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元代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白话译文

不要再问前朝那些伤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台。鹧鸪鸟哀婉地啼叫,东风吹着初绿的小草,残阳中山花开放。

我惆怅地独自仰天长啸,崇山峻岭依旧,故国已不在,满目尽是乔木苍苔,一片悲凉。头上的明月,柔和皎洁,仍是照耀过前朝的那轮,可是它又是从哪里飞来的呢?

词句注释

  1. 人月圆:曲牌名。入黄钟宫,用于散曲小令。
  2. 前朝:此指宋朝。
  3. 越王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建的楼台。
  4. 鹧鸪:鸟名,因其啼声凄切,故常在诗歌中作为凄楚意。
  5. 依依:婀娜轻盈。
  6. 素影:指皎洁银白的月光。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抒情之作,内容写作者重登绍兴的越王台所引起的怀念故国、追忆往事的惆怅心情。

开篇一、二两句记登临吊古之事和因之而引起的“伤心”感情,是述事中带抒情。这里的问题是:“前朝”指哪朝,登越王台又为什么特别伤心。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主要活动在元代中后期,宋朝的灭亡虽然已经相去已远,但他作为一个汉族的知识分子,仍然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的那一段悲惨的历史。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而是隐逸山林。还有一层,包括江浙广大地区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历史传统,又是南宋政治经济的中心,人到这里尤其容易激发起亡国的惨痛和恢复河山的愿望。如今,作者重游前朝重地,登上当年勾践点兵复仇的越王台,不能抑制感情,所以对前朝——宋朝的往事既不堪问,也不忍闻。这两句文字简洁,但忧愤之情却表现得很真挚。

“鹧鸪”以下三句是描写句,作者在写自然之景,意却在抒惆怅之情。“鹧鸪”是一种鸟,啼声凄切,古代诗词中常用鹧鸪的啼声来寄寓悲切的情绪。作者走上越王台,只听见鹧鸪“行不得也”的悲鸣声;放眼望去,只见残阳中初绿的小草、暮色中的山花,全是揪心的苍凉之色。这里虽没有对主体的人物做直接描写,但这种情感外化的环境已把人物怀念故国的惆帐心情做了形象化的衬托。

下片以“怅然孤啸”起领。一人孤啸,是感情激烈的表现,曲作情绪在悲怅中显出激昂。他看到故国青山,乔木苍苔,山河依旧,而满目苍凉,所以情绪就更激动了。过了一会儿,明月升起。想到世事沧桑,无可奈何。唯一能使人感到宽慰的,是头上明月,依然是前朝故物,它那皎沽柔和的月光,好像对故人表现出依恋不舍的情感。这时作者不由得惊问:江山已经易主,明月又从何处飞来。这一问,把作者怀念故国山川人物的情感激发出来了:这让结尾收束显得奇突、有力。

作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几乎是以淡墨山水画的高超技巧,把深情寄托在绿草苍苔、夕阳素影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尽之意,真不可以墨为限。

创作背景

元末,世乱将起,作为敏感的诗人,倪瓒已经预感到了国势日颓,大厦将倾。所以,当张士诚征聘他出来做官时,倪瓒逃避不出,寄身渔舟,笑傲江湖,隐居自适。这首词大约就是他在游历江南,经过越秀山时所作。

名家点评

  • 清代词论家许昂霄: “此词前段全用窦巩《南游感兴》诗(“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语,后段则用刘禹锡《石头城》诗(“淮水西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语意。但如同己出,自成高境。(《词综偶评》)
  • 清代词论家陈廷焯:①元镇品极清高,词如其人。此种笔墨。悲壮风流,独有千古。情景兼到,神味无穷,虽令白石(姜夔)执笔,亦不过是。(《云韶集》卷十一)②南宋诸巨手为之,亦无以过。词岂以时代限耶?(《白雨斋词话》卷三)
  • 晚清词人况周颐:这首《人月圆》词与李煜《浪淘沙》“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同一不堪回旨”。(《蕙风词话续编》卷一)
  • 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毛义玲:作者是汉族文人,此曲分明显示出他对前宋王朝的怀念,越王只不过是个比喻罢了。曲作蕴藉含蓄,耐人寻味。(《传统文化名篇赏析丛书 元曲名篇赏析》)

猜你喜欢

对酒忆贺监二首

唐代 • 李白

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新制布裘

唐代 • 白居易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采桑子·白衣裳凭朱阑立

清代 • 纳兰性德

白衣裳凭朱阑立,凉月趖西。点鬓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

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

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宋代 • 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

睢阳叹

明代 • 李东阳

将军有齿嚼欲碎,将军有眦血成泪。

生为将星死为厉,尽是山川不平气。

二人同心金不利,天与一城为国蔽。

强兵坐拥瞋相视,孝子忠臣竟谁是。

千载功名亦天意,君不见河南节度三日至。

倪瓒
简介描述:

倪瓒(1301年—1374年),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其性好洁而迂僻,人称“倪迂”。其家原为本地富豪,因元末社会动荡,他于元顺帝至正初年卖去田庐,散其家资,浪迹于五湖三泖之间,寄居村舍、寺观。洪武七年(1374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倪瓒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倪瓒擅画山水和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书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清閟阁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