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
醉捧勾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
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
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
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
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远游不要羡慕天池鲲鹏,回乡莫问辽东的白鹤。
人生万事自己躬行,方寸之地也有江山寥廓。
我们携带金樽美酒,共同登上能远高楼痛饮。
抽出吴王匣中的宝剑,砍断那千秋万古的悲愁。
沧溟外涌出一轮朝阳,阳光把莽莽苍苍照亮。几条桑枝的身影,点缀着高楼的轩窗。
我们看那昆仑池边,碧桃花开如此娇艳。它们伴着东风飞舞,化成天上云霞片片。
那片片云霞不知飞落谁家,我们举杯倒出万丈流霞。
去告慰那望乡的游子,何必惆怅在地角天涯。
范梈诗学李白、杜甫,其所擅长的歌行古体,尤得李白歌行的神韵。这首《王氏能远楼》即其代表作品之一。此诗立意高远,气势酣畅,表达了诗人看破红尘、睥睨人寰的高情逸志,写得潇洒通脱,颇具特色。写意而不写事,是此诗重要特点。把诗人平生豪情,人间乐趣,一气挥写出来。全诗平仄交错,蝉联而下,一气呵成,总体上给人以精心构思精于安排的整体感和寓巧于拙、错落有致的和谐感。
开篇四句,落笔恍从天外来。“跬步江山即寥廓”,强调的是胸怀和志趣,是精神的自为,而并不是实际生活中的所获所得。反过来,如果汲汲于功名利禄,拘泥于琐碎小事,即便是跨步江山,漫游江海,也终将感到拘谨和局促。“游”、“归”云云,互文见意。以六言句起篇,兔起鹘落,不同凡响,给人以突兀雄奇之感,一下子揭起全诗。
接下来的四句乃收笔眼前,写痛饮王氏能远楼。“勾吴匣中剑”,以有形之剑断无形之愁,出语新奇,使诗人消愁的强烈愿望、动作具象化、形象化,鲜明突现出来;“醉捧”二字尤妙,既点出诗人“得酒勿少留”、能远楼“痛酌”的形象,又惟妙惟肖刻画出诗人捐弃世俗、孤高傲世的品格。“勾吴”二句实从李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句意脱化而来。不过,李诗“抽刀”与“消愁”之间,只有暗示、暗喻关系,从人们的联想功能当中获得象征意义,而且其结果是“消愁愁更愁”,徒有无可奈何之叹;此诗则将二意糅为一体,直截了当,语气上斩钉截铁,要“斫断千秋万古愁”,立意较为积极。所以,这里用语用意上均有创新,见出诗人擅长点化古诗的功夫。
后八句意思紧密相连,先将诗意荡漾开去,转而写景,最后结入抒情。“沧溟”句,谓大海上朝阳升起,光照大地;“桑枝”句写阳光普照,窗棂为之生辉,此句还暗用日出扶桑的神话传说,写实景,已藏虚笔。“昆仑”二句,则直写虚幻、悬想之景,景象由实转虚。此句意与开篇“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二句相呼应,仍归为“人生万事须自为”上来,所以诗人大呼“愿倾海水溢流霞”。结句即以此意寄语思乡的朋友,不必乡愁百结、惆怅无涯,又紧扣楼名“能远”的题意。
全诗境界开阔,意象纷呈。时间线上,出古人今,上溯千年,下迄当今,纵横捭阖,稍纵即逝;空间线上,上天入地,从仙界虚景到人间凡境,奇景异象,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时空上,各类意象精彩迭出变幻大,迭换多,速度快,形成了全诗气脉贯注、流光溢彩的景象,给人以雄浑华美的艺术感受。且其句法参差,以换韵,极尽腾挪变化之能事,造成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气魄,把一腔情逸和豪言壮语,挥洒得淋漓尽致,大有一吐块垒的痛快。揭傒斯评其诗:“如秋空行云,晴雷卷雨,纵横变化,出入无联。又如空山道者,辟谷学仙,瘦骨嶙嶒,神气自若。又如豪鹰掠野,独鹤叫群,四顾无人,一碧万里。”(《范先生诗序》)今观此诗,所言良然。
范梈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初到京城,时三十六岁,以卖卜为业。此诗当作于此时,是年某日,范梈与友人同饮于王家能远楼,作此诗抒发忧愤,劝入亦自劝。
斜点银釭,高擎莲炬,夜深不耐微风。重重帘幕卷堂中。香渐远、长烟袅穟,光不定、寒影摇红。偏奇处、当庭月暗,吐焰为虹。
红裳呈艳,丽娥一见,无奈狂踪。试烦他纤手,卷上纱笼。开正好、银花照夜,堆不尽、金粟凝空。丁宁语、频将好事,来报主人公。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长安道,投老倦游归。七十古来稀。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澹小山时。怎消除?须殢酒,更吟诗。
也莫向竹边孤负雪。也莫向柳边孤负月。闲过了,总成痴。种花事业无人问,惜花情绪只天知。笑山中:云出早,鸟归迟。
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
鸳鸯暖卧沙浦,鸂鶒闲飞橘林。
烟里歌声隐隐,渡头月色沉沉。
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涵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7霞。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