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月渡江

清代沈德潜

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

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

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

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

白话译文

万里的金色波光耀眼地光亮,白帆十幅腾上太空遨翔。

江天隐约模糊吞没了镇江金山、焦山和北固山的身影,洪波卷起六朝的千年古音在回荡。

鱼龙等水族潜水惊动寂静的天宇,星斗转移沉沉夜色未央。

长风破浪的瞬间已渡过镇江,我却仍心系着那里,情意绵长。

词句注释

  1. 夜月:即月夜。
  2. 金波:指月光照映水面时的波光。
  3. 微茫:隐约模糊。三山:江苏镇江的金山、焦山和北固山。
  4. 六代:即六朝,建都于南京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5. 鱼龙:泛指水族。
  6. 牛斗:牛宿和斗宿二星。
  7. 京口:即镇江。
  8. 楚尾吴头:楚、吴均为春秋时古国名,镇江处于两国交界处,故称。

作品赏析

沈德潜以诗论和选诗著称,他的诗也很有特色。尤其是纪游性的山水诗,清新隽永,别具情韵。这首《夜月渡江》便是其中之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起笔,即扣紧题目,描绘夜月渡江的情景:“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白帆十幅,点缀于天空与水面之间。“破空行”三字下得极妙,堪称神来之笔。水天一色,眼空无物,船行江面犹如天上,置身仙境,和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诗句“春水船如天上坐”意境很相似。

接下来的两句承前景而展开,气象显得十分雄阔:“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出句写眼中所见,是现实。随着船行,诗人放眼望去,一切都笼罩在夜幕之中。“欲没”二字用得准确,写出夜中景物隐约难辨的特点。对句写耳中所闻,含有想象成份。这一句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声势,也写出了长江生命。尽管六朝金粉早已荡涤罄尽,人事几经沧桑,而长江依然不舍昼夜,流向大海。诗人取杜甫“不废长江万古流”之意,含有一种寓意深刻的理趣。

三联遥应诗题“月夜”,向人们再展示两幅画图:“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这两句在写法上,都是以动衬静,通过水底鱼龙和天上星斗的“惊”和“转”,暗示夜晚的宁静,使得两幅画面呈现出安谧、和谐之美,蕴含着微观的“变”与宏观的“不变”的道理。

尾联融叙述、写景、抒情为一体,结得言有尽而意无穷:“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长风”一词,颇受诗家的青睐,不论是在北朝萧悫的口中,还是在唐代李白的笔下,都是宏图大志的象征。因此,作者在这里是语兼双关,既用它形容疾风送舟的快速,又用它表现自身亢奋的心情。而“无限情”三字,则是对这次夜月渡江心态的总概括。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年份未详,应是沈德潜在乾隆朝为官期间(1739年—1750年),一次月夜返家、路过镇江时所作。沈德潜年青时就与镇江有密切的关系。他曾在镇江居住三年,一面交结诗友,遍览名胜,一面教馆授学,编选诗文。据他的《自编年谱》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六月,受常镇道魏念庭聘请至其馆教书。”故此次镇江渡江时,心中便有着“无限情”。

名家点评

  •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惠国《元明清诗文》:该诗写在镇江渡江时所见所感,宛如一幅清幽淡远的月夜渡江图。“微茫”一联一句写山,一句写水,一句侧重视觉,一句侧重听觉,生动地描画出山影朦胧,水声潺潺的月夜江上景象,其中“六代声”三字,又将画面融入到悠长的时间中去,不仅传递出人的思古幽情,还表达了一种江水依旧,自然永恒的古老命题,使诗意显得更为丰厚。

猜你喜欢

别范安成

南北朝 • 沈约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都。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骊山有感

唐代 • 李商隐

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

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空城雀

唐代 • 李白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本与鹪鷯群,不随凤皇族。

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

食君糠秕馀,常恐乌鸢逐。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

南乡子·山果熟

五代 • 李珣

山果熟,水花香,家家风景有池塘。木兰舟上珠帘卷,歌声远,椰子酒倾鹦鹉盏。

沈德潜
简介描述:

沈德潜(1673年12月24日—1769年10月6日),字碻士,号归愚,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大臣、诗人、学者。

乾隆元年(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年),以六十七岁高龄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帝喜其诗才,称其“江南老名士”。历任侍读、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升礼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加礼部尚书衔,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沈德潜病逝,年九十七,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因卷入徐述夔案,遭罢祠夺官。

沈德潜所作的诗大都平正典雅,为台阁体诗人的典型。其论诗主格调,古体宗汉魏,近体尊盛唐。在诗的内容上,主张“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反对专以嘲风雪,弄花草为事。在诗的风格上,强调要“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一归于中正和平”。他的诗虽也有反映民间疾苦的篇章,但很多颂圣赞德的作品,削弱了诗歌讥刺时弊、抨击黑暗的社会作用。他的诗论比“神韵派”更有利于封建统治。他根据自己论诗的宗旨编选的《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国朝诗别裁》等,在辨析源流、指陈得失、对古典诗歌的借鉴与流传方面曾起过一定作用。

沈德潜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