髑髅赋

两汉张衡

张平子将游目于九野,观化乎八方。星回日运,凤举龙骧。南游赤岸,北陟幽乡。西经昧谷,东极扶桑。于是季秋之辰,微风起凉。聊回轩驾,左翔右昂。步马于畴阜,逍遥乎陵冈。顾见髑髅,委于路旁。下居淤壤,上负玄霜。

平子怅然而问之曰:“子将并粮推命,以夭逝乎?本丧此土,流迁来乎?为是上智,为是下愚?为是女人,为是丈夫?”

于是肃然有灵,但闻神响,不见其形。答曰:“吾,宋人也,姓庄名周。游心方外,不能自修。寿命终极,来此玄幽。公子何以问之?”

对曰:“我欲告之于五岳,祷之于神祇。起子素骨,反子四支。取耳北坎,求目南离;使东震献足,西坤受腹。五内皆还,六神尽复。子欲之不乎?”

髑髅曰:“公子之言殊难也。死为休息,生为役劳。冬水之凝,何如春冰之消?荣位在身,不亦轻于尘毛?飞锋曜景,秉尺持刀。巢许所耻,伯成所逃。况我已化,与道逍遥。离朱不能见,子野不能听。尧舜不能赏,桀纣不能刑。虎豹不能害,剑戟不能伤。与阴阳同其流,与元气合其朴。以造化为父母,以天地为床褥。以雷电为鼓扇,以日月为灯烛。以云汉为川池,以星宿为珠玉。合体自然,无情无欲。澄之不清,浑之不浊。不行而至,不疾而速。”

于是言卒响绝,神光除灭。顾盼发轸,乃命仆夫,假之以缟巾,衾之以玄尘,为之伤涕,酹于路滨

白话译文

张平子将要周游遍览九州之野,观看万物风情于四面八方。应合着众星的回旋和白日的运转,如凤飞举,如龙腾骧。往南游至赤岸,向北登临幽都,朝西经过昧谷,赴东来到神树扶桑。这时恰逢深秋时节,微风轻动,便觉阵阵寒凉。聊且回转轻轩车驾,左马翔驰,右马奋昂。松弛马缰慢步在田野和高地上,逍遥逸娱在丘陵和山冈。回头看见一具髑髅,委弃在道路之旁。下边居于淤泥朽壤,上边负载寒凉的白霜。

平子深怀感叹而询问髑髅说:“您是因缺食受饿摧折了性命,而早离人世的吗?是原来就死于此地,还是流徙迁移而来?是高等的智者,还是下等的愚民?是女人,还是男子汉?”

于是风声响动而有神灵,只听见神灵的声响,却不见神灵的身形。神灵回答说:“我是宋国人,姓庄名周。长年游娱心志于世俗之外,不能自我修戒身行。寿命终尽,便来到这阴暗之地。公子您为什么要加以询问?’’

张平子对髑髅说:“我打算求告五岳之神,祈祷天地神灵。还您的生命,归返您的四肢;向北坎取回双耳,向南离求得双目,命令东震献上双足,命令西坤奉授腹身;五种内脏全部还体,六类神明尽数恢复。您希望这样吗?”

髑髅说:“公子的话实在让我难以从命。人的死亡实为长久休息,而生存实为服役辛劳。冬季众水的凝结,哪里像春天坚冰的消融那样自由自在?荣禄官位在自己身上,不是轻于尘土羽毛吗?疾飞的箭锋闪耀寒影,尺刀之类的劳役缠绕在身,这就是巢父、许由所以感到耻辱,伯成子高所以要逃官的原因。何况我已亡化为异物,与大道一起逍遥自在。善视的离朱看不见我的身形,善听的师旷听不到我的声音;唐尧、虞舜不能对我施以奖赏,夏桀、殷纣不能对我施加严刑;虎豹猛兽不能加害于我,剑戟利刃不能使我受到伤损。我与阴阳之气一同游行,与混沌之气同样淳朴。以神圣的造化为父母,以广阔的大地为床褥;以雷鸣电闪为鼓风助力,以红日皓月为灯烛;以无际的天河为川流城池,以众星列宿为珍珠美玉。与宇宙自然合为一体,没有七情,没有六欲。再加澄定也不会变得清明,再加浑荡也不会变得混浊。不用行走便可到达各处,不须疾驰而行却显得十分迅速。”

这时髑髅言语结束,音响灭绝,神异的灵光也熄灭。张平子左顾右盼,发车而行,因而命令仆从车夫,为髑髅垫上洁白的丝巾,再覆盖上玄黑的泥土。为这髑髅感伤流涕,庄敬地酬祭在大路旁边。

词句注释

  1. 髑髅(dú lóu):死人头骨。
  2. 张平子:即此赋作者张衡。
  3. 化:指万物的生息变化。
  4. 骧(xiāng):马昂首奔驰。
  5. 赤岸:传说中的极南之地,一作“赤野”。《吴越春秋》:“禹……南逾赤岸。”一作“赤野”。
  6. 幽乡:指幽都,传说中的极北之地。《尚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
  7. 昧谷:传说中的极西之地,为日落之处。《尚书·尧典》:“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
  8. 极:至。扶桑:相传生长于东方极远之地的神树。《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
  9. 步马:指松弛缰绳使马缓步慢行。畴阜(chóu fù):田野和高地。
  10. 逍遥:安闲自得貌。
  11. 玄霜:严冬的寒霜。
  12. 并粮推命:缺粮而死。并粮,即并日而食,因缺少粮食,不得不几日一餐。推,通“摧”。
  13. 夭逝:短命早死。
  14. 肃然:风动之声,此指神灵前来而产生的声响。
  15. 方外:世俗之外。《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
  16. 玄幽:阴冷的隐暗处。
  17. 起:义近“生”。《国语·吴语》:“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18. 反:同“返”。支:通“肢”。
  19. 北坎、南离、东震、西坤:古人以八卦分配八方,其中以北方为坎,南方为离,东方为震,西方为坤。《周易·说卦》:“坤为腹,震为足……坎为耳,离为目。”受:同“授”。
  20. 五内:指脾、肺、肾、肝、心五脏。
  21. 六神:古人认为人的五官及心脏都有神明主宰,称为六神。
  22. 秉尺持刀:比喻承受各种劳役。尺、刀,本指女工裁制衣裳的工具。
  23. 巢许:巢父和许由,传说为尧时的隐士,尧让天下于二人,二人以居官掌政为耻而不接受。
  24. 伯成:指伯成子高,相传尧时立为诸侯,舜传位于禹,伯成辞官归耕,事见《庄子·天地》。
  25. 化:死亡。
  26. 道:古人认为有一种主宰宇宙的永恒的力量,并把它称为道。逍遥:形容闲放不拘,怡然自得。
  27. 离朱:即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视力极佳,能在百步之外看见秋毫之末。
  28. 子野:即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善辨音律以测吉凶。
  29. 阴阳:古人心目中的两种形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流:移动游荡。
  30. 元气:指天地未分之前的混一之气。
  31. 造化:指自然界的创造化育。
  32. 地:一作“坠”。
  33. 鼓扇:鼓风和扇风。动橐扇风为鼓,以扇扇风为扇。
  34. 云汉:天河。池:护城河。
  35. 轸(zhěn):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这里代指车。
  36. 假:借,这里指铺垫。缟巾:用细白的生丝做的佩巾。
  37. 衾:覆盖。
  38. 酹(lèi):本指劝酒,这里借指祭奠。

作品赏析

此赋以散文笔法,用对话的形式,伸展庄子《至乐》篇中庄周以马捶击髑髅而与之相问答之意。似真似幻,令读者渐入境界。以先扬后抑之笔,始写游目四野,观化八方,遍赏人间美景之悠哉乐哉,反衬后文。转而绘晚秋荒凉之景,又为髑髅出现烘托渲染。哀其不幸而愿为之起死复生,进一层铺垫。紧接笔意逆转,髑髅所言将作者所欲抒写之要旨和盘托出:“荣位在身,不亦轻于尘毛?”世人碌碌追逐,实在是累。死则“尧舜不能赏,桀纣不能刑,虎豹不能言,剑戟不能伤。”于上无君,于下无臣,天人合一,自由无限,亦是极乐。同髑髅对话的情节本身已给人以悲凉恐惧之感,加以髑髅所说的到只有死后才得休息,更显出作者悲苦的心境。结尾写对髑髅“假之以缟巾,衾之以玄尘”,并且“为之伤涕,酬于路滨”,表示了作者对髑髅深切的同情。然而,作为缜密群科的科学家,作者并不会相信虚无之存在,亦不似老庄之遁世消沉,而是于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忠贤受谗遭逐之现实间极含蓄蕴藉的激愤呐喊。

全赋言简约而意显直,寓意深邃,曲折流畅,语少洋洋洒洒的铺叙描写,无丽句腴辞的堆砌雕饰在浓郁的情感中,包含着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写得真切感人。

创作背景

此赋应是永和三年(138年)作者上书乞骸骨前后所作,情节从《庄子·至乐》中的“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髋然有形,檄以马捶,因而问之”一段化出,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据《后汉书》,作者任侍中之后,汉顺帝“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恐其毁己,皆共目之。……阉竖恐终为己患,遂共谗之’’。在黑暗政治下有话不能说,正义不能伸张,作者内心又隐含有空虚和彷徨,于是创作此赋,借骷髅之口表达其对荣位和政治的厌倦。

名家点评

  •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这篇赋可以说是东汉中期黑暗的社会现实在作者心灵上的投影。(《汉魏六朝赋点评》)
  • 湖南文学会副会长马积高:此篇则从《庄子·至乐篇》中化出,对死亡发出了赞叹,表现了严重的悲观厌世思想。……这是社会矛盾激化时期封建士大夫精神极端苦闷的一种反映。从这一角度看,他的这篇赋同《思玄》、《归田》的精神是相通的,它们都从一个侧面表现东汉王朝正在腐朽、沉落,只是这篇赋中作者的情绪更为颓唐和激愤罢了。(《赋史》)

猜你喜欢

乔家深闭郁金堂。朝镜事梅妆。云鬟翠钿浮动,微步拥钗梁。

情尚秘,色犹庄。递瞻相。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

咏萤

南北朝 • 萧纲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

学记

先秦 • 乐正克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词甚美。予裴回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南歌子·感旧

宋代 • 苏轼

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半年眉绿未曾开。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

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尊前一曲为谁哉。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

张衡
简介描述: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张衡早年曾游学三辅,进入太学学习,并拒绝孝廉辟命、公府征召。期间一度为南阳郡主簿,后辞官居家。直到永初五年(111年)应邓太后征诏而入京 ,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国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精通天文历算,曾创作以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发明能够探测震源方向的地动仪以及指南车、独飞木雕等九项科技发明,发现日食及月食的原因,绘制记录2500颗星体的星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观点,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由于他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张衡的贡献突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原有文集,早已佚失。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今人辑有《张衡诗文集校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