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八月十五的晚上,无论哪里的月色都很好。
不需挑剔住在茅草屋还是楼房,我居住的地方就像蓬莱岛一样。
凤咮堂前的野橘,正是果熟飘香,剑潭桥边秋意深,荷花也老了。
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海潮,壮观程度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像传说中的鹏鸟的翅膀拍击在水面上,激起三千里波涛;又像披挂出战的十万兵马不停地向前奔驰,浩浩荡荡,形成一条巨大的白练。
观潮人群的青色雨伞和周围的红旗相呼应,白色的浪花打在黑色的河岸上黑白颜色互相闪灭。
世上机缘少,人生幸会难,这般的美景,这般的旅行,哪能两者得兼呢?
希望你听到这些之后能够从此加夜班看试卷,门外未仕的士子等着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呢。
《催试官考较戏作》是一首杂言古诗。此诗先点明中秋佳节月色之美,接着通过具体景物进一步烘托出中秋夜的静谧与美好;随后笔锋一转,写到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生动描绘了大潮如鲲鹏展翅、军队冲锋的壮观场面,红旗青盖、黑沙白浪交织成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最后说人生聚散无常,此次经历值得珍惜,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中秋盛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感悟,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这首诗为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苏轼任监考贡举时作。贡举是封建社会朝廷开科取士的地方选拔阶段。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日,这一年却迟延到八月十七日放榜,故有苏轼催试官考较之作。较,通校,考较即试后的阅卷、评定。然而,通读全篇,这首诗实以写中秋明月、赏钱塘江大潮为主,仅是结尾四句是催促之词,此也诗题“戏作”之“戏”吧。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燕子矶,余三过之。水势湁潗,舟人至此,捷捽抒取,钩挽铁缆,蚁附而上。篷窗中见石骨棱层,撑拒水际,不喜而怖,不识岸上有如许境界。
戊寅到京后,同吕吉士出观音门,游燕子矶。方晓佛地仙都,当面蹉过之矣。登关王殿,吴头楚尾,是侯用武之地,灵爽赫赫,须眉戟起。缘山走矶上,坐亭子,看江水潎洌,舟下如箭。折而南,走观音阁,度索上之。阁旁僧院,有峭壁千寻,碚礌如铁;大枫数株,蓊以他树,森森冷绿;小楼痴对,便可十年面壁。今僧寮佛阁,故故背之,其心何忍?是年,余归浙,闵老子、王月生送至矶,饮石壁下。
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泪痕新,金缕旧,断离肠。
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时节。绿杨浓,芳草歇,柳花狂。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一见桃花参学了。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看花特地重年少。今后水云人欲晓。非玄妙,灵云合被桃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