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清代董士锡

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白话译文

美好的春光怎肯长住人间,已如流水扬波去远。多事的秋风又吹过大江,杳然的春光何时才能回还?

落叶萧萧已伴秋风一片,报警的画角切莫再把人心震撼。天地昏暗是浮云遮了明月,问谁能高擎长江洗清霄汉?

词句注释

  1. 虞美人:词牌名,本于唐教坊曲。因项籍《虞兮之歌》命名。周紫芝词有“只恐怕寒难近玉壶冰”句,一名《玉壶冰》;王行词取李煜“怡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名为《一江春水》。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阕各两仄韵,两平韵。
  2. 韶华:美好的时光,这里指春光。争肯:怎肯。
  3. 西风:秋风。无赖:这里是烦扰、多事之意。
  4. 角:古代乐器,常响于军中作报警之用。
  5. 浮云遮月:暗寓朝中奸佞当道。

作品赏析

“韶华”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无生命的时光以生命和意识。韶华不肯与人长期依偎,像江水一样滔滔逝去,显示出物换星移之自然规律。词人慨叹年华似水,红颜易凋,怆然与无奈之情于此表露无遗。人生有限,时间无限,这一永恒的矛盾曾引发过多少哲人的思考。词人为官在外,颇尝羁旅劳顿之苦,时惊年光飞逝之疾,对比感触良多,常用词的形式表达出来。

“西风”句,写自己的心情和行踪。在西风萧瑟的日子里,词人百无聊赖,涉江北去,不禁怅然回首江南故里。在西风骤起,万木摇落之际,最易诱发乡思。古人曾有见秋风思菰莱鲈鱼脍之美而辞官归里的酒脱之举,词人生在山青水秀的江苏,此时客过异乡,面对“西风愁起绿波间”的景象,怎能不触动满怀乡情。“历尽千山万水 几时回”,身在途中,复又思归,这就把词人既不愿行,又不得不行的矛盾心情和盘托出。

下片起首承上“西风”意,用“秋声带叶萧萧落”七个字描绘出一副秋风衰飒,黄叶飘零的秋景图。此句意境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相类,当是由之点化而来,虽气魄不及杜,但此句在此词中有似承又转之妙。上片痛丧韶华,情绪低沉、压抑。下片若不另辟新境,从笔法上讲,文势呆滞;从命意上讲;词品欠高。词人深谙此中三昧,既另辟新境,又未伤曲之意脉。联系下句“莫响城头角”希望回避战事来看,这七字便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秋景图,当有深意寓焉。由此看来,“秋风带叶萧萧落”也是清朝社会风雨飘播的“秋景图”。

“浮云遮月不分明”。词人借眼前景,暗喻清廷昏愦,奸邪满朝,在清社会的“秋景图”上又重重地补上一笔。“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表层意思是说希望有壮士出,用滔滔长江之水洗尽满天阴霭,使青天重现。深层含义则是寄希望于雄才不略之士出来拯救时局。这主要是因为词人紧扣身处的环境落墨,如头上浮云遮月之象,眼前长江奔涌之景,信手拈来,妙合无痕。

董士锡为常州词派开山张惠言之甥,继承外家之风,重意格,崇比兴。这首词很能代表常州词派的特点,上片怅叹流年,下片深忧国事,借秋风,浮云绾合自然、社会,人生,运意于骚雅古怀,深得兴象风神之旨。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写作背景已无从考察,但从词意揣摩,当是词人奔波仕途之际的情感流露,是词人对国事人生的思考记录。作者身处嘉庆、道光年间,其时正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贪吏当道,财政支绌,军备废驰,国势下降,危机日重的社会又遇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词人为此深深地忧虑。有感于如此危局,作者写下了这首词。

名家点评

  • 原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惠淇源《婉约词》:秋之为气悲,但亦不知悲从何来。于是怨西风,枫角鸣,恨浮云遮月,总之均是莫可名状的惆怅。此词即表达此种悲秋的困惑之情。虽是文人感时兴悲的积习所致,但也确是人生中常见的普遍情绪。为抒情文学所不废。

猜你喜欢

寄韩潮州愈

唐代 •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望鹦鹉洲怀祢衡

唐代 • 李白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浙西三瀑布记

清代 • 袁枚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 ,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嶬,重者甗隒,皆环粱遮迣。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㧙,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漱静;石梁急,龙揪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蚊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金朝 • 元好问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清平乐·柳边深院

宋代 • 卢祖皋

柳边深院。燕语明如翦。消息无凭听又懒。隔断画屏双扇。

宝杯金缕红牙。醉魂几度儿家。何处一春游荡,梦中犹恨杨花。

董士锡
简介描述:

董士锡(1782年—1831年)清文学家、“常州词派”成员。字晋卿、损甫。武进(今常州市区)人。董毅父,董达章子。

嘉庆十八年(1813年)副贡。十六岁从舅父张惠言游,承其指授,为古文、赋、诗、词皆精妙。壮年为生计所迫,多以客游养生,曾馆张敦仁、阮元等处。又历主南通紫琅书院、扬州广陵书院、泰州书院讲席。曾修纂《续行水金鉴》。著有《遁甲通变录》《形气正宗》,又有《齐物论斋集》22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