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乐·阆苑神仙平地见

宋代晏殊

阆苑神仙平地见,碧海架蓬瀛。洞门相向,倚金铺微明。处处天花撩乱,飘散歌声。装真筵寿,赐与流霞满瑶觥。

红鸾翠节,紫凤银笙。玉女双来近彩云。随步朝夕拜三清。为传王母金录,祝千岁长生。

白话译文

你就像是居住在阆苑里的神仙降临到这人世间,仿佛那碧海上的蓬莱岛打开了洞府的大门,门上的金铺发出微微亮光。里面处处天花乱坠,处处有动听的歌声。挂上你的画像,摆上宴席为你祝寿,精美的酒杯里斟满赏赐的美酒。

红鸾翩翩飞来,仪仗里有翠鸟羽毛做的符节;紫色凤凰翱翔环绕,侍从们持奏着银笙。仙女侍从们成双成对地踏着彩云而来。每天能随意拜见三清神。王母娘娘传来诏书,祝愿你长生不老。

词句注释

  1. 蓬瀛:蓬莱仙岛。
  2. 金铺:大门上的铜质兽形衔环环钮。
  3. 装真:挂上寿主的画像。真,写真,画像。
  4. 瑶觥:酒杯的美称。
  5. 翠节:用翠鸟羽毛做的符节。
  6. 随步:信步。
  7. 金箓:道教称天帝的诏书。

作品赏析

此词开篇以奇幻笔触,将平凡之地幻化为仙境,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描绘出场景的精致与神秘,增添了仙境的华贵感;而后进一步渲染仙境之美,天花纷飞、歌声飘散,让人仿佛置身仙乐飘飘的仙界;接着点明祝寿主题,精美的筵席、满溢的流霞美酒,尽显尊贵与喜庆;还描绘出华丽的乐舞阵容,红鸾翠节、紫凤银笙,玉女伴着彩云而来,画面美轮美奂;最后强调祝寿的虔诚与庄重,众人朝拜三清,传达王母金箓,祈愿寿者千岁长生,将情感推向高潮。

猜你喜欢

短歌行

两汉 • 曹操

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珪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卜算子·感旧

宋代 • 苏轼

自京口还钱塘道中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

金朝 • 元好问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食旧堂集序

清代 • 姚鼐

丹徒王禹卿先生,少则以诗称于丹徒,长人京师,则称于京师。负气好奇,欲尽取天下异境以成其文。乾隆二十一年,翰林侍读全魁使琉球,邀先生同渡海,即欣然往。故人相聚涕泣留先生,不听。入海覆其舟,幸得教不死,乃益自喜日:“此天所以成吾诗也。”为之益多且奇。今集中名《海天游草》者,是也。鼐故不善诗,尝漫咏之以自娱而已,遇先生于京师,顾称许以为可,后遂与交密。居闲盖无日不相求也。一日,值天寒晦,与先生及辽东朱子颖登城西黑窑厂,据地饮酒,相对悲歌至暮,见者皆怪之。其后,先生自海外归,以第三人登第,进至侍读,出为云南临安府知府。赴任过扬州。时鼐在扬州,赋诗别去。鼐旋仕京师,而子颍亦人蜀,皆不得见。时有人自西南来者,传两人滇蜀间诗,雄杰瑰异,如不可测。盖称其山川云。先生在临安三年,以吏议降职,遂返丹徒,来往于吴越,多徜徉之辞。久之,鼐被疾还江南,而子颍为两准运使,兴建书院,邀余主之。于是与先生别十四年矣,而复于扬州相见。其聚散若此,岂非天邪!先生好浮屠道,近所得日进。尝同宿使院,鼐又渡江宿其家,食旧堂内,共语穷日夜,教以屏欲澄心、返求本性,其言绝善。鼐生平不常闻诸人也,然先生豪纵之气,亦渐衰减,不如其少壮。然则昔者周历山水,伟丽奇变之篇,先生自是将不复作乎!鼐既尽读先生之诗,叹为古今所不易有,子颍乃俾人抄为十几卷,日《食旧堂集》。将雕板传诸人,鼐因为之序。

游青溪记

明代 • 袁中道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晏殊
简介描述: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自幼能作文章。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任秘书省正字。累迁至知制诰、翰林学士。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学,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其后仍被召回朝中,历任御史中丞、三司使、参知政事等职。仁宗亲政后,愈发受到重用,于庆历二年(1042年)自知枢密院事进官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正式拜相。两年后因事罢相,带工部尚书衔出知颍州,移知陈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等地,累封临淄公。至和元年(1054年),晏殊因病自请入朝,翌年(1055年)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邀请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晏)殊始”。晏殊工诗善文,尤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平生所作诗文据传逾万篇,今仅存《元献遗文》《珠玉词》;又编类书《类要》,存宋以前古书极其丰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