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独山游记

清代张裕钊

余读书马迹乡之山寺,望其北,一峰崒然高,尝心欲至焉,无与偕,弗果。遂一日奋然独往,攀藤葛而上,意锐甚;及山之半,足力倦止。复进,益上,则涧水纵横草间,微径如烟缕,诘屈交错出,惑不可辨识。又益前,闻虚响振动,顾视来者无一人,益荒凉怪栗,余心动,欲止者屡矣。然终不释,鼓勇益前,遂陟其巅。至则空旷寥廓,目穷无际,自近及远,洼者隆者,布者抟者,迤者峙者,环者倚者,怪者妍者,去相背者,来相御者,吾身之所未历,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毕效于吾前。 吾于是慨乎其有念也。天下辽远殊绝之境,非先蔽志而独决于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惧而止者,有能诣其极者乎!是游也,余既得其意而快然以自愉,于是叹余向之倦而惑且惧者之几失之,而幸余之不以是而止也,乃泚笔而记之。

白话译文

我在马迹山的山寺里读书时,望向山的北面,一座山峰险峻高耸,心里一直想去,但没有人同行,所以没有实现。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独自前往,攀着藤葛上山,精神振奋。到了半山腰,脚力疲惫,停下来休息。再往上走,就看到溪水在草丛中纵横流淌,小路像青烟一样曲折交错,让人迷惑,难以辨认方向。再往前走,听到虚空中的声响,四顾无人,更加感到荒凉和恐惧,我心中害怕,好几次想要停下脚步。但最终还是没有放弃,鼓起勇气继续前进,终于登上了山顶。到了山顶,视野开阔,极目远眺,从近到远,洼地、隆起之地、散布的、聚集的、倾斜的、直立的、环绕的、倚靠的、怪异的、美丽的、背对我而去的、面向我来的,我从未经历过的景色,左右望去,万物都展现出它们的姿态,全部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因此感慨,天下那些遥远而绝美的地方,如果不是下定决心独自前往,不因疲倦而迷惑、不因恐惧而停止,有谁能到达极致呢?这次旅行,我既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又感到非常愉快,于是感叹自己之前因为疲倦、迷惑和恐惧差点错失这次旅行的乐趣,庆幸自己没有因此而放弃,于是拿起笔来记录下这一切。

词句注释

  1. 马迹乡:在江苏太湖的马迹山。
  2. 崒(zú足):山峰高耸险峻。
  3. 无与偕:无人同往。
  4. 弗果:果:成为事实,实现。没有能成行。
  5. 锐:凌厉,旺盛。
  6. 诘(jié结)屈:曲折。
  7. 鼓:振作。
  8. 陟(zhí志):上登。
  9. 寥廓:空旷开阔。
  10. 布:散布。抟(tuán团):聚集。
  11. 迤(yǐ义):斜立。峙:直立。
  12. 背:离去。
  13. 御:迎。
  14. 贡:献。
  15. 效:献。
  16. 蔽志:定志。蔽:断,定。《尚书·大禹谟》:“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注:“言志定然后卜。”
  17. 诣:到达。
  18. 泚(cǐ):以笔蘸墨。

作品赏析

《北山独游记》是一片散文游记。作者在山寺读书,望北面山峰高峻,心里很向往。想去又没有人作伴,便奋然独行。开始意志坚定,及至半山,觉疲倦难行。再往前,深山寂寥,路径交错,心怯而胆寒,好几次都想往回走了。然而终于还是勇敢地攀登到山巅。极目远眺,天风扑面,作者心中有一种历经挫折、战胜困难之后的成就感,仿佛四周群山万物都愿为他效力。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凡要达到高远艰险的境界,必定要不畏艰险、意志坚定、坚持到底。无限风光在险峰,实际上,登攀的过程便是人们战胜自我的过程。把深刻的人生哲理寓于寻常的游山玩水之中,情感真实,催人奋进。

猜你喜欢

卜算子·烟雨幂横塘

宋代 • 谢逸

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双燕离

唐代 • 李白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

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

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空。

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

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

孟德传

宋代 • 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朝中措·梅

宋代 • 陆游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

白云泉

唐代 •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张裕钊
简介描述:

张裕钊(1823年-1894年),字廉卿,一作濂卿,号濂亭。武昌(今湖北鄂州)人。中国近代散文家、书法家、大臣。“曾门四学士”之一。

张裕钊于1838年,应县试考取秀才。1846年,于湖北乡试中举。1850年,入京会试落第,后参加考选国子监学正,授内阁中书。张氏后入曾国藩幕府。张裕钊在京供职期间,目睹官场腐败,但以书文自娱,后弃官南归。1852年,张裕钊受聘主讲于武昌勺庭书院落。1854年,曾国藩进兵湖北,遂召入戎幕参办文案。后致力于教育、文学和书法的研究。自1871年起,张裕钊先后主讲于江宁凤池书院,保定莲池书院,武昌江汉书院,襄阳鹿门书院。1894年正月,于西安寓所逝世。

张裕钊与黎庶昌、薜福成、吴汝纶,被人并称为“曾门四学士”。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1990年,湖北省成立了“张裕钊研究会”,张氏的书法、诗文和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著有《重修金山江天寺记》《屈子祠堂后碑》《赵充国颂》等。

张裕钊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