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上北阁,徒倚望东家。
忽有当轩树,兼含映日花。
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
更使增心忆,弥令想狭邪。
无如一路阻,脉脉似云霞。
严城不可越,言折代疏麻。
由于思念你而登上北面的阁楼;久久不想离去,遥望东南面的邻家。
忽然发现当院的那棵桃树,在阳光映照下开出鲜艳的花。
比起桃花的鲜艳,类似女子擦腮的红粉,比起桃花的洁白,婉如女子抹容的铅华。
看那桃花,更增强对心上人的思念,也容易令人联想到涂着白粉的娼家。
如果,没有一路上的阻隔,绵绵情意将如火热的云霞。
无奈,父母、家规如城池一样不可逾越,相思北阁的感情唯有用书简表达。
这是徐悱寄赠其妻刘令娴的诗篇。徐悱原在京城任太子舍人、中舍人等职,出入京城多年,后因足疾而改任晋安(郡治所在侯官,即今福建福州)内史,妻子刘令娴仍留在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这首诗当作于此时。
本诗的诗题很明确,作者看到房前桃花盛开,因而感物思人,写下这首诗,表达诗人对远别的妻子的怀念。
“相思上北阁,徙倚望东家。”前两句开门见山,直书自己强烈的思念之情:由于十分想念你,所以我登上了北阁,步履徘徊不定,心中怅然若失。当时诗人在南方,所以他思念北方的亲人时,就会登上北阁,登高望远。虽然明知千里迢迢,难以望见,然而这样却觉得亲人近些,心灵得到一点安慰。徙倚是徘徊流连之意。在强烈的思念之情的驱使之下,诗人内心显得极不平静。徘徊流连,正是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做出的不自觉的反应。
接下四句,诗人描写盛开的桃树“忽有当轩树,兼含映日花。”在百无聊赖的时刻,诗人看到北阁轩前的一株桃树上,那无数盛开的鲜花在丽日的映照下格外鲜美。你看,这些花朵“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红粉是女子化妆时用的胭脂,后来常用以代指女子。铅粉是女子化妆用的搽脸的白粉。这四句交代了诗人创作的时间、情景。桃树唯有在春天才开花,而春天又是万物萌动的季节。我国曾流传许多咏春情的诗篇,因此,桃树在我国人民的传统的审美心理中,是容易引起男女情思的事物。《诗.周南.桃夭》中,就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引出“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和作者同时代的梁简文帝萧纲,在其《杂句从军行》诗中也有“庭前桃红飞已合,必应红妆起见迎”句。诗人见到桃花,联想到美如桃花的妻子,因此,鲜美的红白花瓣仿佛就像妻子脸上的胭脂和香粉了。花草本是无情无识之物,一经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后,这朵朵鲜花,仿佛就显得情意绵绵了。难怪作者接着写出了“更使增心意,弥令想狭邪。”了。“更使”和“弥令”两词,把作者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狭邪”又作“狭斜”,指的是曲折小巷。古乐府有《长安有狭邪行》篇,诗中写长安一富贵人家,夫出仕而妻在家,此处即代京城,指刘令娴的居处。
“无如一路阻,脉脉似云霞。严城不可越,言折代疏麻。”这最后的四句,写出了山高路远、归期未卜,因此两地情侣,可思而不可及,充分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前四句写道路的艰难,隔绝了两地的情思。从京城建康到福建,山重水复,自然是令人望而生畏。“脉脉似云霞”把一对情意绵绵的夫妻远隔千里,视对方如在云霞之中,难以倾述无尽的衷情的痛苦情绪表露无遗。最后的两句是无可奈何的劝慰之辞:“既然关山难越、佳期未期,我就只能摘一朵美丽的桃花,代替疏麻赠给远方的亲人了!”严城即指高城,代指归期难通。因此徐悱被任命为晋安内史,升迁调动必听命于朝廷,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行动,这种失去自由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疏麻”是传说中的神麻,花色洁白如玉。屈原在《九歌.大司命》中有“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句,后代诗人在描写离别的诗篇中常引用这一典故。诗人见到美丽的桃花,想到以桃红代替神麻,寄赠给离居的妻子。诗人用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十分真挚的内心感情。
应当说,夫妇赠答之作,汉代以秦嘉曾作《赠妇诗》三首给妻子徐淑,徐淑又回有《答诗一首》,皆为后人称道。钟嵘评曰“夫妻事既可伤,文亦凄怨”(《诗品》中)徐悱和妻子刘令娴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夫妻,其诗文都为时人所称道。他们夫妻间感情又非常真挚热烈。这次徐悱的两首怀念妻子的诗篇和刘令娴的答外诗,都是充满了深厚夫妻感情的佳作。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
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渐催檀板。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楚腰蛴领团香玉,鬓叠深深绿。月蛾星眼笑微嚬,柳妖桃艳不胜春,晚妆匀。
水纹簟映青纱帐,雾罩秋波上。一枝娇卧醉芙蓉,良宵不得与君同,恨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