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竹轩

元代倪瓒

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依竹住江滨。

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阴欲覆邻。

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白话译文

春天的江水旁,翠绿的竹子像云一般繁多,我就住在靠着竹子和江河的简陋屋舍。

台阶前即将破土的竹笋试图侵入道路,雨后树叶垂下,它们的阴影意欲遮掩四周。

在花的叶子旁边,一只黄鹏在喃喃低语,靠近人类的白鹤,依然能被驯服驾驭。

我在远处知晓,有超然恬静的人已将声色等娱乐事物抛诸脑后,整个房间内弥漫清风之气,丝毫未有贫困之忧。

词句注释

  1. 结茅:指建造简陋的屋舍。
  2. 江滨:江岸。
  3. 遥知:在远处知晓情况。

作品赏析

《居竹轩》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以翠竹如云、江水泛春为背景,点出诗人选择依竹而居的江滨小屋;颔联写竹笋破土而出,竹荫渐覆邻家,展现了自然生命力的蓬勃;颈联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清幽与生灵间的和谐;尾联则直接抒发诗人超脱物质、心向自然的情怀。全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滨竹舍的生活画卷,即便身处简朴之室,但有清风满屋,便不觉贫困,体现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富足的高洁情操。

猜你喜欢

普天乐·柳丝柔

元代 • 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梨。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叙小修诗

明代 • 袁宏道

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弟少也慧,十岁馀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千余言,虽不大佳,然刻画饤饾,傅以相如、太冲之法,视今之文士矜重以垂不朽者,无以异也。然弟自厌薄之,弃去。顾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旁及西方之书、教外之语,备极研究。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其视妻子之相聚,如鹿豕之与群而不相属也;其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党人偷乐,众女谣诼,不揆中情,信谗齌怒,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焉!

清江引·相思

元代 • 徐再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苏武令·塞上风高

宋代 • 李纲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题灯上人竹卷

明代 • 李流芳

往岁己酉北上,舟过莲泾,访双林上人于积善庵,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以后每经吴门,数欲过庵中而不果。盖不见上人者,六年矣。幽窗净几,薰茗相对,今日如复理梦中也。

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今遂化为乌有。而上人笔墨乃益进,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岂此君神气都为上人摄尽,不复生理耶?冁然一笑,遂题其后。甲寅清和月。

倪瓒
简介描述:

倪瓒(1301年—1374年),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其性好洁而迂僻,人称“倪迂”。其家原为本地富豪,因元末社会动荡,他于元顺帝至正初年卖去田庐,散其家资,浪迹于五湖三泖之间,寄居村舍、寺观。洪武七年(1374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倪瓒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倪瓒擅画山水和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书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清閟阁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