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愬画像

宋代惠洪

淮阴北面师广武,其气岂只吞项羽。

君得李佑不肯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羊公德行化悍夫,卧鼓不战良骄吴。

公方沉鸷诸将底,又笑元济无头颅。

雪中行师等儿戏,夜取蔡州藏袖底。

远人信宿犹未知,大类西平击朱泚。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

君看齁橐见丞相,此意与天相始终。

白话译文

当年淮阴侯以北面之礼师事广武君,他的豪壮气概岂止压倒区区项羽?

而从你俘获李祐而不诛杀,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就在李想的掌握之中。

羊公以德行教化手段来对待凶悍的吴国武夫,闲置军鼓不起战端目的正是为了使吴人骄而不备。

你深于谋略在诸将中深沉地敛抑英雄气概,示敌以弱,不露声色的时候,心里正在嗤笑吴元济恃强而骄,不加戒备,马上就要掉脑袋了。

雪夜入蔡州,是军事上攻其不备的大胆行动,夜袭蔡州其容易好比把东西藏进袖里。

蔡州吴元济等人第二天还不知道此次奇袭雪中行军连续两日夜,这种直捣心腹的战术颇类西平郡王击破朱泚之乱,直击泚所盘踞的宫苑。

画像上你锦袍玉带俨然继承父亲遗风,身佩长剑神情又如唐初梁国公。

看一看你以櫜鞬之礼迎接宰相,为国尽忠此心此意自可与天地相始终。

词句注释

  1. 李愬(sù):唐代名将,其妻为德宗之女唐安公主女儿。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他以邓州节度使于雪夜袭蔡州(今河南汝南县),生擒淮西节度使叛将吴元济封凉国公后,又历任武宁、昭义、魏博等地节度使。
  2. 淮阴:指韩信,韩为淮阴人,后又封淮阴侯。广武:指李左车,汉初名将兼谋士,曾受封广武君。李左车初仕于赵,韩信率兵攻赵。李左车为赵献计拒韩,未见纳。韩用背水阵破赵,擒赵王、斩陈余、生俘李左车。韩亲为李释缚,奉为师,执弟子礼甚恭。受李指点。迅速攻破燕齐。
  3. 李佑(yòu):叛首吴元济的勇将,李愬设计擒之,厚待,佑感恩献计,助李愬破蔡州。
  4. 元济: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父死,自领其军,据申、光、蔡三州而叛。李愬破蔡州,生擒之,押送长安受诛。掌股:掌握之中。
  5. 羊公:指羊祜。晋大将羊祜守荆州十年,行仁政,惠士民,图攻灭东吴。此处再提李愬感化李佑事。羊祜偃旗息鼓,隐蔽灭吴意图,李愬效之,麻痹吴元济戒心。
  6. 鸷(zhì):勇猛兼且深沉。无头颅:吴元济被囚至京师,斩于独柳,其夜,即失其首。
  7. 雪中联:两句写雪夜突袭蔡州之况。袖底喻军事计划之隐秘也。
  8. 远人:指蔡州吴元济等人。信宿:此次奇袭雪中行军连续两日夜。西平:李愬父李晟,以击破朱泚功封西平郡王。朱泚:唐卢龙节度使,率兵叛唐,建元称帝,自号汉元天皇,据有长安,唐德宗逃奔。李晟回师夜袭,破之。
  9. 锦袍玉带:李晟、李愬父子待将士甚厚,皆尝解锦袍玉带赠部将,激励忠义。拄颐长剑:佩剑耸起,碰及面颊,喻大将威仪风度。大梁公:大凉公,李愬以功封凉国公,食邑三千户。
  10. 鞬橐(jiàn tuó):古代盛弓箭之具。丞相:指裴度,实为平叛破蔡最高统帅。李慑破蔡后,按兵等待裴度。度至,戎装礼谒,足见李愬知礼识度,顾全大局。天:皇帝、皇朝也。指李愬忠于朝廷之志始终不渝。

作品赏析

起首两句,撇开题目,从楚、汉相争时的史事着笔。广武君献计,韩信采纳,遂平燕、齐,项羽势孤。两句叙其事,并参以议论。说“其气岂止吞项羽”,言外意谓,韩信此举充分显示其远略和大将风度,岂止消灭一个项羽而已。用反诘语气,更显得气势充沛。紧接着三四两句,揽入本题,引出李愬事。李愬俘获李祐而不加诛,说“不敢诛”,正见李愬此举是经过周密考虑的。这件事最足以说明李愬的政治远略和大将风度。一二句与三四句,时代远不相及,事情的性质与结局却很相似,二者并写对映,用历史的类比突出了李愬的形象。

接着五到八句,又举史事作类比,说羊祜行仁政,惠士民,暗示李愬在淮西之战中所推行的也正是这种德化政策。这两句分别承上启下。下面七八句赞扬李愬采用羊祜卧鼓不战以骄吴的策略,也是李愬“沈鸷”性格的具体表现。这两句承上,进一步揭示李愬深于谋略,沈鸷勇猛的性格,这和前面所强调的德化政策,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李愬的深谋远略。

接下来九到十二句,写平蔡战役的神速秘密。是大胆而果决的行动,实际上是建筑在谨慎周密的调查判断基础上,而在不明就里的人看来,不免等同儿戏了。这里的“等儿戏”,正是极赞其取胜之轻松不费力。如此神速秘密,“远人信宿犹未知”,宜乎称之为“藏袖里”了。李愬的父亲李晟(封西平王,故称“西平”)在德宗时平定朱泚之乱,直击泚所盘踞的宫苑,“披其心腹”,用兵韬略与李愬袭蔡颇为相似。这里于叙述平蔡之役后顺带一笔,正所以见李愬韬略得自家传,故用兵有乃父之风。这就进一步突出了名将后代李愬的形象。这几句夹叙夹议,突出赞颂了李愬的历史功绩——夜袭蔡州,以及在这一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杰出的军事才能。

第十三十四句落到画像上,赞美画中的李愬像当年的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仍父风”承上“大类西平”,衔接圆转自然,狄梁公是诗人崇敬的兴唐功臣,《谒狄梁公庙》诗有“使唐不敢周,谁复如公者”之句,这里将李愬与其父西平王及狄仁杰并提,正表明在诗人心目中,他们的功绩是先后辉映的。

最后两句,抓住“鞬櫜见丞相”这一典型事例,突出表现了李愬不居功自傲、善识大体的政治品质,表明了他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和政治远见,为李愬的形象增添了光彩照人的一笔。“此意与天相始终”,这里所盛赞的“意”正是李愬的忠贞与远见。

这首诗的构思特点,即运用历史的类比来突出主人公李愬的形象。全篇每一层都以古人古事作类比映衬(韩信师广武、羊祜行德化、西平击朱泚、狄仁杰拄颐长剑的形象)。这种类比,由于与主人公的行事非常相似,因而对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起着有力的衬托映照作用。这种方法作为整体的艺术构思的主要手段,在全篇中贯串始终。像这样有意识地运用历史类比手法,在诗歌中还不多见。诗用论赞体,议论的成分很浓,但由于能以议论驱驾史事,议论本身又挟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整体感觉并不显得枯燥。诗气势恢宏,语词铺张,大有山谷诗风。全诗简洁精炼,沉着雄辩,突出地表现出李愬足智多谋、忠君爱国的大将风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末期,当时西夏、辽、金递相侵扰。赵宋王朝一贯重文轻武,积贫积弱,朝廷缺乏抗敌破虏的强将。于是诗人作此诗赞扬了李愬深谋远虑,夜袭蔡州,建立奇勋,突出表现他居功不傲、善识大体的政治品质和对朝廷的赤胆忠心,从而表达出对宋王朝能出现忠心为国、智勇双全的将领的渴望。

名家点评

  • 近代诗人陈衍:“抵段文昌一篇碑文,不啻过之。”(《宋诗精华录》)

猜你喜欢

送陈章甫

唐代 •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见村楼记

明代 • 归有光

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有楼翼然出于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曰见村。

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耆,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怅者久之。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感乎?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

延实既不能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孙早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童趣

清代 •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6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鹊桥仙·送粉卿行

宋代 • 辛弃疾

轿儿排了,担儿装了,杜宇一声催起。从今一步一回头,怎睚得、一千馀里。

旧时行处,旧时歌处,空有燕泥香坠。莫嫌白发不思量,也须有、思量去里。

惠洪
简介描述:

慧洪觉范(1071年-1128年),又名德洪,字觉范,自号寂音。江西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俗姓喻,宝峰克文禅师之法嗣,临济宗黄龙系传人。是主要活动于宋徽宗时期的北宋名僧,同时又是盛名于当时的诗人、散文家、诗论家、僧史家、佛学家。

惠洪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