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炤炤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唯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逆顺还周,乍没乍起。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⒇,终归一矣!
悲啊!士生不逢时,愧顾形影而独存。经常抑制着欲望,使言行符合于礼;唯恐理想和行为,而不被人所知。相信才高而时世乖背,将至死而长忧。虽然有功绩表现而却不被显露,空有才能亦无法施展。为何穷困与显达如此迷惑难解,诚然是美恶难以分辩。社会暗昧,世道败坏殆尽。只能吞声委屈,志不得伸,秉公行事,彼我相同;私于一己,必然自相悲凄。天命幽深,邈远难测。人心邪恶,相互倾轧。好生恶死,才智鄙下。好贵弃贱,理智昏乱。显明通达,心胸宽广。昏愦不悟,内生邪恶。
我的胸襟,有理智能揣度;我的言语,有理智能抉择。没世功名不被人知,古人以此为耻。朝闻道而夕死,谁说这不对呢!吉凶往复,时没时起。自然规律,变化莫测;道理和智慧,无法把握。不致福先,不触祸端,顺应自然,与道同一。
《悲士不遇赋》是司马迁赋作中迄今唯一留存的一篇,其主旨是叙身世遭遇和人生志向,抒泄自身现实不遇之悲、人生命运之叹。全文共四十四句,倾述了“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的悲愤心情,揭示了“人理显然,相倾夺兮”的人生倾轧和道德堕落,抒发了“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的悲凉之情。
此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美恶难分,有形不彰,有能不陈,人心邪恶,相互倾轧,好生恶死,好贵夷贱等丑恶现象。作者儒道兼用,决心在才韪世戾的逆境中,坚持理想和节操,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尤其在对待天命幽深、邈远难测的怀疑中,能用道家“逆顺还周”“委之自然”的思想,自我解脱,求得精神的解放,最难能可贵。
此作二百余字,短小精悍。全篇感情激越,慷慨悲壮,感人至深。开头“悲夫!土生之不辰”云云,破空而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颇有先声夺人之势。“天道微哉”,陡然顿住,抒写对丑恶现象的批评,表现作者自我的广阔胸襟,和实现理想的殷切愿望,是全篇的精髓所在。结尾用“逆顺还周”“委之自然、终归一矣”几句作结,蕴含作者的人生哲学,颇有余味,通篇语言质朴,构思精巧,结构严谨。
西汉辞赋表现为大赋,颂扬着帝王功德,润色着帝王鸿业,作者身处被人称颂的“汉武盛世”,控诉着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批判着他们的种种丑行、恶行,可谓逆世之道第一人。
司马迁不以赋见称,但他生当大赋盛行的时代,流风所及,其赋作也能达到一定水平。这篇短赋在名气上虽不如一些名赋,但也还是颇具特色的。其中的反复铺陈,排比对偶,正是司马相如以来汉赋的主要特征;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比司马相如似乎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它对后来的抒情小赋,如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都有一定的影响。
从这篇赋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推测,当是司马迁晚年作品,当为司马迁任中书令发愤继续撰修《史记》时所作。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腐刑,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含悲忍垢,他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极大的愤慨和不平。此赋就行文及感情可推定约为其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经验所作的概括和总结。
湖天阔,清湘望断三更月。三更月,猿声是泪,鹃声是血。
曲终数点烟鬟没,此间自古离愁窟。离愁窟,几丛斑竹,临江犹活。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影宿维扬。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