从“奔”字看出其连续不断,滚滚奔流,直泻江底。三句是上句的延伸,但不是想象,而仍是实写,从古至今瀑布都如柔软洁白的丝绸一样飘飞。上句有声,此句有色,形象鲜明,对瀑布极其叹赏。四句再写瀑布,一条瀑布把青山的颜色破分成两半。四句诗句句没有离开瀑布,先写瀑布的长,次写瀑布的声,三四句写瀑布的色,纯以形胜。最后虽以青山作衬托,但因“青山色”的“青”与“白练飞”的“白”,色彩相近,仍不过给人以洁白的感觉。

咏庐山瀑布的诗很多,其中李白《望庐山瀑布》以其由浪漫主义幻想所构成的瞬间的审美境界、夸张的动态的艺术形象、斑斓的彩色画面和明晰的语言而流传至今。《庐山瀑布》与之相比,在气势、激情、力度和技巧上,都显然逊色了。

《庐山瀑布》这首诗,一二句的用语,近似于李诗的三四句。全诗也看不出庐山的特点,这是徐不及李之处。但是,两诗又各有千秋。李白的诗是通过此地瞬间的审美感受所引起的幻觉,将读者带入自由的艺术联想之中,让读者自己去寻味、去创造、去领略大自然所赐与的一派生机,去揣摩诗人所追求的自由的精神境界。那种个性色彩十分鲜明的浪漫主义诗情,那位远观瀑布的诗人的形象,都从字里行间凸现出来了。徐凝的诗却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写的。他不是写瞬间感觉,而是通过写瀑布的纵横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思索。与其说他是在赞美“一条界破青山色”的“白练”,不如说他是在感慨源头泉水万世不竭,生命运动生生不息的真理。这从“千古长如白练飞”、“雷奔入江不暂息”两句诗可以体会到。一首诗给人以幻想,一首诗给人以思索,一首诗动之以情,一首诗晓之以理。这正是各有千秋,不可代替。

如果作诗仅是反映,那么不同的人写同一条瀑布内容必然雷同。由于诗是表现不同审美主体的理想、情感、愿望、趣味的。因此,相同的景物才能表现出不同的美来。李白受道家审美意识的影响,追求自由不羁、潇洒超脱的美,所以庐山瀑布也染上了神话幻想的色彩,打上了他的精神烙印。徐凝看来是现实主义者,理性精神强烈,他观察自然时,也相应地思考着历史和人生的同异。所以他眼中的瀑布是虚空而落,奔流而去,“不舍昼夜”,像生命一样跃动,仅仅在历史的时间与空间里划破一道痕迹。因此,他对人生的得失采取了达观的态度,《庐山瀑布》就是徐凝精神的写照。

创作背景

徐凝在仕途上不得志,便如李白等诗人一样寄情山水。他一生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如庐山、天台山、武夷山、嵩山、三峡、钱塘江等,写下不少诗篇。《庐山瀑布》即为其一,约作于唐宪宗元和(806年—820年)年间。

名家点评

  • 宋代吴聿《观林诗话》:孙兴公《天台山赋》有“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而界道”之语,为当时所推。至徐凝作《庐山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盖亦用瀑布“界道”之语,乃尔鄙恶。
  • 宋代龚颐正《芥隐笔记》:凝“一条界破青山色”句,白公称之,东坡以为尘陋,至称为恶诗。《天台山赋》:“瀑布飞流而界道。”目为恶诗,无所自耶?
  •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诗有简而妙者,徐凝“千古还同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不如刘友贤“飞泉界石门”。
  •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与太白“疑是银河落九天”同一刻画。
  • 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徐凝《庐山瀑布》诗“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白公所称,而苏公以为恶诗。《芥隐笔记》谓本《天台赋》“飞流界道”之句。然诗与赋,自不相同,苏公固非探文之论也。至白公称之,则所见又自不同。盖白公不于骨格间相马,唯以奔腾之势论之耳。阮亭先生所以与白公异论者,其故亦在此。
  • 清代胡寿芝《东目馆诗见》:徐凝新隽,多摆脱处。自东坡憎其《庐山瀑布》“一条界破青山色”,谓是恶诗,人遂劣之。此诗只平直,何便至恶?乐天置张承吉取为解首,固独有心赏。

猜你喜欢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代 •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送东阳马生序

明代 •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祭常山回小猎

宋代 • 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浪淘沙·寒意透云帱

近现代 • 吕碧城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唐代 •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徐凝
简介描述:

徐凝,唐代诗人,浙江睦州分水县柏山村(今桐庐县分水镇东溪柏山村)人,生卒年均不详,与诤友张祜(792年?-853年?)年岁相当,与白居易、元稹同时而稍晚。元和间(806年-820年)有诗名。明人杨基《眉庵集》卷五“长短句体”赋诗云:“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

徐诗102首,五七言绝句占了96首,其中五言绝句16首,七言绝句80首,七绝亦高手。徐凝提及牡丹的三首诗作,首首是无以复加,为后人所推崇。代表作有《忆扬州》《奉酬元相公上元》等。

徐凝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