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泛流萤

五代孙光宪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风月。

白话译文

水边飞动着数不清的萤火,时而闪亮,时而又熄灭。夜凉水冷的时候,东湾的水面更加空阔。浩浩的夜风里飘来稀疏的笛声,将夜的沉寂打破。月光照亮清澈的湖水,湖上荡漾着万顷金波。

在这长满杜若的小洲上,香草的香味十分浓烈,一声宿雁的啼叫,仿佛在报告着秋霜降临的季节。经过了雪溪,顺着松江河,水流汇入太湖,这里就是渔家的世界。

词句注释

  1. 流萤:流萤:飞行无定的萤火虫。谢朓《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2. 浩浩:犹浩荡,广大之意。
  3. 寥寥:稀疏。
  4. 金波:水面上流动的月光。《汉书·郊祀志》:“月穆穆兮金波。”
  5. 杜若洲:长有杜若的水洲。杜若,香草。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6. 霅(zhà)水:即霅溪,在浙江吴兴县,东北流入太湖。
  7. 松江:即吴淞江,一名松陵江,在今江苏境内,是太湖最大的分支。
  8. 侬家:自家。

作品赏析

这首词写湖州(浙江吴兴)秋夜里的太湖景色,是作者归宋以后的作品。

湖州频临太湖南端,有东西二苕水汇成的雪水通过,注入太湖,以风光秀丽、盛产鱼米而驰名。唐肃宗时高士张志和,在这里写出了著名的《渔歌子》五首,对这里的自然风物做过描写,为后人广泛传诵。这首词对太湖的风光,作了更广阔的描绘。开头两句先从所看到的湖边夜景写起:“泛流萤,明又灭。”“泛”字表明了流萤之多,萤火点点,忽明忽灭,显出了湖边的幽静。“夜凉水冷”承首句而来,暗示出已经到了深秋。“东湾阔”,是指雪水入湖处的辽阔水面。接下去从听到的、看到的两方面,对湖上夜景加以摹写:“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在萧萧的秋风里,从远处传来凄清的笛声,浩瀚的清澄湖水,在翻动着波浪。萧萧的风声,凄清的笛声,声声入耳,越显出湖边的寂静,眼前展现的是一望无垠的湖光,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画面。这时候的词人也许什么也不想,他忘却了人间的一切荣辱是非,神情萧散,沉醉在这种如画的境地里。

在下阕里,再从闻到的、听到的两方面对湖上的景物加以描写:“杜若洲,香郁烈。”这两句是从《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遣兮下女”化来。洲上的杜若草散发出浓烈的香气,通过夜风的阵阵传送,格外沁人心脾。他写的是实景,也许还有怀念故人的情意。他正在凝想之际,长空里传来宿雁的叫声。“霜时节”点明了时令已到深秋。他从多方面领略了湖上的风光之后,不由产生了一种豪兴,在歇拍里把它抒发出来:“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日月。”经过霅水,穿过松江,围绕太湖的大片美好风光,都是属于自家的了。至于用了一个“经”字、一个“过”字,则是为了表现渔翁行船的自由自在,一箭风快。苏轼《临皋闲题》云:“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最后一句紧承上两句,把神州大地的一切江河湖泊统统赋予了渔翁,是对湖上风光的高度赞赏,同时也表现出他的开阔而闲适的情怀。以及作者贪羡渔翁生活的感情流露。

作者在花间词中脂粉气是比较淡薄的,这首《渔歌子》是以写景为主,景中透情,而且写的是夜景。他从目能所见,耳能所听,鼻能所嗅几个方面,写出了湖上秋夜的优美风光,有动景、静景,有声、有色、有味,构成了气象宏伟包含万有的画面,造语雄劲,气韵深厚,词人的思想感情通过景物的描写,随处闪现。在歇拍里,直抒胸怀,颇有豪气。这首词,很像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当然,出于时代和个人遭遇的不同,孙词没有能达到苏、张的高度,但从词风上看,是一脉相承的。

名家评价

  • 汤显祖评《花间集》:“竟夺了张志和、张季鹰坐位,忒觉狠些。”

猜你喜欢

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宋代 • 晏几道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象祠记

明代 • 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元代 • 张可久

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

西亭子送李司马

唐代 • 岑参

高高亭子郡城西,直上千尺与云齐。

盘崖缘壁试攀跻,群山向下飞鸟低。

使君五马天半嘶,丝绳玉壶为君提。

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绿柳莺乱啼,千家万井连回溪。

酒行未醉闻暮鸡,点笔操纸为君题。

为君题,惜解携。草萋萋,没马蹄。

沟上梅花欲发

宋代 • 王安石

亭亭背暖临沟处,脉脉含芳映雪时。

莫恨夜来无伴侣,月明还见影参差。

孙光宪
简介描述:

孙光宪(?~968年),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省仁寿县)人。五代时期荆南大臣、文学家。

孙光宪家世务农。孙光宪读书好学,唐末为陵州判官,有名声。后唐庄宗灭前蜀,孙光宪于后唐天成初年,避地江陵。当时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据有荆土,招致四方之士,由梁震推荐,孙光宪入选为节度使掌书记。高季兴大治战舰,欲与邻邦楚国交战。孙光宪认为应该休养生息,高季兴采纳其建议,停止罢兵。高从诲继立,梁震辞去官职,自此政事均委于孙光宪。孙光宪事荆南三世,皆处幕府之中,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后来宋朝派遣慕容延钊平定湖南,孙光宪教导高继冲开门迎纳慕容延钊,献上荆南三州之地。宋太祖嘉其功,授黄州刺史,政绩卓著。开宝元年(968年),孙光宪去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