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髫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久拟历襄、郧,扪太华,由剑阁连云栈,为峨眉先导;而母老志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犹属有方之游。第沿江溯流,旷日持久,不若陆行舟返,为时较速。乃陆行汝、邓间,路与陕、汴略相当,可以兼尽嵩、华,朝宗太岳。遂以癸亥仲春朔,决策从嵩岳道始。凡十九日,抵河南郑州之黄宗店。由店右登石坡,看圣僧池。清泉一涵,淳碧山半。山下深涧交叠,涸无滴水。下坡行涧底,随香炉山曲折南行。山形三尖攒立如覆鼎,众山环之,秀色娟娟媚人。涧底乱石一壑,作紫玉色。两崖石壁宛转,色较缜润;想清流汪注时,喷珠泄黛,当更何如也!十里,登石佛岭。又五里,入密县界,望嵩山尚在六十里外。从岐路东南二十五里,过密县,抵天仙院。院祀天仙,云黄帝之三女也。白松在祠后中庭,相传三女蜕骨其下。松大四人抱,一本三干,鼎耸霄汉,肤如凝脂,洁逾傅粉,蟠枝虬曲,绿鬣舞风,昂然玉立半空,洵奇观也!周以石栏。一轩临北,轩中题咏绝盛。徘徊久之,下观滴水。涧至此忽下跌,一崖上覆,水滴历其下。还密,仍抵西门。三十五里,入登封界,曰耿店。南向为石淙道,遂税驾焉。
二十日,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久之,得一溪。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则石淙在望矣。余入自大梁,平衍广漠,古称“陆海”,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近嵩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中。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一路陂陀屈曲,水皆行地中,至此忽逢怒石。石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之势。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万端。绕水之两崖,则为鹄立,为雁行;踞中央者,则为饮兕,为卧虎。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乃又空其中而为窟,为洞。揆崖之隔,以寻尺计;竟水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登陇,西行十里,为告成镇,古告成县地。测景台在其北。西北行二十五里,为岳庙。入东华门时,日已下舂,余心艳卢岩,即从庙东北循山行。越陂陀数重,十里,转而入山,得卢岩寺。寺外数武,即有流铿然下坠石峡中。两旁峡色,氤氲成霞。溯流造寺后,峡底矗崖,环如半规,上覆下削。飞泉堕空而下,舞绡曳练,霏微散满一谷,可当武彝之水帘。盖此中以得水为奇,而水复得石,石复能助水不尼水,又能令水飞行,则比武彝为尤胜也。徘徊其下,僧梵音以茶点饷。急返岳庙,已昏黑。
二十一日,晨,谒岳帝。出殿,东向太室绝顶。按嵩当天地之中,祀秩为五岳首,故称嵩高,与少室并峙,下多洞窟,故又名太室。两室相望如双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厉称尊,俨若负扆。自翠微以上,连崖横亘,列者如屏,展者如旗,故更觉岩岩。崇封始自上古,汉武以嵩呼之异,特加祀邑。宋时逼近京畿,典礼大备。至今绝顶犹传铁梁桥、避暑寨之名。当盛之时,固可想见矣。
太室东南一支,曰黄盖峰。峰下即岳庙,规制宏壮。庭中碑石矗立,皆宋、辽以来者。登岳正道,乃在万岁峰下,当太室正南。余昨趋卢岩时,先过东峰,道中见峰峦秀出,中裂如门,或指为金峰玉女沟,从此亦有路登顶,乃觅樵预期为导,今遂从此上。近秀出处,路渐折避之,险绝不能径越也。北就土山,一缕仅容攀跻,约二十里,遂越东峰,已转出裂门之上。西度狭脊,望绝顶行。是日浓云如泼墨,余不为止。至是岚气愈沉,稍开则下瞰绝壁重崖,如列绡削玉,合则如行大海中。五里,抵天门。上下皆石崖重叠,路多积雪。导者指峻绝处为大铁梁桥。折而西,又三里,绕峰南下,得登高岩。凡岩幽者多不畅,畅者又少回藏映带之致。此岩上倚层崖,下临绝壑,洞门重峦拥护,左右环倚台嶂。初入,有洞岈然,洞壁斜透;穿行数武,崖忽中断五尺,莫可着趾。导者故老樵,狷捷如猿猴,侧身跃过对崖,取木二枝,横架为阁道。既度,则岩穹然上覆,中有乳泉、丹灶、石榻诸胜。从岩侧跻而上,更得一台,三面悬绝壑中。导者曰:“下可瞰登封,远及箕、颍。”时浓雾四塞,都无所见。出岩,转北二里,得白鹤观址。址在山坪,去险就夷,孤松挺立有旷致。又北上三里,始跻绝顶,有真武庙三楹。侧一井,甚莹,曰御井,宋真宗避暑所浚也。
饭真武庙中。问下山道,导者曰:“正道从万岁峰抵麓二十里。若从西沟悬溜而下,可省其半,然路极险峻。”余色喜,谓嵩无奇,以无险耳。亟从之,遂策杖前。始犹依岩凌石,披丛条以降。既而从两石峡溜中直下,仰望夹崖逼天。先是峰顶雾滴如雨,至此渐开,景亦渐奇。然皆垂沟脱磴,无论不能行,且不能止。愈下,崖势愈壮,一峡穷,复转一峡。吾目不使旁瞬,吾足不容求息也。如是十里,始出峡,抵平地,得正道。过无极洞,西越岭,趋草莽中,五里,得法皇寺。寺有金莲花,为特产,他处所无。山雨忽来,遂借榻僧寮。其东石峰夹峙,每月初生,正从峡中出,所称“嵩门待月”也。计余所下之峡,即在其上,今坐对之,只觉云气出没,安知身自此中来也。
二十二日,出山,东行五里,抵嵩阳宫废址。
惟三将军柏郁然如山,汉所封也;大者围七人,中者五,小者三。柏之北,有室三楹,祠二程先生。柏之西,有旧殿石柱一,大半没于土,上多宋人题名,可辨者为范阳祖无择、上谷寇武仲及苏才翁数人而已。柏之西南,雄碑杰然,四面刻蛟螭甚精。右则为唐碑,裴迥撰文,徐浩八分书也。又东二里,过崇福宫故址,又名万寿宫,为宋宰相提点处。又东为启母石,大如数间屋,侧有一平石如砥。又东八里,还饭岳庙,看宋、元碑。
西八里,入登封县。西五里,从小径西北行。又五里,入会善寺,“茶榜”在其西小轩内,元刻也。后有一石碑仆墙下,为唐贞元《戒坛记》,汝州刺史陆长源撰文,河南陆郢书。又西为戒坛废址,石上刻镂极精工,俱断委草砾。西南行五里,出大路,又十里,至郭店。折而西南,为少林道。五里,入寺,宿瑞光上人房。
二十三日,云气俱尽。入正殿,礼佛毕,登南寨。南寨者,少室绝顶,高与太室等,而峰峦峭拔,负“九鼎莲花”之名。俯环其后者为九乳峰,蜿蜒东接太室,其阴则少林寺在焉。寺甚整丽,庭中新旧碑森列成行,俱完善。夹墀二松,高伟而整,如有尺度。少室横峙于前,仰不能见顶,游者如面墙而立,辄谓少室以远胜。余昨暮入寺,即问少室道,俱谓雪深道绝,必无往。凡登山以晴朗为佳。余登太室,云气弥漫,或以为仙灵见拒,不知此山魁梧,正须止露半面。若少室工于掩映,虽微云岂宜点滓?今则霁甚,适逢其会,乌可阻也!乃从寺南渡涧登山,六七里,得二祖庵。山至此忽截然土尽而石,石崖下坠成坑。坑半有泉,突石飞下,亦以“珠帘”名之。余策杖独前,愈下愈不得路,久之乃达。其岩雄拓不如卢岩,而深峭过之。岩下深潭泓碧,僵雪四积。再上,至炼丹台。三面孤悬,斜倚翠壁,有亭曰小有天,探幽之屐,从未有抵此者。过此皆从石脊仰攀直跻,两旁危崖万仞,石脊悬其间,殆无寸土,手与足代匮而后得升。凡七里,始跻大峰。峰势宽衍,向之危石,又截然忽尽为土。从草棘中莽莽南上,约五里,遂凌南寨顶,屏翳之土始尽。南寨实少室北顶,自少林言之,为南寨云。盖其顶中裂,横界南北,北顶若展屏,南顶列戟峙,其前相去仅寻丈,中为深崖,直下如剖。两崖夹中,坑底特起一峰,高出诸峰上,所谓摘星台也,为少室中央。绝顶与北崖离倚,彼此斩绝不可度。俯瞩其下,一丝相属。余解衣从之,登其上,则南顶之九峰森立于前,北顶之半壁横障于后,东西皆深坑,俯不见底,罡风乍至,几假翰飞去。
从南寨东北转,下土山,忽见虎迹大如升。草莽中行五六里,得茅庵,击石炊所携米为粥,啜三四碗,饥渴霍然去。倩庵僧为引龙潭道。下一峰,峰脊渐窄,土石间出,棘蔓翳之,悬枝以行,忽石削万丈,势不可度。转而上跻,望峰势蜿蜒处趋下,而石削复如前。往复不啻数里,乃迂过一坳,又五里而道出,则龙潭沟也。仰望前迷路处,危崖欹石,俱在万仞峭壁上。流泉喷薄其中,崖石之阴森崭截者,俱散成霞绮。峡夹涧转,两崖静室如蜂房燕垒。凡五里,一龙潭沉涵凝碧,深不可规以丈。又经二龙潭,遂出峡,宿少林寺。
二十四日,从寺西北行,过甘露台,又过初祖庵。北四里,上五乳峰,探初祖洞。洞深二丈,阔杀之,达摩九年面壁处也。洞门下临寺,面对少室。地无泉,故无栖者。下至初祖庵,庵中供达摩影石。石高不及三尺,白质黑章,俨然西僧立像。中殿六祖手植柏,大已三人围,碑言自广东置钵中携至者。夹墀二松亚少林。少林松柏俱修伟,不似岳庙偃仆盘曲,此松亦然。下至甘露台,土阜矗起,上有藏经殿。下台,历殿三重,碑碣散布,目不暇接。后为千佛殿,雄丽罕匹。出饭瑞光上人舍。策骑趋登封道,过辗辕岭,宿大屯。
二十五日,西南行五十里,山冈忽断,即伊阙也。伊水南来经其下,深可浮数石舟。伊阙连冈,东西横亘,水上编木桥之。渡而西,崖更危耸。一山皆劈为崖,满崖镌佛其上。大洞数十,高皆数十丈。大洞外峭崖直入山顶,顶俱刊小洞,洞俱刊佛其内。虽尺寸之肤,无不满者,望之不可数计。洞左,泉自山流下,汇为方池,余泻入伊川。山高不及百丈,而清流淙淙不绝,为此地所难。伊阙摩肩接毂,为楚、豫大道,西北历关陕。余由此取西岳道去。
我幼年时便怀有登览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的志愿,玄岳嵩山的名气在五岳之上,仰慕之心更切。很久以来就打算经过襄阳府、郧阳府,亲临华山,再过剑阁关的连云栈,以此为攀登峨眉山的前站;但因为母亲年纪大而改变计划,不得不先游武当山,还是属于不失孝道的出游。只是沿长江溯流而上,多费时日、时间拖得久,不如从陆路去、水路返回,所需时间较短。从汝州、邓州之间的陆路走,路程与走陕州、开封府相同,却可以将嵩山、华山两处都游完,然后朝拜泰山。于是决定首先去高山,在癸亥年(天启三年,1623)二月初一动身。走了十九天,抵达河南开封府郑州的黄宗店。沿黄宗店右边登石坡,观看圣僧池。尸潭清澈的泉水,汇聚在半山腰,如碧玉一般。山下深涧纵横交错、高低重叠,涧中干涸,没有一滴水。下坡后从涧底走,顺着香炉山曲折地往南行。香炉山的形状是三座尖峰挨得很近,如同倒置的鼎,众多的峰峦环绕,景色秀丽迷人。涧底散乱的石头布满沟壑,显现出紫玉色。两岸的崖壁宛转,崖石质地细密、色感润泽;想像清澄的流水从涧中倾泻而过时,水珠喷溅、绿波翻涌,又该是何等的景致啊!走十里,登上石佛岭。又走五里,进入密县境,遥望嵩山,还在六十里以外。从岔路往东南走二十五里,过密县县治,到达天仙院。天仙院祭祀黄帝的三女儿夫仙。白松矗立在祠堂后面的庭院中,相传三女儿是在白松下蜕变成仙的。松树有四人围抱粗,一棵树根分出三棵枝干,三干鼎立,高耸入云,树皮柔滑得好似凝固的脂肪,比涂过粉还要洁净,松枝弯弯曲曲、如同虫L龙,绿色的松针迎风飞舞,昂首挺胸,亭亭玉立在半空中,真是奇观啊!松树周围有石栏。一道长廊正对北方,廊中题有很多诗词楹联。我在长廊中逗留了很长时间,才下去观看滴水。山涧到这里突然下陷,一块崖石从上面覆盖,水从崖石上往下滴。返回密县,仍然到城西门。行三十五里,进入登封县境的耿店。往南是去石徐的路,于是在耿店停宿。
二十日从小路往南走二十五里,沿途都是土冈和不规则的高地。走了很久,才看到一条溪水。渡过溪水,往南从冈梁上行走,往下俯瞰就看到了石涂。我自从进入开封府,地势平坦舒展、宽阔无边,古人称之为“陆海”。平地上难以有泉水,有了泉水又难以有岩石。走近嵩山开始看到蜿蜒起伏的众多山峰,北边有景溪、须溪等河流,南边有颖水,但这些河流都盘绕隐伏在土堆沙滩中。只有登封县东南三十里的石涂河,是嵩山东面山谷中的流水,将往下流入颖水。一路上地形高低不平、弯转曲折,水都在地面下流,流到这里忽然遇到形状峥嵘的巨石。巨石突立在高高的山冈和峡谷之间,有一夫当关、扼险制要的气势。水浸泡到巨石胁下,从此水石交融,形态峭丽,变化万端。流水环绕的两岸崖石,像天鹅延颈而立,又像大雁成行而飞;矗立在水中的岩石,则犹如犀牛饮水、猛虎卧伏。低矮的形成小岛,高大的形成平台,岩石越高大,则距离水面越远,却又中空而形成石窟和石洞。估计每块岩石的间隔,要以八尺计算,水流最大时的水面,要以数丈计算。水在山崖中间流淌,岩石峙立水上,石态水色,如肤如骨,景致极其妍丽。想不到茅草芦苇之中,竟令人顿时眼目一新。
登上田中高地,往西走十里,是告成镇,古代告成县所在地。测景台在镇北。往西北走二十五里,到中岳庙。进入东华门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我心中想往着去卢岩寺,就从中岳庙东北沿山行。越过数道高低不平的坡地,走十里,转进山,到达卢岩寺。寺外几步远之处,就有铿然作响的流水坠入石峡中。峡谷两边的山色,雾气弥漫,蕴为云霞。溯流上到寺后,峡谷底部陡崖矗立,如半圆环绕,上部倾覆,下部凹削。飞流的泉水从空中直泻而下,仿佛丝绸凌空飘舞,细雨般的水珠洒满山谷,和武彝山的水帘洞不相上下。因此山以有水为奇,而水又得岩石映衬,岩石又能助水而不是阻水,从而使得泉水飞流,于是大大胜过武彝山了。在瀑布下徘徊,僧人梵音用茶点款待我们。急忙返回中岳庙,天已经昏黑。
二十一日早晨,祭拜嵩山之神岳帝。走出大殿,向东攀登太室山绝顶。据考证,嵩山位于天地正中,祭祀的顺序为五岳之首,所以称为嵩高。嵩山和少室山并排峙立,山下洞窟很多,所以又名太室山。太室山、少室山远看犹如双眉并列,但少室山嶙峋,而太室山雄厉、独居尊位,俨然像背靠屏风的帝王。从翠色弥漫的山脚而上,连绵的山崖横亘不断,好似排列的屏风、伸展的旗帜,因此更觉得高峻威严。尊崇、祭祀嵩山从远古就开始了,汉武帝因为嵩山山呼“万岁”的奇异,特别增加了奉祀岳神的嵩高邑。宋朝因嵩山靠近京城附近,祭山的典礼十分完备。至今绝顶上还留下铁梁桥、避暑寨的名称。当时的盛况,完全可以想见。
太室山东南的一支山脉,名黄盖峰。峰脚就是中岳庙,庙的规模宏伟壮观。庭院中碑刻林立,都是宋、辽以来的题刻。登高山的正道是在万岁峰下,位于太室山正南方。我昨天奔向卢岩寺时,首先经过东峰,途中看见峰峦秀丽突出,中部裂开如同门扇,有人指着说是金峰玉女沟,顺沟也有路登上绝顶,于是寻找打柴的人,约好作向导,今天就从这里上绝顶。走近秀峰突出处,山路渐渐断开,险要到了极点,不可能直接越过去。往北靠土山走,路窄得好像一根线,只容向上攀爬,大约二十里路,才越过东峰,不久转到裂门上面。往西翻越狭窄的山脊,看着绝顶往前走。这一天,浓黑的云如同用墨染过,我没有因此停步。此时雾气越来越阴沉,稍稍晴开时就可以朝下俯视到绝壁重崖,似丝织品罗列、玉石剖开;云雾聚合时,则如同在大海中前进。五里,到达天门峰。上下都是重叠的石崖,路上积雪很多。向导指着最陡峻的地方,称为大铁梁桥。转向西走,又三里,绕着山峰往南下,到登高岩。大凡幽深处山岩多数不畅通,畅通处岩石又缺少曲折、隐蔽以及互相映衬的景致。此岩上靠层层山崖,下临陡峭的深壑,洞门重山族拥,左右环靠平台及屏障般的山峰。一上登高岩,就有又深又大的洞穴,洞壁斜穿;在洞中穿行数步,山崖忽然从中断开五尺,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向导是当地的老樵夫,敏捷得好似猿猴,侧身跳到断崖对面,取来两枝树千,横架在断崖上形成阁道。过了断崖,拱形的岩石高高覆盖在上方,当中有乳泉、丹灶、石榻等名胜。从岩边攀登而上,另外又有一平台,三面悬空在极深的沟壑中。向导说:“往下可以俯视登封县,远处看得到箕山、颖水。”当时四周浓雾迷漫,什么都看不见。走出登高岩,转北行二里,到白鹤观遗址。遗址在山间平地上,远离险峻而靠近平坦的地方,独自挺立着一棵松树,有一种旷达的情趣。又往北上三里,才登上绝顶,顶上有真武庙,分为三列。旁边有一口井,井水十分清莹,名御井,是宋真宗到顶上避暑时开掘的。
在真武庙中吃饭。询问下山的路,向导说:“正道顺万岁峰下到山脚,有二十里,如果顺西沟悬空滑行而下,可以省掉一半的路程,但是道路极其险峻。”我面露喜色,原来认为嵩山不奇,因为没有险峻之处。赶忙跟随向导,拄着手杖往前走。开始还傍靠着岩石穿越,拨开丛密的草木往下走。接着就从两石峡中滑行直下,仰望夹在两旁的崖壁几乎逼近天际。在这之前,峰顶上的雾气像雨一样往下滴,下到这里雾气渐渐散开,景色也渐渐奇异。但一直是垂直的沟谷,没有石阶,不要说不能行走,而且无法停留下来。越往下滑,崖壁的气势愈壮观,下完一道峡谷,又转入另一道峡谷。我的眼睛不敢斜视,我的脚不能止住。就这样一F了十里,才走出峡谷,到达平地,上了正道。经过无极洞,往西翻越山岭,在草丛中急行,五里,到法皇寺。寺里有金莲花,是本地特产,其它地方没有。山雨忽然降临,于是在僧人的小屋留宿。寺东石峰对峙,每当月亮初升时,正好照在峡谷中间,是所谓的“嵩山待月”。想来我先前所下的峡谷,就在这道峡谷上面,现在面对面地坐下来,只觉得上面云气出没,哪里知道自己是从中下来的呢。
二十二日出了山,往东行五里,到达荒废的嵩阳宫遗址。遗址上只郁郁葱葱、岿然如山的三棵将军柏,这是汉朝封的名称;大的一棵有七人围抱粗,中等的要五人围抱,小的三人围抱。柏树北边,有三排房屋,祭祀程颐、程颖两位先生。柏树西边,有一根旧殿石柱,大半截埋在土中,上面有很多宋代人的题名,可以分辨出来的有范阳人祖无择、上谷人寇武仲和苏才翁等数人。柏树西南,是石碑雄伟巨大,四面雕刻的龙形装饰图非常精致。右边是块唐代的石碑,碑文为裴迥撰写,徐浩用八分书书写。又往东走二里,经过崇福宫旧址,崇福宫又叫万寿宫,是宋朝宰相提点官处。再东边是启母石,有几间屋那么大,旁边有一块像磨刀石一样的平石。又往东走八里,回到中岳庙吃饭,观看宋代、元代的碑刻。
往西走八里,进入登封县。再往西走五里,顺小路往西北行。又五里,到会善寺,“茶榜”碑刻在寺中西边小屋里,是元代刻的。背后有一块石碑倒在墙脚,是唐朝贞元年间(785一804)刻的《戒坛记》,碑文为汝州刺史陆长源撰写,河南人陆邹书写。再西边是荒废的戒坛遗址,石上的雕刻极其精致工整,但都残缺不齐地扔在荒草碎石之中。往西南行五里,出到大路上,又走十里,到达郭店。转向西南走,是去少林寺的路。五里,进入少林寺,在僧人瑞光房中住宿。
二十三日云雾完全散去。进正殿,拜完佛后攀登南寨。南寨是少室山绝顶,高度与太室山相等,但峰峦陡峭挺拔,享有“九鼎莲花”的盛名。低环在少室山后的是九乳峰,峰峦向东蜿蜒伸去,和太室山相连,少室山北面就是少林寺。少林寺十分庄严华丽,庭院中新旧碑刻森林般地排列成行,都很完好。台阶两侧的两棵松树,高大雄壮而且整齐,如同用尺量裁过一样。少室山横障在寺前,抬头看不到山顶,游人像面对墙壁而立,于是就认为少室山的景致,以远看为好。我昨天傍晚进寺时,就打听登少室山的路,都说雪深路断,肯定去不了。一般情况,在晴朗的天气登山最好。我登太室山时,云烟雾气弥漫,有人认为是山神拒绝游客,却不知道太室山雄伟高大,恰好只需露出半面。如果少室山的优美之处在于山石云雾互相掩映,那么,虽然是薄薄的云彩,山色又怎能被遮蔽呢?今天则十分晴朗,巧遇这样的机会,有什么能够阻止我登山呢!于是从寺南渡过山涧登山,走六七里,到达二祖庵。到这里山忽然明显没有土而全是石头,石崖往下坠落,形成深坑。坑的半中腰有泉,泉水越过岩石,飞速下泻,也用“珠帘”命名。我拄着拐杖独自往前走,愈下去愈没有路,很久才到崖底。其岩比不上卢岩雄伟开阔,但幽深峻峭则超过卢岩。岩下一潭碧绿的清泉,四周积雪板结。又往上走,到炼丹台。台三面悬空,一面斜靠青翠的崖壁,台上有亭,名小有天,游人的足迹,从来没到过这里。从这里过去都是顺石脊抬着头直直往上攀登,两旁陡岩高万初,石脊悬挂在陡崖之中,几乎没有一寸土,手足竭尽全力地交替使用,才能升登。一共七里,才登上大峰。大峰的地势宽阔平坦,刚才都是陡直的岩石,现在又突然全是土。从草丛荆棘中莽撞地往南上,大约五里,就登上南寨顶,屏蔽在岩石上的土到这里完全消失。南寨其实是少室山北顶,就少林寺而言,才是南寨。原来少室山顶从中裂开,横断为南北两部分,北顶像屏风伸展,南顶像利刃排列峙立,两座山顶前沿相距仅八尺到一丈,中间是深谷,陡直下陷如同用刀剖开一样。两边山崖相夹,从底部奇特地耸起一座山峰,高出众峰之上,就是所说的摘星台,为少室山的正中央。绝顶和北部山崖若即若离,彼此间断开不能越过。低头看绝顶下面,只有很少的一点和北崖相连。我脱掉衣服顺着走,登上绝顶,南顶的九峰森林般地峙立在前面,北顶的半壁屏障横列在后面,东西两面都是深坑,低头看不见底,狂风忽然刮来,令人几乎想像羽毛那样乘风飞去。
沿南寨往东北转,下土山,忽然看见有升那么大的老虎足迹。在草丛中行五六里,到茅庵,用打火石取火,把带来的米煮成粥,喝了三四碗,饥渴迅速消失。请庵中的僧人指引去龙潭的路。下一座峰,峰脊渐渐狭窄,土石交互出现,荆棘藤蔓覆盖,抓着树枝荡着行走,岩石忽然耸立万丈,必定过不去。转向上攀,从峰势蜿蜒处往下走,但岩石又像前面一样陡然突立。来来回回不止数里,才迂绕过一道山坳,又走五里后才有路,是龙潭沟。仰望刚才迷路之处,陡峭的崖壁、倾斜的岩石,都在万初高的绝壁上。清流从中喷涌,高峻阴森的崖石,都披上了云霞。峡谷夹着山涧转,两边崖上的静室如同蜂房燕窝一样。共走了五里,一处幽静碧绿的龙潭,深得无法丈量。又经过两处龙潭,于是走出峡谷,住在少林寺。
二十四日从寺西边往北行,经过甘露台,又经过初祖庵。往北四里,登上五乳峰,探游初祖洞。洞有二丈深,宽不到二丈,是达摩面壁九年的地方。洞门下对少林寺,正对少室山。地下没有泉水,所以没人居住。往下到初祖庵,庵中供奉着达摩影石。影石不到三尺高,白色的石质、黑色的花纹,俨然一幅胡僧站立的图像。中殿六祖慧能亲手种的柏树,已经有三人围抱粗了,碑文记载说,树是慧能放在钵中从广东带到这里来的。台阶两侧的两棵松树不如少林寺的松树。少林寺的松柏都是挺拔雄伟,不像中岳庙的仰倒、仆伏而盘曲,这里的松柏也是直立的。下到甘露台,土山矗立,山上有藏经殿。从甘露台下去,经过三层殿宇,各种碑刻遍布,令人目不暇接。后面有千佛殿,其雄壮华丽的建筑,很少有比得上的。出殿到僧人瑞光房中吃饭。鞭赶着马走上登封的大路,经过辍辕岭,在大屯住宿。
二十五日往西南行五十里,山冈忽然被劈断,这就是伊网山。伊水从南边流来经过山下,水的深度可以通行载重数石的船。伊网山相连的山冈,从东往西横贯,伊水上架有木桥。渡水到西岸,崖壁更加陡削、高耸。一座山都劈成崖壁,整个崖壁上全部雕刻有佛像。有几十个大洞,高达数十丈。大洞外峭壁直插山顶,顶上文凿有小洞,洞中都雕刻有佛像。即使是一尺一寸大小的表层,也都雕满了,看上去无法计算。山洞左边,泉水从山上流下来,汇聚成方池,其余的泻入伊水。一伊网山高不过百丈,却有源源不断的涂涂清流,这在当地很难得。山前人挤着人,车挨着车,是湖北、河南通往西北陕西关中的大路。我从这里取道去西岳华山。
《游嵩山日记河南河南府登封县》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天启三年(1623年)二月游历嵩山期间创作的游记散文,收录于《徐霞客游记》。作者因母亲年迈调整行程,历时19日完成对嵩山及其周边地区的考察。
全文以时间顺序记述自郑州黄宗店至登封县的行程,重点描绘圣僧池、天仙院白松、石淙奇石及太室、少室双峰等自然景观,穿插对测景台、中岳庙、嵩阳宫遗址等人文古迹的考察。文中以“水石融和,绮变万端”“飞泉堕空而下,舞绡曳练”等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水文地貌特征,兼载历史掌故与地理沿革,融合科学实证与文学诗意。作品通过嵩山东麓山谷至卢岩瀑布的险峻地貌刻画,展现了明代中原地区山水风貌与人文景观的独特关联。

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蓉。当时偏恨五更钟。分携处,斜月小帘栊。
楚梦冷沉踪。一双金缕枕,半床空。画桥临水凤城东。楼前柳,憔翠几秋风。
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焉。
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陈天地之始,言神农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年之数。尝居苏门之山,故世或谓之闲。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其视尧、舜之所事,若手中耳。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行不赴而居不处,求乎大道而无所寓。先生以应变顺和,天地为家,运去势颓,魁然独存。自以为能足与造化推移,故默探道德,不与世同。自好者非之,无识者怪之,不知其变化神微也。而先生不以世之非怪而易其务也。先生以为中区之在天下,曾不若蝇蚊之着帷,故终不以为事,而极意乎异方奇域,游览观乐非世所见,徘徊无所终极。遗其书於苏门之山而去。天下莫知其所如往也。
或遗大人先生书,曰:“天下之贵,莫贵於君子。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立则磬折,拱若抱鼓。动静有节,趋步商羽,进退周旋,咸有规矩。心若怀冰,战战栗栗。束身修行,日慎一日。择地而行,唯恐遗失。诵周、孔之遗训,叹唐、虞之道德,唯法是修,为礼是克。手执珪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闾,长闻邦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故挟金玉,垂文组,享尊位,取茅土。扬声名於后世,齐功德於往古。奉事君上,牧养百姓。退营私家,育长妻子。卜吉而宅,虑乃亿祉。远祸近福,永坚固己。此诚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今先生乃被发而居巨海之中,与若君子者远,吾恐世之叹先生而非之也。行为世所笑,身无自由达,则可谓耻辱矣。身处困苦之地,而行为世俗之所笑,吾为先生不取也。”
於是大人先生乃逌然而叹,假云霓而应之曰:“若之云尚何通哉!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天地制域於内,而浮明开达於外。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吾将为汝言之。
“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覆颠倒,未之安固。焉得不失度式而常之?天因地动,山陷川起,云散震坏,六合失理,汝又焉得择地而行,趋步商羽?往者群气争存,万物死虑,支体不从,身为泥土,根拔枝殊,咸失其所,汝又焉得束身修行,磬折抱鼓?李牧功而身死,伯宗忠而世绝,进求利而丧身,营爵赏而家灭,汝又焉得挟金玉万亿,只祗奉君上,而全妻子乎?
“且汝独不见夫虱之处於褌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褌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於褌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褌中乎?悲夫!而乃自以为远祸近幅,坚无穷也。亦观夫阳乌游於尘外,而鹪鹩戏於蓬芰,小大固不相及,汝又何以为若君子闻於余乎?
“且近者,夏丧於商,周播之刘,耿薄为墟,丰、镐成丘。至人未一顾,而世代相酬。厥居未定,他人已有。汝之茅土,谁将与久?是以至人不处而居,不修而治,日月为正,阴阳为期,岂吝情乎世,系累於一时,乘东云,驾西风,与阴守雌,据阳为雄。志得欲从,物莫之穷。又何不能自达而畏夫世笑哉?
“昔者天地开辟,万物并生。大者恬其性,细者静其形。阴藏其气,阳发其精,害无所避,利无所争。放之不失,收之不盈;亡不为夭,存不为寿。福无所得,祸无所咎;各从其命,以度相守。明者不以智胜,暗者不以愚败,弱者不以迫畏,强者不以力尽。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保身修性,不违其纪。惟兹若然,故能长久。今汝造音以乱声,作色以诡形,外易其貌,内隐其情。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欺愚诳拙,藏智自神。强者睽视而凌暴,弱者憔悴而事人。假廉而成贪,内险而外仁,罪至不悔过,幸遇则自矜。驰此以奏除,故循滞而不振。
“夫无贵则贱者不怨,无富则贫者不争,各足於身而无所求也。恩泽无所归,则死败无所仇。奇声不作,则耳不易听;淫色不显,则目不改视。耳目不相易改,则无以乱其神矣。此先世之所至止也。今汝尊贤以相高,竞能以相尚,争势以相君,宠贵以相加,趋天下以趣之,此所以上下相残也。竭天地万物之至,以奉声色无穷之欲,此非所以养百姓也。於是惧民之知其然,故重赏以喜之,严刑以威之。财匮而赏不供,刑尽而罚不行,乃始有亡国、戮君、溃败之祸。此非汝君子之为乎?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而乃目以为美行不易之道,不亦过乎!
“今吾乃飘颻於天地之外,与造化为友,朝飧汤谷,夕饮西海,将变化迁易,与道周始。此之於万物,岂不厚哉!故不通於自然者,不足以言道;暗於昭昭者不足与达明,子之谓也。”
先生既申若言,天下之喜奇者异之,慷忾者高之。其不知其体,不见其情,猜耳其道,虚伪之名。莫识其真,弗达其情,虽异而高之,与向之非怪者,蔑如也。至人者,不知乃贵,不见乃神。神贵之道存乎内,而万物运於天外矣。故天下终而不知其用也。
逌乎有宋,扶摇之野。有隐士焉,见之而喜,自以为均志同行也。曰:“善哉!吾得之见而舒愤也。上古质朴纯厚之道已废,而末枝遗华并兴。豺虎贪虐,群物无辜,以害为利,殒性亡驱。吾不忍见也,故去而处兹。人不可与为俦,不若与木石为邻。安期逃乎蓬山,用李潜乎丹水,鲍焦立以枯槁,莱维去而逌死。亦由兹夫!吾将抗志显高,遂终於斯。禽生而兽死,埋形而遗骨,不复返余之生乎!夫志均者相求,好合者齐颜,与夫子同之。”
於是,先生乃舒虹霓以蕃尘,倾雪盖以蔽明,倚瑶厢而徘徊,总众辔而安行,顾而谓之曰:“泰初真人,唯大之根。专气一志,万物以存。退不见后,进不睹先,发西北而造制,启东南以为门。微道德以久娱,跨天地而处尊。夫然成吾体也。是以不避物而处,所赌则宁;不以物为累,所逌则成。彷徉是以舒其意,浮腾足以逞其情。故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地为故。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故天下被其泽,而万物所以炽也。若夫恶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忿激以争求,贵志而贱身,伊禽生而兽死,尚何显而获荣?悲夫!子之用心也!薄安利以忘生,要求名以丧体,诚与彼其无诡,何枯槁而逌死?子之所好,何足言哉?吾将去子矣。”乃扬眉而荡目,振袖而抚裳,令缓辔而纵策,遂风起而云翔。彼人者瞻之而垂泣,自痛其志;衣草木之皮,伏於岩石之下,惧不终夕而死。
先生过神宫而息,漱吾泉而行,回乎逌而游览焉,见薪於阜者,叹曰:“汝将焉以是终乎哉?”
薪者曰:“是终我乎?不以是终我乎?且圣人无怀,何其哀?盛衰变化,常不於兹?藏器於身,伏以俟时,孙刖足以擒庞,睢折胁而乃休,百里困而相嬴,牙既老而弼周。既颠倒而更来兮,固先穷而后收。秦破六国,兼并其地,夷灭诸侯,南面称帝。姱盛色,崇靡丽。凿南山以为阙,表东海以为门,门万室而不绝,图无穷而永存。美宫室而盛帷帟,击钟鼓而扬其章。广苑囿而深池沼,兴渭北而建咸阳。骊木曾未及成林,而荆棘已丛乎阿房。时代存而迭处,故先得而后亡。山东之徒虏,遂起而王天下。由此视之,穷达讵可知耶?且圣人以道德为心,不以富贵为志;以无为用,不以人物为事。尊显不加重,贫贱不自轻,失不自以为辱,得不自以为荣。木根挺而枝远,叶繁茂而华零。无穷之死,犹一朝之生。身之多少,又何足营?”
因叹曰而歌曰:“日没不周方,月出丹渊中。阳精蔽不见,阴光大为雄。亭亭在须臾,厌厌将复东。离合云雾兮,往来如飘风。富贵俛仰间,贫贱何必终?留侯起亡虏,威武赫夷荒。召平封东陵,一旦为布衣。枝叶托根柢,死生同盛衰。得志从命生,失势与时颓。寒暑代征迈,变化更相推。祸福无常主,何忧身无归?推兹由斯理,负薪又何哀?”
先生闻之,笑曰:“虽不及大,庶免小也。”乃歌曰:“天地解兮六和开,星辰霄兮日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衣弗袭而服美,佩弗饰而自章,上下徘徊兮谁识吾常?”遂去而遐浮,肆云轝,兴气盖,徜徉回翔兮漭漾之外。建长星以为旗兮,击雷霆之康盖。开不周而出车兮,出九野之夷泰。坐中州而一顾兮,望崇山而回迈。端余节而飞旃兮,纵心虑乎荒裔,释前者而弗修兮,驰蒙间而远逌。弃世务之众为兮,何细事之足赖?虚形体而轻举兮,精微妙而神丰。命夷羿使宽日兮,召忻来使缓风。攀扶桑之长枝兮,登扶摇之隆崇。跃潜飘之冥昧兮。洗光曜之昭明。遗衣裳而弗服兮,服云气而遂行。朝造驾乎汤谷兮,夕息马乎长泉。时崦嵫而易气兮,挥若华以照冥。左朱阳以举麾兮,右玄阴以建旗,变容饰而改度,遂腾窃以修征。
阴阳更而代迈,四时奔而相逌,惟仙化之倏忽兮,心不乐乎久留。惊风奋而遗乐兮,虽云起而忘忧,忽电消而神逌兮,历寥廓而遐游。佩日月以舒光兮,登徜徉而上浮,压前进於彼逌道兮,将步足乎虚州。扫紫宫而陈席兮,坐帝室而忽会酬。萃众音而奏乐兮,声惊渺而悠悠。五帝舞而再属兮,六神歌而代周。乐啾啾肃肃,洞心达神,超遥茫茫,心往而忘返,虑大而志矜。
“粤大人微而弗复兮,扬云气而上陈。召大幽之玉女兮,接上王之美人。体云气之逌畅兮,服太清之淑贞。合欢情而微授兮,先艳溢其若神。华兹烨以俱发兮,采色焕其并振。倾玄麾而垂髦兮,曜红颜而自新。时暧靆而将逝兮,风飘颻而振衣。云气解而雾离兮,霭奔散而永归。心惝惘而遥思兮,眇回目而弗晞。
“扬清风以为旟兮,翼旋轸而反衍。腾炎阳而出疆兮,命祝融而使遣。驱玄冥以摄坚兮,蓐收秉而先戈。勾芒奉毂,浮惊朝霞,寥廓茫茫而靡都兮,邈无俦而独立。倚瑶厢而一顾兮,哀下土之憔悴。分是非以为行兮,又何足与比类?霓旌飘兮云旗蔼,乐游兮出天外。”
大人先生披发飞鬓,衣方离之衣,绕绂阳之带。含奇芝,嚼甘华,吸浮雾,餐霄霞,兴朝云,颺春风。奋乎太极之东,游乎昆仑之西,遗辔颓策,流盼乎唐、虞之都。惘然而思,怅尔若忘,慨然而叹曰:
“呜呼!时不若岁,岁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神。神者,自然之根也。彼勾勾者自以为贵夫世矣,而恶知夫世之贱乎兹哉?故与世争贵,贵不足尊;与世争富,富不足先。必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登乎太始之前,览乎忽漠之初,虑周流於无外,志浩荡而自舒,飘颻於四运,翻翱翔乎八隅。欲从肆而彷佛,洸漾而靡拘,细行不足以为毁,圣贤不足以为誉。变化移易,与神明扶。廓无外以为宅,周宇宙以为庐,强八维而处安,据制物以永居。夫如是,则可谓富贵矣。是故不与尧、舜齐德,不与汤、武并功,王、许不足以为匹,杨、丘岂能与比纵?天地且不能越其寿,广成子曾何足与并容?激八风以扬声,蹑元吉之高踪,被九天以开除兮,来云气以驭飞龙,专上下以制统兮,殊古今而靡同。夫世之名利,胡足以累之哉?故提齐而踧楚,掣赵而蹈秦,不满一朝而天下无人,东西南北莫之与邻。悲夫!子之修饰,以余观之,将焉存乎於兹?”
先生乃去之,纷泱莽,轨汤洋,流衍溢,历度重渊,跨青天,顾而逌览焉。则有逍遥以永年,无存忽合,散而上臻。霍分离荡,漾漾洋洋,飙涌云浮,达於摇光。直驰骛乎太初之中,而休息乎无为之宫。太初何如?无后无先。莫究其极,谁识其根。邈渺绵绵,乃反覆乎大道之所存。莫畅其究,谁晓其根。辟九灵而求索,曾何足以自隆?登其万天而通观,浴太始之和风。漂逍遥以远游,遵大路之无穷。遣太乙而弗使,陵天地而径行。超蒙鸿而远迹,左荡莽而无涯,右幽悠而无方,上遥听而无声,下修视而无章。施无有而宅神,永太清乎敖翔。
崔魏高山勃玄云,朔风横厉白雪纷,积水若陵寒伤人。阴阳失位日月颓,地坼石裂林木摧,火冷阳凝寒伤怀。阳和微弱隆阴竭,海冻不流绵絮折,呼吸不通寒伤裂。气并代动变如神,寒倡热随害伤人。熙与真人怀太清,精神专一用意平,寒暑勿伤莫不惊,忧患靡由素气宁。浮雾凌天恣所经,往来微妙路无倾,好乐非世又何争。人且皆死我独生。
真人游,驾八龙,曜日月,载云旗。徘徊逌,乐所之。真人游,太阶夷,原始辟,天地开。雨蒙蒙、风浑浑。登黄山,出栖迟。江河清,洛无埃,云气消,真人来,惟乐哉!时世易,好乐颓,真人去,与天回。反未央,延年寿,独敖世。望我□,何时反?超漫漫,路日远。
先生从此去矣,天下莫知其所终极。盖陵天地而与浮明遨游无始终,自然之至真也。鸲鹆不逾济,貉不度汶,世之常人,亦由此矣。曾不通区域,又况四海之表、天地之外哉!若先生者,以天地为卵耳。如小物细人欲论其长短,议其是非,岂不哀也哉!
余于长沙公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经过浔阳,临别赠此。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
慨然寤叹,念兹厥初。
礼服遂悠,岁月眇徂。
感彼行路,眷然踌躇。
于穆令族,允构斯堂。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爰采春华,载警秋霜。
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
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
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何以写心,贻此话言。
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