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生论诗书

唐代司空图

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所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

诗贯六义,则讽谕、抑扬、渟蓄、渊雅,皆在其中矣。然直致所得,以格自奇。前辈编集,亦不专工于此,矧其下者耶!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寒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矧其下者哉!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愚幼常自负,既久而愈觉缺然。然亦有深造自得者:

得于早春,则有 “草嫩侵沙短,冰轻著雨销”;“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

得于山中,则有 “坡暖冬生笋,松凉夏健人”;“川明虹照雨,树密鸟冲人”。

得于江南,则有 “戍鼓和潮暗,船灯照岛幽”;“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得于塞下,则有 “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饥”。

得于丧乱,则有 “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鲸鲵人海涸,魑魅棘林幽”。

得于道宫,则有 “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幢高”。

得于夏景,则有 “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

得于佛寺,则有 “松日明金象,苔龛响木鱼”;“解吟僧亦俗,爱舞鹤终卑”。

得于郊园,则有 “远陂春早渗,犹有水禽飞”。

得于乐府,则有 “晚妆留拜月,春睡更生香”。

得于寂寥,则有 “孤萤出荒池,落叶穿破屋”。

得于惬适,则有 “客来当意惬,花发遇歌成”。

七言云:“逃难人多分隙地,放生鹿大出寒林”;“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忆良朋”;“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皆不拘于一概也。盖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岂容易哉!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勉旃!

白话译文

写作文章困难,而写诗更为困难。从古至今,关于写诗的比喻有很多,但我认为只有辨别出诗歌的韵味,才能够谈论诗歌。五岭以南的地区,凡是那些适合人们口味的调味品,比如醋,不是不酸,只是停留在酸的层面罢了;比如盐,不是不咸,只是停留在咸的层面罢了。中原地区的人用它们来充饥却很快停止食用,是因为知道它们除了咸和酸之外,缺乏醇厚美妙的味道。而五岭以南的人,习惯了这些味道就察觉不出其中的不足,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啊!

诗歌贯穿《诗经》的 “六义”,那么讽刺劝谕、抑扬顿挫、含蓄蕴藉、深远高雅的特点,都包含在其中了。然而诗歌通过直率表达获得感悟,凭借独特的格调自成奇妙。前辈们的诗集,也不专门在这方面下功夫,何况水平更低的人呢!王维、韦应物的诗风格澄澈恬静、精致细腻,高格就在其中,这难道会妨碍诗风的刚健有力吗!贾岛确实有精妙的诗句,但看他的全篇诗作,内容意境却十分匮乏,大多依附于清寒艰涩的风格,才能展现才华,这也是诗体不够完备的表现,何况水平更低的人呢!

诗歌意象切近而不浮泛,意境深远而余味无穷,这样之后才能够谈论韵外的情致。我年轻时常常对自己的诗作感到自负,时间久了却越发觉得存在不足。但也有一些自己深入钻研后有独到体会的诗句:

从早春中获得灵感的,有 “草嫩侵沙短,冰轻著雨销”;“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

从山中景致中获得灵感的,有 “坡暖冬生笋,松凉夏健人”;“川明虹照雨,树密鸟冲人”。

从江南风光中获得灵感的,有 “戍鼓和潮暗,船灯照岛幽”;“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从塞下风光中获得灵感的,有 “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饥”。

从丧乱情境中获得灵感的,有 “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鲸鲵人海涸,魑魅棘林幽”。

从道宫场景中获得灵感的,有 “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幢高”。

从夏日景色中获得灵感的,有 “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

从佛寺氛围中获得灵感的,有 “松日明金象,苔龛响木鱼”;“解吟僧亦俗,爱舞鹤终卑”。

从郊野园林中获得灵感的,有 “远陂春早渗,犹有水禽飞”。

从乐府题材中获得灵感的,有 “晚妆留拜月,春睡更生香”。

从寂寥意境中获得灵感的,有 “孤萤出荒池,落叶穿破屋”。

从惬意舒适情境中获得灵感的,有 “客来当意惬,花发遇歌成”。

七言诗有:“逃难人多分隙地,放生鹿大出寒林”;“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忆良朋”;“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这些诗句都不拘泥于单一的风格。大概绝句的创作,本就需要达到极高的造诣,除此之外变化万千,不知不觉中达到神妙的境界,这难道是容易的事吗!如今您的诗作,同辈人已经觉得难以超越,倘若再以完美无缺为追求,就能领悟到诗歌味外的深意了。请努力吧!

词句注释

  1. 醯:醋。
  2. 鹾:盐。
  3. 醇美:淳朴美好。
  4. 讽谕: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
  5. 渟蓄:含蓄。
  6. 渊雅:深远高雅。
  7. 矧:况且。
  8. 澄澹:清静淡泊。
  9. 遒举:强劲超逸。
  10. 全美:完美。
  11. 勉旃:努力。多于劝勉时用之。

作品赏析

这是论诗之作,此文以 “辨于味” 论诗之难,强调诗歌需具韵外之致。作者先以饮食作比,指出好诗应超越表面,含多重韵味;再评王维、韦应物诗风,贬贾岛全篇不足;同时列举自己各情境诗作,说明诗歌需意境深远、变化神妙,劝人追求全美、味外之旨。

猜你喜欢

念奴娇·胭脂井

清代 • 郑板桥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记游松风亭

宋代 •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游黄山记

清代 • 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厓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黄山有前、后海之名,左右视,两海并见。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幸松针铺地二尺厚,甚软,可坐。晚至狮林寺宿焉。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夹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惜未挈长绳缒精铁量之,果若千尺耳。”僧大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入山凡七日。

卖柑者言

明代 • 刘基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

元代 • 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司空图
简介描述:

司空图(837年-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唐咸通十年(869年)登进士第。归隐中条山王官谷,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日与名僧高士游咏其中。他诗文成就颇高。所作《诗品》对后世影响极大。有《司空表圣文集》等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