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清代董士锡

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白话译文

美好的春光怎肯长住人间,已如流水扬波去远。多事的秋风又吹过大江,杳然的春光何时才能回还?

落叶萧萧已伴秋风一片,报警的画角切莫再把人心震撼。天地昏暗是浮云遮了明月,问谁能高擎长江洗清霄汉?

词句注释

  1. 虞美人:词牌名,本于唐教坊曲。因项籍《虞兮之歌》命名。周紫芝词有“只恐怕寒难近玉壶冰”句,一名《玉壶冰》;王行词取李煜“怡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名为《一江春水》。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阕各两仄韵,两平韵。
  2. 韶华:美好的时光,这里指春光。争肯:怎肯。
  3. 西风:秋风。无赖:这里是烦扰、多事之意。
  4. 角:古代乐器,常响于军中作报警之用。
  5. 浮云遮月:暗寓朝中奸佞当道。

作品赏析

“韶华”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无生命的时光以生命和意识。韶华不肯与人长期依偎,像江水一样滔滔逝去,显示出物换星移之自然规律。词人慨叹年华似水,红颜易凋,怆然与无奈之情于此表露无遗。人生有限,时间无限,这一永恒的矛盾曾引发过多少哲人的思考。词人为官在外,颇尝羁旅劳顿之苦,时惊年光飞逝之疾,对比感触良多,常用词的形式表达出来。

“西风”句,写自己的心情和行踪。在西风萧瑟的日子里,词人百无聊赖,涉江北去,不禁怅然回首江南故里。在西风骤起,万木摇落之际,最易诱发乡思。古人曾有见秋风思菰莱鲈鱼脍之美而辞官归里的酒脱之举,词人生在山青水秀的江苏,此时客过异乡,面对“西风愁起绿波间”的景象,怎能不触动满怀乡情。“历尽千山万水 几时回”,身在途中,复又思归,这就把词人既不愿行,又不得不行的矛盾心情和盘托出。

下片起首承上“西风”意,用“秋声带叶萧萧落”七个字描绘出一副秋风衰飒,黄叶飘零的秋景图。此句意境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相类,当是由之点化而来,虽气魄不及杜,但此句在此词中有似承又转之妙。上片痛丧韶华,情绪低沉、压抑。下片若不另辟新境,从笔法上讲,文势呆滞;从命意上讲;词品欠高。词人深谙此中三昧,既另辟新境,又未伤曲之意脉。联系下句“莫响城头角”希望回避战事来看,这七字便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秋景图,当有深意寓焉。由此看来,“秋风带叶萧萧落”也是清朝社会风雨飘播的“秋景图”。

“浮云遮月不分明”。词人借眼前景,暗喻清廷昏愦,奸邪满朝,在清社会的“秋景图”上又重重地补上一笔。“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表层意思是说希望有壮士出,用滔滔长江之水洗尽满天阴霭,使青天重现。深层含义则是寄希望于雄才不略之士出来拯救时局。这主要是因为词人紧扣身处的环境落墨,如头上浮云遮月之象,眼前长江奔涌之景,信手拈来,妙合无痕。

董士锡为常州词派开山张惠言之甥,继承外家之风,重意格,崇比兴。这首词很能代表常州词派的特点,上片怅叹流年,下片深忧国事,借秋风,浮云绾合自然、社会,人生,运意于骚雅古怀,深得兴象风神之旨。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写作背景已无从考察,但从词意揣摩,当是词人奔波仕途之际的情感流露,是词人对国事人生的思考记录。作者身处嘉庆、道光年间,其时正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贪吏当道,财政支绌,军备废驰,国势下降,危机日重的社会又遇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词人为此深深地忧虑。有感于如此危局,作者写下了这首词。

名家点评

  • 原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惠淇源《婉约词》:秋之为气悲,但亦不知悲从何来。于是怨西风,枫角鸣,恨浮云遮月,总之均是莫可名状的惆怅。此词即表达此种悲秋的困惑之情。虽是文人感时兴悲的积习所致,但也确是人生中常见的普遍情绪。为抒情文学所不废。

猜你喜欢

奇零草序

明代 • 张煌言

余自舞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敹甲敽干,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于是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诚笔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节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然残编断简,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己亥,长江之役,同仇兵熸,予以间行得归,凡留供覆瓿者,尽同石头书邮,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年来叹天步之未夷,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以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故所订几若广陵散。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煕。宋室既亡,郑所南尚以铁匣投史眢井,至三百年而后出。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识。

卖炭翁

唐代 •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念奴娇·天丁震怒

金朝 • 完颜亮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

唐代 • 温庭筠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舞女,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动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董士锡
简介描述:

董士锡(1782年—1831年)清文学家、“常州词派”成员。字晋卿、损甫。武进(今常州市区)人。董毅父,董达章子。

嘉庆十八年(1813年)副贡。十六岁从舅父张惠言游,承其指授,为古文、赋、诗、词皆精妙。壮年为生计所迫,多以客游养生,曾馆张敦仁、阮元等处。又历主南通紫琅书院、扬州广陵书院、泰州书院讲席。曾修纂《续行水金鉴》。著有《遁甲通变录》《形气正宗》,又有《齐物论斋集》22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