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鸢

宋代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白话译文

谁制作了纸鸢来使远方景色更加壮观,好像是嫌弃飞鸟的花样不够多端。

(纸鸢)才凭借着一条线乘风飞去,就有愚人仰头观看。

碧霄应该不太可能到达,偶然能断掉绳子的时候(乘势高飞)就感觉安逸。

旋风没有卷起,苍茫的溟海遥远,(纸鸢)很是嘲笑大鹏起飞像那般艰难。

词句注释

  1. 轻鸢:一种风筝。
  2. 遂:就。
  3. 沧溟:苍天、大海。

作品赏析

《纸鸢》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以设问开篇,实则是说风筝形式非常多样;颔联描绘风筝乘风而起的情景,以及“愚人”仰望风筝的憨态;颈联说风筝能飞路途较近,只求片刻高飞然后便安定下来;尾联说风筝难以达到沧溟之远,却笑大鹏起飞那般艰难。整首诗寓意深微,对“纸鸢”似有讥讽之意,借此比喻那些不知自身短浅、却嘲笑别人有远大志向的人。

猜你喜欢

游庐山黄崖遇雨记

清代 • 袁枚

崖仄而高,箯舆升,奇峰重累如旗鼓戈甲从天上掷下,势将压己,不敢仰视;贪其奇,不肯不仰视。屏气登颠,有舍利台,正对香炉峰。又见瀑布,如良友再逢,百见不厌也。旋下行,至三峡桥。两山夹溪,水从东来,巨石阻之,小石尼之,怒号喷薄。桥下有宋详符年碣,谛视良久,至栖贤寺宿焉。

次日闻雷,已而晴,乃往五老峰。路渐陡,行五里许,回望彭蠡湖,帆竿排立,己所坐舟,隐隐可见。正徘徊间,大雨暴至,云气坌涌,人对面不相识。舆夫认云作地,踏空欲堕者屡矣。引路里保,避雨远窜,大声呼,杳无应者。天渐昏黑,雨愈猛,不审今夜投宿何所。舆夫触石而颠,余亦仆,幸无所伤。行李愈沾湿愈重,担夫呼謈,家僮互相怨尤,有泣者。余素豪,至是不能无悸。踯躅良久,犹临绝壑。忽树外远远持火者来,如陷黑海见神灯,急前奔赴,则万松庵老僧曳杖迎,唶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误行十馀里矣。”烧薪燎衣,见屋上插柳,方知是日清明也。

次日雪,冰条封山,触履作碎玉声。望五老峰不得上,转身东下,行十馀里,见三大峰壁立溪上,其下水潺潺然。余下车投以石,久之寂然,想深极,故尽数十刻尚未至底耶?旁积石础碎瓦砾无万数,疑即古大林寺之旧基。舆夫曰:“不然,此石门涧耳。”余笑谓霞裳曰:“考据之学,不可与舆夫争长,姑存其说何害!”乃至天池,观铁瓦,就黄龙寺宿焉。僧告余曰:“从万松庵到此,已陡下二千丈矣。”问遇雨最险处何名,曰犁头尖也。

余五年游山皆乐,惟此行也苦,特志之。

阿房宫赋

唐代 •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蝶恋花·记得珠帘初卷处

清代 • 康有为

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堕横塘路。

词客看花心意苦,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三十六陂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

南歌子·再用前韵

宋代 • 苏轼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凌歊台上青青麦,姑孰堂前馀翰墨。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

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

王令
简介描述:

王令(1032年~1059奶奶)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王令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