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大饥,人自卖身为肉于市曰菜人。有赘某家者,其妇忽持钱三千与夫,使速归。已含泪而去,夫迹之,已断手臂,悬市中矣。
夫妇年饥同饿死,不如妾向菜人市。
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里。
芙蓉肌理烹生香,乳作馄饨人争尝。
两肱先断挂屠店,徐割股腴持作汤。
不令命绝要鲜肉,片片看入饥人腹。
男肉腥臊不可餐,女肤脂凝少汗粟。
三日肉尽余一魂,求夫何处斜阳昏。
天生妇作菜人好,能使夫归得终老。
生葬肠中饱几人,却幸乌鸢啄不早。
那些年发生大饥荒,百姓在菜市场上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肉食卖掉,这种人叫做“菜人”。有一个男子入赘到女方家,有一天他妻子忽然拿了三千文钱给他,让他赶紧回自己家,然后就含着泪出门了。丈夫出去找她,找到她时她的手臂已经被砍掉悬挂在市场上了。
年岁饥荒我们夫妇就要一同饿死了,不如妾身到菜人市场上去做菜人。
做菜人可以得到三千文钱资助丈夫你回家,一小片肉就可以帮助你行走一里。
我身上成色好的肉烹煮着香气四溢,乳房的肉做成馄饨后人们争相品尝。
他们先斩断我两条胳膊悬挂在肉铺子里,然后再慢慢把腹部和腿上的肉割下,用来做汤。
不能先杀掉我然后再肢解,因为要保持肉的新鲜,我把自己被割肉肢解的场景都看入了心里。
男人的肉太腥臊不好吃,女子肌肤光滑,恐惧时与男子相比出的汗也少一些,更加好吃。
三天我的肉就被吃光了,只剩下一道鬼魂,在斜阳昏黄的傍晚寻找着我的丈夫。
女子天生做菜人更好一些,我做了菜人才能使丈夫回家,得以终老。
我被葬到别人肠中,能使几人吃饱?唯一幸运的是,乌鸦和老鹰想要吃我的尸体,已经为时已晚了。
屈大均的诗文对清朝统治的残暴进行了直接、尖锐的披露,这首诗的序,揭露了在清朝贵族的暴虐统治之下,“人自卖身为肉于市”的炼狱现实。随后通过一对夫妇的悲惨遭遇,将这一社会现象具体化、情感化。整首诗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略带恐怖色彩的语言,揭示了在极端饥荒年代里,人性极度的阴暗与极度的光辉,展现了女性在绝境中的牺牲与坚韧,以及社会底层人民面对生存危机的无奈与悲哀。
在封建社会的诗文中,是有提及人吃人的情况的,例如白居易的《轻肥》就有“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小说中,也有叙述黑店杀人,用人肉作馒头的描写,但一般只是点到即止,像屈大均在诗中具体地描写人成了供人肉食的“菜人”,还极为罕见。这样的作品,能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警觉,有其醒世、警世的普遍意义。这里还必须指出,从清顺治二年(1646年)至顺治六年(1649年),广州是清兵与南明政权占领与反占领拉锯战之地,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广州大饥荒也因此而引发,诗人写此诗时已参加了抗清义军,此时写发生于广州的“菜人”的社会惨剧,显然就不仅仅是抨击封建社会,还有其明显的反清用意,有其鼓动人民不满和反抗清政权的作用。
顺治四年(1647年),陈邦彦、陈子壮、张家玉等人举旗抗清,屈大均投奔陈邦彦,独领一队,打仗勇敢不怕死,“矢尽犹争先”。各路反清义军相约围攻广州不克,终于兵败。陈邦彦率师死战,受重伤后自杀未果,被俘殉国,暴尸旷野。屈大均痛失良师,挺身而出冒险到战场上收拾其尸体,收藏其头发、牙齿。为之作传,复赋哀辞以示悼念,并发出雪国耻、报师仇的铮铮誓言。
清军攻进广东之后,成群结队四出屠杀掳掠,百姓在战乱中惨遭不幸,顺治五年(1648年),广州发生大饥荒,甚至出现了“人自卖身为肉于市”的阴惨可怖的情景。年轻的屈大均受到很大刺激,写出了《猛虎行》的诗歌,将清军比喻为吃人的猛虎,发出强烈控诉,写出了《菜人哀》,记录下民生疾苦以及诗人的关注和同情。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腹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后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国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穷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至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顾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谴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孝子无姓名,人以其哑而孝也,谓之哑孝子,亦不悉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为孝子也,谓之昆明人。孝子生而哑,不能言;与人处,以手指画,若告语者,人或解或不解也。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饥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家无食,乞人余以养,有所得,必持归陈母前,俟母食,然后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则嬉戏拜舞母前,母欢娱如初,然后已。母无他子,只一哑孝子。见孝子哑,始亦悲伤,继而且安之;久之,且以为胜不哑子也。有食瓜者,见孝子立於侧,与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闻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蹑其后,验之。信然,乃大骇服。已而母死,乡人方议醵钱敛,孝子蹶然起,牵乡人衣,至一井边,数数指水中。众讶之,姑引绳下视,则得钱累累;凡母之衾若与夫埋葬之费皆具,不知钱之所自来也,或曰:"孝子日乞归,必投一钱於中,积之久矣。"或曰:"非也,天以是赐孝子也才。" 既葬母,即远游不归,人遂无有见之者。
形神自相语,咄诺汝来前。天公生汝何意,宁独有畸偏。万事粗疏潦倒,半世栖迟零落,甘受众人怜。许汜卧床下,赵壹倚门边。
五车书,都不博,一囊钱。长安自古歧路,难似上青天。鸡黍年年乡社,桃李家家春酒,平地有神仙。归去不归去,鼻孔欲谁穿。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秧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玉今犹梦绕羊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