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家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侯门深何须刺谒?白云自可怡悦。到如何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秦汉的帝王坟墓已经埋在茫茫的草野之下。那以后历代江山易主,就像天边的月亮时圆时缺那样迅速变幻。我家案上堆的都是书画,窗前栽的是松桂,满地长的都是薇蕨菜。侯门深似海,何必去拜访呢,白云有自己的快乐。到如今世事依然没法说。看茫茫天地间,竟见不到一个英雄、一个豪杰。
倪瓒的这首小令是一首述志寄怀之作。这首小曲,抒发了他对历史和现状的感慨,直接表现了他的生活态度,生动地反映了这位杰出的山水画家的思想品格。
开始三句从吊古入题。陵是古代帝王的坟墓,阙是墓门前所立的双柱。起句的浅层意思是说,时间无情,秦汉帝王的陵墓都已埋在茫茫野草之下;实际含义是有雄才大略的秦汉帝王的丰功伟业也都成了历史陈迹,早已埋在荒草中被人遗忘。作者紧接着说,秦汉尚如此,那以后历代江山易主,就像天边的月亮时圆时缺那样迅速变幻。这样,腐败的元王朝的命运,也就不足以使这位隐逸之士特别关注了。这几句时间跨度大,寄托的感慨深,虽然情绪有些低沉,但这种人世沧桑的历史感也反映了他在黑暗现实中的高瞻远嘱。
“山人”以后三句,写自己的意向。“山人”是自称,显示出自已的野趣。作者说他家里案上堆的是书画,窗前栽的是松桂,满地长的是薇蕨,表面在描写生活环境,却处处在抒写自己简淡高洁之情。这种水墨画的背景,正好对人物性格作了折射,作了衬托。“诗中有画”,恰是倪瓒身兼画家的本色。之后“候门”“白云”两句直接述志。“刺谒”是说带着名刺(名片)去拜访大人物为自己谋利。周老南《云林先生墓志铭》说倪瓒为人“清而不污”,“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这正是这两句曲辞最好的注脚。
最后三句,再回到历史与现实上来,辞说,如今世事依然不堪,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却一个个退出历史舞台,埋骨荒草了。其潜台词是说,即便有英雄豪杰,也无补于世事。言语间有几分消极,几分颓放,但其中也包含历史的隐痛和对现实的失望,反映了作者孤高绝世、神思散朗的品格。
倪瓒生活于元代末年,社会黑暗腐败,他一生抱定清贞绝俗的态度,攻书好学,笃于自信,以书画名噪一时。但他也不能与世隔绝,更不能对社会的动荡无动于衷。张鸣善大约稍早于倪瓒,也是一位有名的曲家,官至宣慰司令史,也有些耿性。倪瓒和张鸣善是有很多共通之趣的,倪瓒的这篇小令是唱和张鸣善的某篇作品而写的。
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行人老。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
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
疏星耿耿逼人寒,清漏丁丁画角残。
客泪久从悉外尽,月明犹许醉中看。
栖乌绕树冰霜苦,哀雁横天关塞难。
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
画屏重叠巫阳翠,楚神尚有行云意。朝暮几般心,向他情漫深。
风流今古隔,虚作翟塘客。山月照山花,梦回灯影斜。
昔谢自然欲过海求师蓬莱,至海中,或谓自然,“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不可到。天台有司马子微,身居赤域,名在绛阙,可往从之。”自然乃还,受道于子微,白日仙去。子微著《坐忘论》七篇,《枢》一篇,年百余。将终,谓弟子曰:“吾居玉霄峰,东望蓬莱,尝有真灵降焉。今为东海青童君所召。”乃蝉脱而去。其后,李太白作《大鹏赋》云:“尝见子微于江陵,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元丰七年冬,余过临淮,而湛然先生梁公在焉。童颜清澈,如二三十许人,然人亦有自少见之者。善吹铁笛,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乃作《水龙吟》一首,记子微、太白之事,倚其声而歌之。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有,赤城居士,龙蟠凤举。清净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向玉霄东望,蓬莱晻霭,有云驾、骖风驭。
行尽九州四海,笑纷纷、落花飞絮。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八表神游,浩然相对,酒酣箕踞。待垂天赋就,骑鲸路稳,约相将去。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