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赋

两汉张衡

阳春之月,百草萋萋。余在远行,顾望有怀。遂适骊山,观温泉,洛神井,风中峦,壮厥类之独美,思在化之所原,美洪泽之普施,乃为赋云:

览中域之珍怪兮,无斯水之神灵。控汤谷于瀛洲兮,濯日月乎中营。荫高山之北延,处幽屏以闲清。于是殊方交涉,骏奔来臻。士女晔其鳞萃兮,纷杂遝其如烟。

乱曰:天地之德,莫若生兮。帝育蒸人,懿厥成兮。六气淫错,有疾疠兮。温泉汨焉,以流秽兮。蠲除苛慝,服中正兮。熙哉帝载,保性命兮。

白话译文

阳春三月,百草茂盛。我在远行途中,回望故乡,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前往骊山,观赏温泉、洛神井和风中的山峦,感叹这些景物的独特之美,思考自然变化的根源,赞美大自然恩泽的广布,于是写下这篇赋:

看中原大地的珍奇景象,没有比这泉水更神奇的。它仿佛掌控着东海瀛洲的汤谷,洗涤着日月的光辉。泉水依傍高山的北麓,处在幽静之地,显得清闲而宁静。于是,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前来,男女老少如鱼群般聚集,熙熙攘攘,如同烟雾缭绕。

总结说:天地的恩德,莫过于赋予生命。帝王养育万民,美德得以成就。六气失调,疾病滋生。温泉汩汩流淌,洗去污秽。消除邪恶,归于中正之道。帝王的功业光辉灿烂,保护着万民的生命。

词句注释

  1. 阳春:指春天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天气温暖。
  2.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3. 余:我。
  4. 顾望:回望。
  5. 有怀:心中有所感慨。
  6. 遂:于是。
  7. 适:前往。
  8. 骊山:位于今陕西西安的一座名山,以温泉闻名。
  9. 洛神井:传说中的神井,可能与洛水女神有关。
  10. 风中峦:风中的山峦。
  11. 壮:赞叹。
  12. 厥类:这些景物。
  13. 独美:独特的美。
  14. 洪泽:广大的恩泽。
  15. 普施:普遍施予。
  16. 览:观看。
  17. 中域:中原地区。
  18. 珍怪:珍奇的事物。
  19. 斯水:这泉水(指骊山温泉)。
  20. 神灵:神奇灵验。
  21. 控:掌控。
  22. 汤谷:传说中的东海温泉之地。
  23. 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
  24. 濯:洗涤。
  25. 中营:指天地之间。
  26. 荫:依傍。
  27. 幽屏:幽静之地。
  28. 闲清:清闲宁静。
  29. 殊方:四面八方。
  30. 交涉:交往汇聚。
  31. 骏奔:快速赶来。
  32. 臻:到达。
  33. 士女:男女。
  34. 晔:光彩照人。
  35. 鳞萃:像鱼群一样聚集。
  36. 纷杂遝:纷繁杂乱。
  37. 如烟:形容人多如烟雾。
  38. 乱曰:总结说。
  39. 天地之德:天地的恩德。
  40. 莫若生:莫过于赋予生命。
  41. 帝:帝王。
  42. 育:养育。
  43. 蒸人:众人。
  44. 懿:美好。
  45. 厥成:成就。
  46.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候。
  47. 淫错:失调。
  48. 疾疠:疾病。
  49. 汨:水流的样子。
  50. 流秽:洗去污秽。
  51. 蠲除:消除。
  52. 苛慝:邪恶。
  53. 服:归于。
  54. 中正:正道。
  55. 熙哉:光辉灿烂。
  56. 帝载:帝王的功业。
  57. 保性命:保护生命。

作品赏析

这篇赋文描绘了阳春时节骊山温泉的神奇景象,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作者通过赞美温泉的灵性与自然之美,表达了对天地恩泽的感激与对生命之德的思考。文中“天地之德,莫若生兮”点明主旨,强调生命的珍贵与自然的伟大。温泉不仅洗涤污秽,更象征净化心灵、回归中正之道。全文融情于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梁州梦

唐代 • 元稹

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杏花

宋代 • 王安石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鹦鹉曲·赤壁怀古

元代 • 冯子振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梁父。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雨。

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

临江仙·梅

宋代 •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钓台

宋代 • 李清照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张衡
简介描述: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张衡早年曾游学三辅,进入太学学习,并拒绝孝廉辟命、公府征召。期间一度为南阳郡主簿,后辞官居家。直到永初五年(111年)应邓太后征诏而入京 ,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国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精通天文历算,曾创作以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发明能够探测震源方向的地动仪以及指南车、独飞木雕等九项科技发明,发现日食及月食的原因,绘制记录2500颗星体的星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观点,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由于他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张衡的贡献突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原有文集,早已佚失。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今人辑有《张衡诗文集校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