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阳山是天下荒僻的地方。陆地有丘陵之险,虎豹之忧。江流汹涌湍急,横于江上的大石,陡直锋利如剑戟。船在江上行驶,上下颠簸难以控制,船破人溺的事故常常发生。县城里没有居民,官署里没有县丞和县尉。江的两岸,荒草竹林之间,住着十多家小吏,都是说话像鸟叫那样难懂,相貌与中原人不同。我刚到阳山时,言语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这样之后才可以把交纳租税的事情告诉当地人,要他们遵守约定。因此,宾客和随游的读书人,都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我待罪在这里,将近半年了。
有个姓区的书生,向我表示愿意和我做朋友,从南海郡划船来到阳山。他从西阶上堂,仪表十分壮美。坐下来和他交谈,言辞思想都不一般。庄周说:“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就觉得欢喜了。”何况像区生这样的人,难道是容易遇到的吗?他到我的屋里,听我谈《诗》《书》仁义的道理,非常高兴,好像有志于此。我和他一起在美好的林木下乘凉,坐在水边的岩石上,投鱼竿钓鱼,非常高兴,好象能摒弃名利,而不厌恶贫贱的生活了。正月,区生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喝完了壶里的酒,写了这篇序来记离别。
按传统赠序的写法,开头都要说送行的话。而这篇序文却劈头而来“阳山,天下之穷处也”,先声夺人,技巧独到。然后紧紧围绕“穷”字,用从高处向下鸟瞰的俯视角度“扫描”阳山如何荒僻贫穷,接着只用了八十五个字,分别从山、水、县城简陋与政事荒疏、文化落后等几个方面,叙述了阳山荒僻贫穷的概貌。先讲山,“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次讲水,“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气势一泻而下,使人驰骋想象。仿佛看到了阳山峰险崖陡,虎豹出没;江流滩高峡险,船翻人亡的惨景;城郊荒凉寂寥,县衙破败简陋;人们相貌诡秘,文化落后。
随后,韩愈写与区册相处的欣喜之情。对区册的到来作者引用了《庄子》“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的话,既展现出作者贬徙阳山的孤独寂寞和恐惧;又表达了作者在这荒蛮之地,竟遇到如此文雅洒脱的读书人从天而降时的喜悦心情。作者那惊喜、振奋,如获珍宝的表情,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同是阳山,这时使人感到,作者笔下的阳山再不是险恶丛生,惊心动魄的了,而是树木葱翠,百鸟和鸣,江水清悠,两岸如画,令人感到亲切愉快和心旷神怡了。
在前半篇中,韩愈到阳山之后的心情并未直接流露出来,但从篇首“天下”这夸大之辞中,从对阳山之“穷”的极力夸张渲染中。从段尾“待罪”这含有不满和讥讽意味的反语中,已使人深深感到韩愈贬到阳山后失意、落寞、孤寂的处境与心情,也更加衬托了区册来访对他的巨大安慰。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京畿各地遭逢大旱,春夏无雨,粮食十不收一;秋又早霜,晚秋多被冻死。京兆尹幸臣李实邀功取宠,隐报灾情,朝廷不仅不减免税赋,开仓赈灾.反而征缴愈急。百姓苦不堪言,只好拆房卖地以纳税钱,弃子逐妻以求口食。关中各县饿殍遍野,尸横沟壑,甚至人互相食。刚刚擢拜监察御史不到三个月的韩愈见此,食难下咽,忧心如焚,遂与同僚张署、李方叔向朝廷上书,直言天灾人饥状,要求减免税赋,放粮赈灾。结果得罪幸臣李实,三人均被贬出京师,韩愈被谪放到岭南的阳山县为令。这篇赠序是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韩愈谪居阳山时写给青年朋友区册的。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
画堂新构近孤山。曲栏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
萧萧风雨满关河,酒尽西楼听雁过。
莫怪行人白头尽,异乡秋色不胜多。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
为有倾人色,翻成足愁苦。
东湖采莲叶,南湖拔蒲根。
未持寄小姑,且持感愁魂。
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
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
励志鸡鸣思击楫,惊心鱼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