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记

清代袁枚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测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阖,易檐改涂。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宦窔。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白话译文

南京从北门向西走二里,便到达小仓山。山从清凉山发源,分为两岭向下延伸,直到北门桥为止。山势屈折狭长,中间有池塘水田,老百姓管它叫干河沿,河水尚未干涸时,清凉山曾是南唐时代的避暑胜地,盛况是可以想见的。大凡称道金陵名胜的:南面有雨花台,西南方有莫愁湖,北面有钟山,东面有冶城,东北方有明孝陵、鸡呜寺。登上小仓山壮观,云气烟雾的变幻,不是小仓山本身的风景,都成了小仓山的风景了。

康熙年间,江宁织造隋公,在小仓山北面的顶峰,盖起了宽广的厅堂,周围砌上围墙,里面栽种蔌树上千株,桂花上千垅,城里来游的人,络绎不绝,盛极一时,管它叫隋园,是因为建园的人姓隋。三十年之后,我做江宁县令时,隋园已经坍塌荒废,园中的房屋成了酒店,仆役小厮们呼喊喧闹,禽鸟对这现象都觉得讨厌,不肯在那里落窠,各种花卉荒芜凋谢,春天也不开花了。对此我深感悲伤,打听它的价钱,说是值三百两银子,便用官俸把它买下来。周围修筑了篱墙,翻修房屋重新粉刷;随着地形在高处兴建江楼,随着地形在低处兴建溪亭;随着溪涧两岸架设小桥,随着溪流建造小船随着地势中间高四边低,用假山作点缀;随着树木茂密或稀疏,修造相应的房屋;有时把景物突现出来,有时又把景物适当遮掩;全都是随着它的天然条件增减布置。顺着自然形势选取景色,而不作任何破坏性的改造。所以仍然管它叫随园,“隋”、“随’’音读相同,含义有别。

园子落成之后,叹息说:“假使我在此地做官,那只能每月来一次;假使我在此地定居,那就天天在这里了;两件事是不能够同时都获得的,那就舍弃官职择取随园吧。便领着弟弟香亭、外甥湄君把书籍史卷搬进园中定居下来。我曾听苏轼说过:“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做官,也不一定不做官。"那么我的做官不做官,跟我住进园子的时间长久不长久,也不过是随着自然情况的变化罢了。大凡两种东西所以能够相互替代,是因为其中的一件可以胜过另一件。我竟然把一个官职换取了这所园子,园子的希罕,是可以想见的了。

乾隆十四年三月记。

词句注释

  1. 清凉:山名,在南京市西。又名石头山。山上昔建有清凉寺,南唐建有清凉道场。相传为避暑官。寺已废。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
  2. 雨花台:在南京市中华门外。相传南朝梁时期天监年间(502年—519年)云光法师讲经于此,感天雨花,因而得名。
  3. 莫愁湖:在南京市水西门外,相传为南齐时莫愁女居处而名。然而莫愁湖之名实始见于宋代。
  4. 钟山:在南京市中山门外。又名金陵山、紫金山、蒋山、北山。是南京主要山脉。
  5. 冶城:故址在南京市水西门内朝天宫附近,相传吴王夫差冶铁于此,故名。
  6. 孝陵:在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南麓,为明太祖朱元璋陵墓。
  7. 鸡鸣寺:在南京市区北鸡鸣山,梁时与此始建同泰寺,后屡毁屡建。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在其旧址建鸡鸣寺。
  8. 堂皇:广大的堂厦。
  9. 牖:窗户。
  10. 荻:即“楸”。落叶乔木,干直树高。“树之荻千章”是说楸树千株,“章”通“幢”,大木林。
  11. 翕然:络绎不绝的样子。
  12. 舆台:地位低贱的人。嚾呶,叫喊吵闹。
  13. 妪伏:原指鸟孵卵,引申为栖息。
  14. 岫:山穴,山洞。
  15. 蓊郁:茂盛浓密貌。
  16. 宧窔: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古代建房,多在东南角设溷厕,东北角设厨房。此即代指这些设施。
  17. 繁瘠:繁多。
  18. 夭阏:《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夭谓折,阏为阻塞之意。此指没有改变山原来的形势。
  19. 香亭:袁枚弟袁树。湄君:袁枚外甥陆建,字湄君,号豫庭。
  20. 苏子:宋朝大文学家苏轼。下面的引文出自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
  21. 相易:互换。
  22. 己巳:乾隆十四年(1749年)。

作品赏析

这篇记文,全文紧扣一个,“随”字,写葺园的经过与作者的趣味,表现了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首段先写随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详细介绍了金陵四周的美景,为后文得享美景时的喜悦做了铺垫。第二段作者主要叙写随园的来历以及自己治园的经过。中国古代造园的原则讲求利用已有的环境条件,精心设计,使园林虽由人造,却宛如天开。作者将原本的“隋园”改成“随园”,这个“随”字的含义正是体现了中国园林造园之奥妙,园林美学的精髓,同时也暗含着袁枚随顺自然、随时之宜的审美理想与人格象征。第三段则抒写了袁枚舍官就园,安享园林之乐的情怀。他引苏轼“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一句,表明自己仕与不仕皆随顺自然的心态。“随”字也正是袁枚追求自由随性的人生观、仕宦观的显露,充分显示了袁枚以“性灵说”驰骋文坛的诗人气质。

袁枚写这篇文章。一方面为他精心修造园林解嘲,一方面也为了扩大随园的影响。但写对自己经营的园林有感情,并把侈造园林的操劳和做宫的仰人鼻息作比较,这些思想应该是真实的。

创作背景

乾隆十年(1745年),袁枚买下了原江宁织造隋赫德的隋园,加以葺治,改名随园。《随园记》写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这是一篇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二的山水园林小品。袁枚自江宁令退职后,居随园,不久又受命赴陕西。未及周年。因父丧退职,从此息意官场,所以加意修葺随园,作为退居之所。作者此后便再也没有做官纵情于山水,同时交接达官贵人,成了一个尚级清客。

名家点评

  • 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院长刘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官而取园者也,袁枚选择了世人眼中的“鱼”,而舍弃了所谓的“熊掌”。而实际上,彼之瓦砾,我之珠玉,他只不过选择了自己最想要的也最适合自己的。以一官易一园而无悔无憾,园之奇,足足可见,而袁枚所“随”的,始终是自己那颗心。(《故事里的文学经典·清文》)

猜你喜欢

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宋代 • 王清惠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奉试明堂火珠

唐代 • 崔曙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

宋代 • 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过五丈原

唐代 • 温庭筠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阴高压汉营春。

天晴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东城

元代 • 赵孟頫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袁枚
简介描述: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 [61]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诗话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 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