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子野心

清代纪昀

沧州一带滨海煮盐之地,谓之灶泡。袤延数百里,并斥卤不可耕种,荒草粘天,略如塞外,故狼多窟穴于其中。捕之者掘地为井,深数尺,广三四尺,以板覆其上,中凿圆孔如盂大,略如枷状。人蹲井中,携犬子或豚子,击使嗥叫。狼闻声而至,必以足探孔中攫之。人即握其足立起,肩以归。狼隔一板,爪牙无所施其利也。然或遇其群行,则亦能搏噬。故见人则以喙据地嗥,众狼毕集,若号令然,亦颇为行客道途患。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寝,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白话译文

沧州一带海边煮盐的地方,叫做“灶泡”。方圆几百里,都是盐碱地,不能耕种,荒草连天,有点儿像塞外,所以很多狼在那里挖洞筑巢。捕狼人挖开地面做成陷阱,深约几尺,阔三四尺,把木板盖在上面,木板中间凿一个圆孔,有盆子大小,有点儿像枷锁的样子。人蹲在陷阱里,带着小狗或小猪,打它们,让它们叫唤。狼听到喊声就跑过来,一定会用脚伸到木板洞里探查。人马上抓紧狼脚站起来,背在肩上跑回家去。狼隔着一层板,爪子牙齿都无 法抓咬到人。但是遇到狼群,人也会被咬死的。所以,狼一见有人,就把嘴靠近地面嗥叫,狼群就集中过来,好像听到呼号命令一样,这也成为赶路的过客在旅途上的祸患。有一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喂养,狼和狗相处地相安无事。时间长了,狼长大了,也很驯良,富室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一天中午,主人躺在客厅里睡觉,听到狗群发出愤怒的“呜呜”声,惊醒起来,四周查看却没有一个人。当他再次靠着枕头准备睡觉时,狗又像先前那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待情况。原来那两只狼趁他没有发觉,想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狼不让它向前。主人就把狼杀了,剥了它们的皮。这件事是从堂侄虞惇那听说的,狼子野心,确实不虚妄啊!那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着罢了。它们表面上假装亲昵,而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是不只有野心罢了。野兽本性不值一提,为什么这个人还要来饲养它们,而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词句注释

  1. 杂畜:混在一起喂养。畜:饲养。
  2. 就:接近,靠近。
  3. 俟:等待。
  4. 伺:看,偷看。
  5. 未觉:没有醒。
  6. 信不诬哉:的确实没有诬蔑它们。
  7. 遁:隐,消失。逸:逃走。
  8. 阳:表面上。
  9. 阴:暗地里。
  10. 不测:险恶难测的居心。
  11. 贻:留下。
  12. 稍长:时间长了。
  13. 厅事:大厅,大堂。
  14. 遁逸:逃跑。这里翻译成掩盖。

作品赏析

此文先概述了沧州滨海煮盐之地的捕狼方法,再叙述了一桩关于“狼子野心”的故事。这个捕狼方法非常巧妙,通过挖井设陷阱捕捉狼,展示出人与狼之间的智慧较量;而狼子野心的故事则揭示了狼虽被驯养,但仍保持本性,企图伤害人类,最终被杀的命运。全文以“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点题,指出狼的本性难改,同时批评人类因轻信而自招祸患,警示人们要警惕表面亲昵而内心不可测的险恶之人。

猜你喜欢

蝶恋花·窈窕燕姬年十五

近现代 • 王国维

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

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

浪淘沙·有个人人

宋代 • 柳永

有个人人,飞燕精神。急锵环佩上华裀。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

簌簌轻裙,妙尽尖新。曲终独立敛香尘。应是西施娇困也,眉黛双颦。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

宝篆烟销龙凤,画屏云锁潇湘。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述国亡诗

五代 • 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黄生借书说

清代 •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纪昀
简介描述: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祖籍应天府上元县纪家边(今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清代学者、文学家、官员。

纪昀15岁受业于名儒董邦达,24岁中举,31岁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历任侍读学士、学政、知府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姻亲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罹法,纪昀为其通风报信而获罪,谪戍乌鲁木齐,48岁遇赦返京。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纪昀受命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后累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嘉庆十年(1805年),卒于京师,享年八十二岁。

纪昀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有《纪文达公遗集》三十二卷,另有《史通削繁》《镜烟堂十种》《唐人诗律说》《河源纪略》等学术著作。所著《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蔡元培《评注〈阅微草堂笔记〉序》云:“清代小说最流行者有三:《石头记》《聊斋志异》及《阅微草堂笔记》是也。”

纪昀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