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溪夜行

唐代张九龄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白话译文

在傍晚时分,我乘着归舟,沿着溪流的源头缓缓前行,道路愈发幽静。

明月高悬,照亮着山岭上的树木,清风静止,只听得见溪流的潺潺水声。

山间的雾气悄悄飘入船中,寒霜凝结,在我的衣襟上泛起一层白霜。

虽然这夜晚能听见猿猴的啼叫声,但此刻我心中并无离家的愁绪。

词句注释

  1. 岚气:山中雾气。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通过对夜晚乘船沿着溪流归家的情景的描绘,展现了山水的美丽和宁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首句“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描绘了诗人晚上归家的情景,乘着船沿着溪流向上,源头的路变得幽深起来。这句诗通过“乘夕”和“归舟”两个词,表达了诗人在夜晚归家时的急切心情,而“缘源路转幽”则描绘了沿途的景色,展现出山路的曲折和幽深。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夜晚山水的美丽。月光下,诗人看到岭树婆娑的影子,听到溪流的声音。这两句诗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展现出夜晚山水的宁静和美丽。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山间的雾气进入船中,霜华在诗人的衣服上浮现,这表明诗人身处山间的环境之中,感受到了山间的清新和寒冷。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最后,“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一句,以猿声作结,表达了诗人对山间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虽然猿声在这个夜晚并不是别家的哀愁,但诗人却从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情感。这句诗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夜晚乘船归家情景的描绘,展现了山水的美丽和宁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愉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作品。

创作背景

耒阳溪,湘江支流耒水,在湖南省东南部,这首诗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诗人奉朝廷之命祭南岳和南海的旅途中。

猜你喜欢

浪淘沙慢·赋李尚书山园

宋代 • 吴文英

梦仙到,吹笙路杳,度巘云滑。溪谷冰绡未裂。金铺昼锁乍掣。见竹静、梅深春海阔。有新燕、帘底低说。念汉履无声跨鲸远,年年谢桥月。

曲折。画阑尽日凭热。半蜃起玲珑楼阁畔,缥缈鸿去绝。飞絮扬东风,天外歌阕。睡红醉缬。还是催、寒食看花时节。

花下苍苔盛罗袜。银烛短、漏壶易竭。料池柳、不攀春送别。倩玉兔、别捣秋香,更醉蹋、千山冷翠飞晴雪。

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蓉。当时偏恨五更钟。分携处,斜月小帘栊。

楚梦冷沉踪。一双金缕枕,半床空。画桥临水凤城东。楼前柳,憔翠几秋风。

更漏子·塞鸿高

宋代 • 晏殊

塞鸿高,仙露满。秋入银河清浅。逢好客,且开眉。盛年能几时。

宝筝调,罗袖软。拍碎画堂檀板。须尽醉,莫推辞。人生多别离。

愍衰草赋

南北朝 • 沈约

愍衰草,衰草无容色。憔悴荒径中,寒荄不可识。昔时兮春日,昔日兮春风。衔华兮佩实,垂绿兮散红。岩陬兮海岸,冰多兮霰积。布绵密于寒皋,吐纤疏于危石。雕芳卉之九衢,霣灵茅之三脊。风急崤道难,秋至客衣单。既伤檐下菊,复悲池上兰。飘落逐风尽,方知岁早寒。流萤暗明烛,雁声断裁续。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秋鸿兮疏引,寒乌兮聚飞。径荒寒草合,草长荒径微。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宋代 • 吴文英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张九龄
简介描述:

张九龄(678年-740年),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西)人,中国唐玄宗开元时的宰相、诗人。

张九龄少聪慧能文,弱冠登进士第,为校书郎。后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开元十一年(723年),被任为中书舍人。后张说罢相,张九龄受累外迁。开元十九年(731年),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以中书侍郎为相。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迁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因张九龄触怒唐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卒。

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张九龄的代表作有《感遇》12首、《杂诗》5首等,如《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作。亦有《曲江集》20卷传世。张九龄在当时所开展的文学活动,对促进开元诗坛的繁荣起了积极作用。张九龄有胆识和远见,尽忠职守,敢于直谏,从不趋炎附势,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对唐代的繁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