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中秋记游

清代袁枚

佳节也,胜境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于烝彘首也尤。且曰:“兹物难独噉,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客来当有不速者。”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亡何,真州尤贡父至。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日犹未昳。眉岑曰:“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东至蛤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也。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遗世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暎,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还园,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今以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

白话译文

佳节、胜景、四方的名流,三件事合在一起,不是偶然的事。不偶然的事能偶然得到,真是快乐。快乐过了怕它忘记,就必然用文字写下来保存它,古代人都是这样的。

乾隆戊子年中秋节,苏州唐眉岑带着他儿子住在随园,要说他的烹调本领,以蒸猪头为最好。而且他说:“这东西难以独吃,如现在做好,哪里就有客人来?”我说:“暂且备办起来,或许有不速之客。”过了一会儿,泾县翟云九进士到。再过一会儿,仪征尤贡父到。又过了一会儿,南郊陈古渔到,这时太阳还未西斜。眉岑说:“我们四个人都是外地人,没有游览过金陵的胜景,何不出去游玩一下?”三人很高兴,穿上鞋站起来,几次显出很急迫的样子,却不知道眉岑是想要让客人饥饿一下以便有好胃口。

从随园南面穿过篱笆出来,到小龙窝,两座山峰之间夹着一条长长的小溪,桃林和麻田散发着清香。来了一个渔夫,领着客人登上大仓山,见西南角上银白闪光的水浪汹涌,渔夫说:“这是长江。”江中船帆桅杆像月亮中的桂树影,依稀分辨不清。沿着山向东到蛤蟆石,高山像帐篷顶一样中间高四面低。整个金陵都在脚下漂浮,渔夫说这是谢公墩。我久住金陵,多次见人指点谢公墩的位置,都不如这里旷大而四面都可看到。心想墩不过是一堆土罢了,能够使谢公产生出世思想的,必定是这儿!就算不是,谢公如地下有灵,也必然不会舍弃这里而到别处去。从蛾眉岭登上永庆寺的亭子,太阳已经落山,四处升起了晚霞,看随园的楼台,像罩上了一层轻纱,高低远近似隐似现,又像用镜子自照,喜爱自己的俊美。这才知道不从外面观看,竟然不知道住在里面是多么快乐。

回到随园,月亮大放光明,肉已熟酒又醇,猪头烂如泥,客人都觉得味道美而吃个不停,直到喝醉。酒席上分八个题目各作诗文,叫我做记。嘻!我过了五十三个中秋节,年幼时的情景不记得,长大后没有什么好记的。如今因为一个猪头的缘故,能和众贤才游赏胜景,辨识古迹,于是清清楚楚好像真值得记下来。然而人生百年,没有一年不逢节日,没有一处不遇到人,这中间真值得记的有多少呢!因为这个缘故,我握着笔又感到很悲哀。

词句注释

  1. 戊子: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2. 姑苏:今江苏苏州市的古称。唐眉岑:其人不详。挈(qiè):带领。主:居住。
  3. 烝(zhēng):同“蒸”,一种烹调方法。彘(zhì)首:猪头。尤:优异,突出。
  4. 噉(dàn):同“啖”,吃。
  5. 不速:“不速之客”的省略,即不请自来的客人。
  6. 泾(jīng)邑:今安徽省泾县。翟云九:其人不详。
  7. 亡(wú)何:不久。亡:通“无”。
  8. 真州:今江苏仪征。尤贡父:尤荫,字贡父,号水材,清仪征人。工诗,善画兰竹,乾隆中随和硕亲王出塞,著《出塞诗钞》,袁枚集中有《尤贡甫出塞诗序》。
  9. 陈古渔:陈毅,字直方,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10. 昳(dié):午后太阳偏斜,指午后。
  11. 芬:同“芳”,香气。
  12. 道:通“导”,引导。
  13. 烂银坌(bèn)涌:水浪翻涌。烂银:喻水色闪亮如银。坌涌:一齐涌出。
  14. 樯(qiáng):桅杆。
  15. 谢公墩:山名,因晋代谢安而得名。南京称“谢公墩”的不止一处。据袁枚考证,随园园基即谢公墩,《与钱香树司寇书》说:“枚古杭无家,筑舍于谢公墩下。”《考志书知园基即谢公墩,李白阅谢家青山,欲终焉而不果,即此处也》诗:“我领石城尹,颇有晋人风。偶写买山券,竟与此墩逢。”另南京城东之半山也有谢公墩,宋代王安石致仕后居此,有《谢公墩》诗:“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
  16. 遗世想:出世的想法。
  17. 参错:参差错落,高高低低。掩暎(yìng):遮掩衬托。暎:同“映”。
  18. 羹定:肉熟。

作品赏析

融叙事、写景、议论为一体,是文章在艺术方面的突出特点。一般游记往往以叙事开篇,而此文开头就发议论,可谓落笔不凡。而这一小段议论,不仅指出了在中秋佳节,同四方名流共同游览胜境是人生乐事,“必假文字以存之”,点明了作记的一般原因,更主要的还在于逗出了“佳节”“胜境”“四方之名流”三事,为游记的写作立下主脑,划出范围,有力地振起了全篇。接下去写中秋之游。先写“四方之名流”。有烹饪高手姑苏唐眉岑,有泾邑进士翟云九,还有作者的诗友真州尤贡父和南郊陈古渔。由于他们四人过去“未揽金陵胜景”,更由于唐眉岑“欲饥客以柔其口”,便提议外出游览。这段叙事虽重点写名士聚会,却同时交代了出游的原因,且兼及游人心理,可谓以少胜多,细致入微。次写胜景。金陵是六代古都,名胜古迹很多,作者并没一一罗列,而是从中选取了大仓山、谢公墩、永庆寺亭三处来写。而对这三处景物,又依据其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描绘手法。写大仓山,主要突出沿途“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和登大仓山望大江,见江水“灿银坌涌”“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极写其景色之美;写谢公墩,主要写其“旷且周”,写其使人“有遗世想”,写它对高人名士的吸引力,以突出其内秀;写永庆寺亭,重点不在写亭,而在写登亭所见之景,特别是“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并以随园之美反衬“其中居者之乐”,这样记游,既避免了重复呆板,又运灵气其中,情景双绘,妙不可言。

然后,以“月大明,羹定酒良”,分题赋诗写佳节。其中“以记属予”四字,点明了作记的具体原因。在记游时,作者采用顺叙方式,先写朋友在园中聚会,再写出园揽胜,最后写“还园”饮酒赋诗,脉络非常清楚,层次极为清晰。文章结尾,再发议论。作者指出自己年过半百,“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令人非常沮丧,而戊子中秋之游,“历历然若真可记者”,令人高兴,但“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可记者却很少,又令人“执笔而悲”,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心情。全文以议论始,以议论终,而中间嵌入了记事与写景,这样写游记,似有议论过多之嫌。其实,这并不是作者独创,而其议论与记游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写,生动具体,富有理趣,不足为病。

文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烝彘首”,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烝彘首”,就是蒸猪头,这是一个生活细节,袁枚认为这也是文人们的风流韵事,因而有意识地让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当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时,作者说他善烹饪,烝彘首之技尤高,但“兹物难独啖”,必待高朋。这次出现有两个作用,一是引出四方名流之聚,二是导出金陵之游,具有笼罩全文的作用。第二次出现是在还园之后,月夜畅饮之时,“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这一方面说明唐眉岑“欲饥客以柔其口”确实产生了奇效,更重要的是说明唐眉岑“烝彘首”之技艺确实高超,巧妙地回应了上文。第三次见于作者感叹之中,作者说:“今以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这次出现主要在于点明“烝彘首”在这次中秋之游中的作用,同时又见出作者生活之寂寞,良朋之难得,因而对他能与唐眉岑等人游,感到非常高兴。这虽然是一个生活细节,却可见出作者观察生活之深刻与结构作品之匠心,因而在文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创作背景

这篇记游是作者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秋,同朋友游览金陵名胜古迹的一次活动后所写。

名家点评

  •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克俭《袁枚散文选》:文章以议论起,以议论终,中间历述得佳辰、胜境、名流的经过,不硁硁泥于“游”字,结构出人意表。写景一段是神来之笔,寥寥数笔,紧紧捕捉住景物特色,穿插心理感受,境由心生,情景相融。

猜你喜欢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唐代 • 刘长卿

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桃源行

宋代 • 王安石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腻红匀脸衬檀唇。晚妆新,暗伤春。手捻花枝,谁会两眉颦。连理带头双口口,留待与,个中人。

淡烟笼月绣帘阴。画堂深,夜沉沉。谁道口口,口系得人心。一自绿窗偷见后,便憔悴,到如今。

与高司谏书

宋代 • 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李孝子传

清代 • 袁枚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字裕光。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家无旨畜,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养亲,儿职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遂弃书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己甘食淡焉。母病喉,勺饮,喀喀不下者三昼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觉,一汗而愈。雍正七年秋,海风起,城中生波涛,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摇摇然,孝子趋负母,伏几下。俄而前后庐舍崩,所避处独完。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亦亡。及其莽也,时届严寒,体故赢,手炭土,僵大雪中。治冢匠数人,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年五十五卒。卒时抱母大恸,嘱其孤某善事大母。

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盖其天性然也。乾隆三十年,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论曰:《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孝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中庸曰: “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使彼所读何书哉?

袁枚
简介描述: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 [61]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诗话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 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