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是谁家本师绝艺

清代陈维崧

家善百自崇川来,小饮冒巢民先生堂中。闻白生璧双亦在河下,喜甚,数使趣之。须臾白生抱琵琶至,拨弦按拍,宛转作陈隋数弄,顿尔至致。余也悲从中来,并不知其何以故也。别后寒灯孤馆,雨声萧槭,漫赋此词,时已漏下四鼓矣。

是谁家、本师绝艺,檀槽挑得如许?半弯逻逤无情物,惹我伤今吊古。君何苦?君不见、青衫已是人迟暮。江东烟树。纵不听琵琶,也应难觅,珠泪曾干处。

凄然也,恰似秋宵掩泣,灯前一对儿女。忽然凉瓦飒然飞,千岁老狐人语。浑无据!君不见、澄心结绮皆尘土。两家后主,为一两三声,也曾听得,撇却家山去。

白话译文

是哪一家本色师傅传授的绝艺,琵琶弹得精妙如许。半弯西藏产的檀木本是无情之物,竟惹得我伤今吊古。

你这是何苦,你难道没看见座上流泪的人年已迟暮。江东的烟霭笼罩着远树,纵然不听你演奏的琵琶,也应难以找到,珠泪曾经哭干之处。

真凄切啊,你的演奏就像秋夜的哭泣,而灯前正坐着一对哀伤的儿女。忽然又像飒飒的秋风吹过冰凉的屋瓦,千年老狐窃窃低语。一切全无凭据,你难道没看见澄心堂,结绮阁都变成了尘土。陈和南唐的两家后主,就因为那几声乐曲,也曾经听过,就抛下了江山匆匆而去。

词句注释

①家善百:指陈世祥。世祥字善百,号散木,南通州人,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举人,入清官知县。有《含影词》。“家某某”是古代文人对同宗者的亲切称呼,即俗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意。崇川:上海崇明。 冒巢民:冒襄(1611年-1693年),字辟疆,江苏如皋人,副贡生,与陈维崧父陈贞慧并称“四公子”。明亡隐于如皋水绘园不出。白生璧双:名珏,字璧双,人称白三郎,南通州人,善琵琶,好制新声。其时白家琵琶为当世一绝,珏为其中翘楚。 河下:如皋地名。 数(shùo):屡次。 趣:催促。陈隋数弄:陈隋皆短命王朝,此之寄寓有亡国之音的哀伤曲调。 顿尔至致:立时很有情致。 萧槭(qí):萧疏淅沥。 漏下四鼓:四更。这段话是词序。

②本师:韩愈有名作《听颖师弹琴》,此以颖师比喻白珏技法之高妙。 檀槽:槽为固定丝弦处。此指代琵琶弦。 挑:琵琶弹奏的一种技法。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

③逻逤(sù):唐时吐蕃都城,即西藏拉萨,产檀木。此代指琵琶。

④江东烟树:指家乡风物。作者时在江北如皋,常怀思乡情。

⑤灯前一对儿女:用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诗意。

⑥“忽然”句:弦声急响,掠过冰冷的屋脊。

⑦浑无据:全无凭准。

⑧澄心:堂名,南唐烈祖李昪所居,后主李煜尝制澄心堂纸,名满天下。 结绮:阁名。南朝陈后主宠妃张丽华的居所。

⑨撇却家山去:李煜亡国时所作《破阵子》有“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之句。

作品赏析

这首词作于康熙初,即迦陵寓居冒襄水绘园之“如皋八载”之际。词序交代写作缘由,可作绝佳小品文读。值得注意的是小序中“悲从中来,并不知其何以故也”一句,词人并非“不知其何以故”。其中原故已见乎辞:“伤今吊古”的历史沧桑感,其一也;“青衫已是人迟暮”的身世悲凉,其二也;“两家后主……撇却家山去”的故国沦亡情,其三也。词人正是怀着此种复杂心绪来听白璧双激越幽怨的琵琶曲的,全篇以听曲起,以不可遏止的伤怀为线索,以哀凉凄厉的视觉形象写听觉效果,使人不自禁地随其情感脉动而起伏跌宕,写情圣手,莫过于斯。故谭献《箧中词》评云:“拔奇于本师长歌之外”,谓其超出了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之名作,是锐敏地觉察到了其中蕴蓄的巨大的感性魅力的。

据徐釚《南州草堂词话》记,当时迦陵赋此一阕,依白珏琵琶而歌之,听者无不凄然泣下,可见此曲此词是谱出了遗民之辈血泪交迸的心曲,同时又拨动了他们苍凉的心弦。

猜你喜欢

哀王孙

唐代 • 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更漏子·春夜阑

唐代 • 牛峤

春夜阑,更漏促,金烬暗挑残烛。惊梦断,锦屏深,两乡明月心。

闺草碧,望归客,还是不知消息。孤负我,悔怜君,告天天不闻。

清平乐·野花芳草

唐代 • 韦庄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南乡子·岸远沙平

五代 • 欧阳炯

岸远沙平,日斜归路晚霞明。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

教战守策

宋代 • 苏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陈维崧
简介描述:

陈维崧(1625年-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末清初词人、骈文家,“江左三凤凰”之一。

陈维崧幼时便有文名,明亡后,科举不第。清顺治三年(1646年),其幼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任《明史》纂修官。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陈维崧卒于任上,享年五十八岁。

陈维崧工骈文,气脉雄厚,纪昀称其“才力富健,风骨浑成”,汪琬谓唐开元、天宝后无与抗。诗雄丽沉郁,为吴伟业派,徐乾学称其“近体似玉溪,歌行之运笔顿挫,婉转丰缛,前少陵而后香山”。词最工,一生所作,有一千六百二十九阕之多,古今词家所未有。为阳羡派的开山,与浙派词首领朱彝尊并称,曾合刊《朱陈村词》。其关心民瘼,以杜诗和元、白乐府精神为词,并有大量反映明末清初国事之作,尤足称“词史”。虽导源辛弃疾,但自拓疆宇,所以为大手笔,著有《湖海楼全集》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