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堂记

明代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白话译文

越地之中较大的山,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这样的,有十来座,而小的多到难以计算。至于湖,则统称之为鉴湖,派生而成的小湖,更是不可胜数了。郡中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支脉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处在湖山环绕会合的地方。形容起来,大致是青色环卫,白色萦绕,像女子的发善一样高耸,如莹洁的丝带一样清澄。而近看可见山脚下的城墙,远望可看到村落。这中间草木田地错杂分布,人群、家禽、房屋、疏落掩映,稻黍菱蒲莲芡这类作物,耕地捕鱼用的犁桨等器具,密密纷纷遍布在高低各处。忽而云飘如烟,忽而月白似雪,从早到晚的变化非常迅疾。周围数十百里之间,宏大瑰丽与纤小清美的种种景象,无不集中呈现在人的眼前。甚或至于在游船上饮酒、歌声笑声相互应答,就像当年王十朋文中的“莲女”与“渔郎”,也常点缀其间。

在这时登上这所堂,不管是什么人,即使有着外来的刺激、内心的焦虑、抑郁无聊的心事,只要来此四面一望,烦恼忧虑就会立刻消散。而在这里做官的人,每当宴请过往宾客,也常常把宴会设在这里。只是这座堂的建造形制不成章法,四面都被墙壁遮蔽住了,西面开的窗子,仅能容下两人。客人的主座必定朝东,已经背对湖山了,只能起身离座去看景色,一坐下来景色也就随之消失。这真是白白放弃宽广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我不满意它的这种状况,把西面和南面都开了窗,只留下东边一堵墙,让客人坐在东边面向西边,靠着几案就能面对湖山,直到宴席结束始终不离景观。这样刚才所说的种种景象,才像舍弃闭塞而至于开阔之境,离却晦暗而来到明亮之处。工程完毕,给它起名,觉得没有比叫“豁然”更合适的了。

已经命名之后,我又思索它的意义道:唉,人的心也和这一样啊!当他被私利所障蔽的时候,只知道有我自己的七尺之躯,即使家中的亲人,有利害攸关的事发生在他面前,却好像瞎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不就像原来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墙遮蔽了一样吗?等到障蔽撤除,即使像四海那样遥远,痛痒未必发生在我面前,却鲜明得像无一不尽入我的视野,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之外,而由窗户接通了一样吗?这样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其实很近,而只顾一已的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关键就维系在这上面。这是为这座堂命名的人和登临这座堂的人,不能不相互劝勉的啊,又哪里只是为了这湖山呢?既已用这样的意义来命名,就想让大家都知道,于是写了这篇记。

词句注释

  1. 禹穴:指今浙江绍兴的宛委山。相传禹于此得黄帝之书而复藏之。香炉:山峰名,在今浙江诸暨境内。蛾眉:山峰名,属于吴山的一座山峰。吴山,又名胥山,俗称城隍山,在今浙江杭州西湖东南。秦望:山名,在今浙江杭州西南。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曾登上此山以望南海,故名。属:一类。
  2. 鉴湖:即镜湖。又称长湖、庆湖。在今浙江绍兴西南,为绍兴名胜之一。
  3. 城隍:守护城池的神。
  4. 卧龙山:在今浙江上虞境内。臂:指半山坡。
  5. 环会:环绕交江。
  6. 缭青萦(yíng)白:指青山绿水环绕。青,指青山;白,指绿水。萦,回旋缠绕。
  7. 髻峙:指青山像发髻一样耸峙。带澄:指环绕着清澈的河流。
  8. 远问:指远望。
  9. 林莽:丛生的草木。田隰(xí):田地。隰,新垦的田地。布错:错落分布。
  10. 亏蔽:遮掩。
  11. 蒲: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蒲草,生长在水边或池沼内。叶狭长,夏季开花,形如蜡烛,有绒毛,可做枕头心。叶片可编织席子、蒲包、扇子。花粉称蒲黄,用为止血药。
  12. 畊(gēng):同“耕”。
  13. 纷披:盛多的样子。坻(chí):水中小洲或高地。
  14. 倏(shū)忽:顷刻,指极短的时间。
  15. 纤华:细巧华丽。
  16. 毕集:全部聚集。衿(jīn)带:衣带。
  17. 冶尊:指华丽的酒具。
  18. 龟龄:指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南宋乐清(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中进士第一,历任司封员外郎、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侍御史,后出知饶、湖等州,以龙图阁学士致仕。他任绍兴府签判时,作有《会稽风俗赋》,写及鉴湖中莲女、渔郎往来的风光。
  19. 不问:不管,无论。
  20. 外感:感应于外界事物。中攻:指侵袭内心。抑郁:忧愤烦闷。无聊:郁闷。
  21. 流瞩:环视,浏览。
  22. 宴集:宴饮集会。
  23. 寓庖(páo)于此:指将宴会场所选在此地。庖,厨房。
  24. 规制:指建筑物的规模形制。无法:指不合标准、模式。
  25. 蒙:遮蔽。辟(bì):通“壁”,墙壁。
  26. 凿牖(yǒu):开设窗户。牖:本义为窗户,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后泛指窗。
  27. 躯:指人的身躯。
  28. 东:指面向东。旧时座席,宾位在西。
  29. 坐:空,徒然。斥:不用,排斥。旷明:开阔明亮。
  30. 晦塞:昏暗闭塞。
  31. 直:仅,只。
  32. 终席:指宴席结束。
  33. 莫:没有什么(比)。豁然:开阔的样子。
  34. 七尺:人身长约古尺七尺,故称。
  35. 同室:一家,一户人家,指一家人。
  36. 痛痒:比喻疾苦。
  37. 盲然:茫然,无所知的样子。
  38. 犹:如同,好比。
  39. 疏:疏远,不亲近。
  40. 灿然:明白,显豁。婴:施加。
  41. 一间:相距极近。间,间隙。
  42. 私:利己。一己:自己一人,个人。公:公共,共同。几:隐微,指事物的迹象、先兆。
  43. 次:编次,指组织文句。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为一处厅堂命名的经过以及由此引发的议论,言简意深,体现出徐渭要求文学抒写真性情的主张,是他作品中很值得反复阅读的篇章。

作者起笔先从大处着墨,首先介绍了这处厅堂的地理位置:越中一带有许多名山,同时又有鉴湖。在卧龙山的山脚下,有一座城隍庙,它的西边正是湖与山的会合处,这处厅堂就坐落在这里。那一带山清水秀,靠近城墙而又通向村庄。其间有丛林,有田野,交错在一起。还有许多官舍民房,百姓们生活在其间,其乐融融。作者这样描写道:“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问,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如果乘着小舟来这里游赏,还常能听到采莲姑娘与渔家青年“歌笑互答”,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若是这时能登上此堂,不管是谁,即使原来心情很不愉快,只要在这里放眼远望,心中的烦恼也会烟消云散。而在当地当官的人,也喜欢在这里招待过往的朋友。在这一段里,作者详细地描写了此堂周围的环境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与愉悦。

按常理,下文应该具体描写这座厅堂了,可是作者很节约笔墨,他只写了自己对旧堂的感觉以及将其命名为“豁然”的经过:十分使人遗憾的是,这座厅堂虽然处在优美的景色之中,可它本身的布置却很不高明,它三面都用东西遮蔽住了,只有西面开了一个窗户,只能容下两个人的身子,客人坐西朝东,要想观赏堂外美景,还要起身回头才行,这真是“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因此,作者“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这时再欣赏前面所描述的各种景致,“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心情当然更加舒畅。可以说,至此,作者已经大功告成。但是,他毕竟是一个文人,难免有文人的雅兴,重新改造了一下旧堂,当然要重新给它一个名字。作者灵机一动,取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光亮之意,命此堂为“豁然”。这个名字不仅符合实际,而且集中表现出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

到了这里,文章似乎已经写完,一般的作者也许会就此置笔,但是徐渭并没有在这里结束全文,而是宕开一笔,由为堂命名而引发了一段议论:若是人被私心所蒙蔽,便只知道一己的利益,而不会去理会别人的痛苦,正如这处厅堂四面被其他东西所遮挡,虽然美景就在眼前,却也根本无法看见。而如果去掉私心,天下百姓的疾苦便会装在心中,正同这厅堂一样,若是去掉遮蔽的东西,即使是百里之外的景致,也能尽收眼底。作者自然地得出了结论:“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这段议论,既紧紧扣住为堂命名之事,又能深入地挖掘并表达出深刻的思想,从而使全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这篇文章很短,内容却相当丰富,有写景,有抒情;有描写,有议论,其中贯穿着一个“真”字,不仅是那些景物描写给人以真的感觉,就是那些议论,也充满了真情,毫不做作,确实是从生活实际中自然引发出来的。另外,作者的文笔简洁形象,无论是写景,还是议论,都能通过简洁的语言,启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创作背景

绍兴城隍庙的西面有一座小堂,只有一面凿窗,有多美的景致都难得见。徐渭不满意,又凿窗两面,小堂为之“豁然”。从这件事,徐渭感悟甚深,遂写此文,譬喻后世。

名家点评

  •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陈雪军《明清名家小品精华》:文章前半部分叙述写景,记湖山胜景,叙物产人事,令人神往;又为后半部分的议论说理,设置了一个极其生动贴切的比喻。由此顺势而下,由堂的“却晦而即明”,自然地引伸出人心的去私才能为公的道理。写得从容自如,飘逸洒脱。虽多转折,却无突兀之感,衔接得当,文气贯通,兼行云流水与细针密线之长。

猜你喜欢

王氏能远楼

元代 • 范梈

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

醉捧勾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

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

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

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

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宋代 • 辛弃疾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老夫采玉歌

唐代 • 李贺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黄州快哉亭记

宋代 •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徐渭
简介描述: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中国明代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年二十时为诸生,但屡次参加乡试,均不得中。曾担任浙直总督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万历元年(1573年),徐渭获释,此后浪迹京中,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时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自称“南腔北调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渭抱愤而终,享年七十三岁。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有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的称誉;书法上善行草,兼工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人”,“无之而不奇”;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有诗文集有《徐文长集》《徐文长佚稿》及杂剧《四声猿》《歌代啸》等传世。今有校点本《徐渭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