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

唐代李峤

别业临青甸,鸣銮降紫霄。

长筵鹓鹭集,仙管凤凰调。

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

承恩咸已醉,恋赏未还镳。

白话译文

公主的别墅临跨着青绿的郊野,君主的銮驾常常到这仙宫天阙。

百官们列队迎候着降驾的天子,管弦吹奏着凤凰和鸣般的声乐。

树接南山,南山离东庄这么近,烟漫北渚,北渚离这儿如此远。

承赐盛宴啊,群臣们早成醉颜,恋赏花美的东庄,忘却了回还。

词句注释

  1. 长宁公主:唐中宗李显的女儿,韦后所生。东庄:唐中宗为长宁公主建造的别墅,唐中宗和韦后曾数度临幸。
  2. 别业:别墅。晋石崇《思归引序》:“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青甸:绿色的郊野。甸:京城的近郊。
  3. 鸣銮(luán):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车行摇动作响。此处借指皇帝的车驾。唐玄宗《早渡蒲津关》诗:“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
  4. 长筵(yán):指排成长列的宴饮席位。三国魏曹植《名都篇》:“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鹓(yuān)鹭:两种鸟,它们群飞而有序,比喻班行有序的朝官。《隋书·音乐志中》:“怀黄绾白,鹓鹭成行。文赞百揆,武镇四方。”
  5. 南山: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6. 北渚(zhǔ):北面的水涯。汉张衡《南都赋》:“尔乃抚轻舟兮浮清池,乱北渚兮揭南涯。”此指渭河。
  7. 承恩:蒙受恩泽。唐岑参《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前日承恩白虎殿,归来见者谁不羡。”
  8. 还镳(biāo):犹回马。李峤《十一月奉教作》诗:“平原已从猎,日暮整还镳。”镳:马嚼子,代指乘骑,此处指皇帝的车驾。

作品赏析

此诗第一句交代宴饮的地点,为下文的展开写出了规定的场景。第二联把大臣们写得不同凡俗,更恰到好处地吹捧了皇帝。第三联突然笔锋一转,由宴会写到了东庄周围的环境。最后归结到宴会上来,收住上文,把宴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全诗用比喻、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来介绍长宁公主的别墅,虽然辞藻过于华丽,但是皇家庄严肃穆的一面描绘得很具体,使人对皇帝家那种威严奢华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宰相,李峤写出如此的文章似乎很天经地义,这是政治和文学的结合,李峤既将政治目的融到了诗里,又严格按照五言律诗原有的体裁来编辑词汇。不管读者是否喜欢花团锦簇般的修辞堆在那里,皇家的气派似乎只有用这样的辞藻方能说明。大多数应制诗、侍筵诗都是如此。此诗俗处在于空泛,这也是大多数此类诗词很难跳出的套路。

这首作品是典型的侍筵诗。侍宴写的诗,多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少酸甜苦辣的隽永名言,这样的诗其实流传不广,因为没有什么用,充其量记录一些生活片段,玩一下生涩怪癖的文词,应景显才之为而已。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侍筵诗。唐中宗李显领着大臣们到女儿长宁公主的东庄别墅去吃饭,李峤写了这样一首诗以侍筵。

名家点评

  • 当代学者许恒:侍筵诗既要求作者紧紧地扣住眼前景,又要求作者不仅仅为眼前景局限住;既要求作者在并没有什么意思的宴饮中找到一点儿情趣,又要求对主子的吹捧恰如其分。在这方面,李峤的这首诗是颇值得玩味的。(《千家诗鉴赏辞典》)

猜你喜欢

送客归江州

唐代 • 韩翃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奉和鲁望蔷薇次韵

唐代 • 皮日休

谁绣连延满户陈,暂应遮得陆郎贫。

红芳掩敛将迷蝶,翠蔓飘飖欲挂人。

低拂地时如堕马,高临墙处似窥邻。

只应是董双成戏,剪得神霞寸寸新。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清代 • 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狱中上书

秦代 • 李斯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饬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剋画,平斗斛、变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王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唐代 • 柳宗元

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于奥宜。因其旷,虽增以崇台延阁,回环日星,临瞰风雨,不可病其敞也;因其奥,虽增以茂树丛石,穹若洞谷,蓊若林麓,不可病其邃也。

今所谓东丘者,奥之宜者也。其始龛之外弃地,予得而合焉,以属于堂之北陲。凡坳洼坻岸之状,无废其故。屏以密竹,联以曲梁。桂桧松杉楩楠之植,几三百本,嘉卉美石,又经纬之。俛入绿缛,幽荫荟蔚。步武错迕,不知所出。温风不烁,清气自至。水亭狭室,曲有奥趣。然而至焉者,往往以邃为病。

噫!龙兴,永之佳寺也。登高殿可以望南极,辟大门可以瞰湘流,若是其旷也。而于是小丘,又将披而攘之。则吾所谓游有二者,无乃阙焉而丧其地之宜乎?丘之幽幽,可以处休。丘之窅窅,可以观妙。溽暑遁去,兹丘之下。大和不迁,兹丘之巅。奥乎兹丘,孰从我游?余无召公之德,惧翦伐之及也,故书以祈后之君子。

李峤
简介描述:

李峤(644年/645年~713年/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县(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出身赵郡李氏。唐朝时期宰相、诗人。

李峤幼通五经,二十岁登进士第三,举制河北策甲科,授官长安尉,后迁监察御史、给事中。因触犯武后旨意,出任润州司马,后被召回为凤阁舍人。武周圣历初年,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转任成均祭酒,责领修《三教珠英》,累迁鸾台侍郎、知政事,封爵赵国公。景龙年间,以特进守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唐睿宗即位后,贬为怀州刺史,后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后迁庐州别驾。李峤与崔融、苏味道、杜审言齐名,称为“文章四友”。为诗富有才思,与“初唐四杰”之王勃、杨炯接踪。李峤独为文章宿老,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唐武后、唐中宗时期的文坛领袖,学者取法的对象。《旧唐书》誉其为“一代之雄”。其著有七言歌行体《汾阴行》,风格慷慨激昂,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佳制。

开元二年(714年),李峤于庐州去世,享年七十岁。

李峤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