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月渡江

清代沈德潜

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

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

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

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

白话译文

万里的金色波光耀眼地光亮,白帆十幅腾上太空遨翔。

江天隐约模糊吞没了镇江金山、焦山和北固山的身影,洪波卷起六朝的千年古音在回荡。

鱼龙等水族潜水惊动寂静的天宇,星斗转移沉沉夜色未央。

长风破浪的瞬间已渡过镇江,我却仍心系着那里,情意绵长。

词句注释

  1. 夜月:即月夜。
  2. 金波:指月光照映水面时的波光。
  3. 微茫:隐约模糊。三山:江苏镇江的金山、焦山和北固山。
  4. 六代:即六朝,建都于南京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5. 鱼龙:泛指水族。
  6. 牛斗:牛宿和斗宿二星。
  7. 京口:即镇江。
  8. 楚尾吴头:楚、吴均为春秋时古国名,镇江处于两国交界处,故称。

作品赏析

沈德潜以诗论和选诗著称,他的诗也很有特色。尤其是纪游性的山水诗,清新隽永,别具情韵。这首《夜月渡江》便是其中之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起笔,即扣紧题目,描绘夜月渡江的情景:“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白帆十幅,点缀于天空与水面之间。“破空行”三字下得极妙,堪称神来之笔。水天一色,眼空无物,船行江面犹如天上,置身仙境,和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诗句“春水船如天上坐”意境很相似。

接下来的两句承前景而展开,气象显得十分雄阔:“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出句写眼中所见,是现实。随着船行,诗人放眼望去,一切都笼罩在夜幕之中。“欲没”二字用得准确,写出夜中景物隐约难辨的特点。对句写耳中所闻,含有想象成份。这一句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声势,也写出了长江生命。尽管六朝金粉早已荡涤罄尽,人事几经沧桑,而长江依然不舍昼夜,流向大海。诗人取杜甫“不废长江万古流”之意,含有一种寓意深刻的理趣。

三联遥应诗题“月夜”,向人们再展示两幅画图:“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这两句在写法上,都是以动衬静,通过水底鱼龙和天上星斗的“惊”和“转”,暗示夜晚的宁静,使得两幅画面呈现出安谧、和谐之美,蕴含着微观的“变”与宏观的“不变”的道理。

尾联融叙述、写景、抒情为一体,结得言有尽而意无穷:“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长风”一词,颇受诗家的青睐,不论是在北朝萧悫的口中,还是在唐代李白的笔下,都是宏图大志的象征。因此,作者在这里是语兼双关,既用它形容疾风送舟的快速,又用它表现自身亢奋的心情。而“无限情”三字,则是对这次夜月渡江心态的总概括。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年份未详,应是沈德潜在乾隆朝为官期间(1739年—1750年),一次月夜返家、路过镇江时所作。沈德潜年青时就与镇江有密切的关系。他曾在镇江居住三年,一面交结诗友,遍览名胜,一面教馆授学,编选诗文。据他的《自编年谱》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六月,受常镇道魏念庭聘请至其馆教书。”故此次镇江渡江时,心中便有着“无限情”。

名家点评

  •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惠国《元明清诗文》:该诗写在镇江渡江时所见所感,宛如一幅清幽淡远的月夜渡江图。“微茫”一联一句写山,一句写水,一句侧重视觉,一句侧重听觉,生动地描画出山影朦胧,水声潺潺的月夜江上景象,其中“六代声”三字,又将画面融入到悠长的时间中去,不仅传递出人的思古幽情,还表达了一种江水依旧,自然永恒的古老命题,使诗意显得更为丰厚。

猜你喜欢

核工记

清代 • 宋起凤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水龙吟·听兮清佩琼瑶些

宋代 • 辛弃疾

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皆为之釂。

听兮清佩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块予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予之乐,乐箪瓢些。

解佩令·自题词集

清代 • 朱彝尊

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

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

二月二十四日作

宋代 • 陆游

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

且祈麦熟得饱饭,敢说谷贱复伤农。

崖州万里窜酷吏,湖南几时起卧龙?

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

二月二日出郊

宋代 •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沈德潜
简介描述:

沈德潜(1673年12月24日—1769年10月6日),字碻士,号归愚,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大臣、诗人、学者。

乾隆元年(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年),以六十七岁高龄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帝喜其诗才,称其“江南老名士”。历任侍读、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升礼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加礼部尚书衔,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沈德潜病逝,年九十七,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因卷入徐述夔案,遭罢祠夺官。

沈德潜所作的诗大都平正典雅,为台阁体诗人的典型。其论诗主格调,古体宗汉魏,近体尊盛唐。在诗的内容上,主张“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反对专以嘲风雪,弄花草为事。在诗的风格上,强调要“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一归于中正和平”。他的诗虽也有反映民间疾苦的篇章,但很多颂圣赞德的作品,削弱了诗歌讥刺时弊、抨击黑暗的社会作用。他的诗论比“神韵派”更有利于封建统治。他根据自己论诗的宗旨编选的《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国朝诗别裁》等,在辨析源流、指陈得失、对古典诗歌的借鉴与流传方面曾起过一定作用。

沈德潜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