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白马

唐代李白

将军发白马,旌节1渡黄河。

箫鼓聒川岳,沧溟3涌涛波。

武安有震瓦,易水无寒歌。

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

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

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

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

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作品译文

将军从白马津出发,旌节拥簇度黄河。

箫鼓喧天满川岳,犹如沧溟涌起洪波。

声碎武安之瓦,易水悲歌无法比拟。

铁骑若雪山云涌,饮流可以干涸滹沱河。

扬兵聚猎西边的月窟,转战夺取朝那城。

倚剑登上燕然山,边疆烽火台连绵嵯峨。

长城外萧条万里,五原关内耕作繁忙。

将军用武力扫清大漠,虎皮包裹金戈。

词语注释

  1. 旌节:即旌和节,两种信符。唐制,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见《唐六典》。
  2. 聒:喧扰嘈杂。读guō。
  3. 沧溟:即大海。
  4. 武安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伐韩,赵王令赵奢救之,秦军军武安西,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此处形容军势之盛。
  5. 易水句:言士气高涨,歌声豪壮。《易水歌》见《史记·刺客列传》。
  6. 饮流句:极言军队人数之多。涸,干。滹沱,河流名,发源山西,东流入河北平原,汇入子牙河,至天津汇北运河入海。
  7. 扬兵句:谓显扬军威于边地。月窟,指极西之地。此处泛指边疆。
  8. 略朝那:夺取朝那。朝那,古县名,汉置,故址在今甘肃平凉市崆峒区西北。《史记·孝文本纪》: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
  9. 倚剑句:谓将军凭借强大的武力取胜后,刻石勒功。《后汉书·窦宪传》(宪与秉)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牲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外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倚剑,倚天剑的省称。倚天剑,形容极长的剑。本于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10. 边烽句:谓边境烽燧排列,如同山峦。嵯峨,山势高峻貌。
  11. 耕作句:谓边地无兵患,百姓安定,从事耕作。五原,秦九原郡,汉武帝改置五原郡。见《汉书·地理志下》。
  12. 包虎句:谓天下太平,不再用武,兵器收藏。包虎,以虎皮包干戈。《礼记》:武王克殷反商,倒载干戈,包以虎皮。郑玄注: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正义曰:虎,武猛之物也,用此虎皮包裹兵器,示武王威猛能制服天下之兵戈也。戢,藏兵也。戢,读jí。

作品赏析

《发白马》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拟南朝梁费昶同名乐府而作,以白马津渡口为背景。该诗通过描绘军队出征场景与战后边地景象,展现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与边疆安宁 。

此诗歌颂中原汉族政权的一位将军发兵出征,讨伐胡兵,大获全胜后,刻石勒功,肃清边患,使边民过上太平生活。

全诗分两段。“朝那”以上为第一段,写发兵攻伐。首二句写发兵行军,旌旗逶迤,渡过黄河。“箫鼓”四句写军队声势浩大,箫鼓响彻山川,如同大海波涛,屋瓦为之震动,将士士气高涨,歌声嘹亮。“铁骑”二句写军队之众多。“扬兵”二句写略地之广阔。“倚剑”以下为第二段。写战胜后的局面。“倚剑”二句写战胜勒功,烽燧戒备森严。“萧条”二句写边地和平景象。末二句写扫清边患后,收兵束甲,不再用兵。

猜你喜欢

老翁捕虎

清代 • 纪昀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信夫。尝见史舍人嗣彪,暗中捉笔书条幅,与秉烛无异。又闻静海励文恪公,剪方寸纸一百片,书一字其上,片片向日叠映,无一笔丝毫出入。均习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

酒泉子·谢却荼蘼

清代 • 纳兰性德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秋登越王台

清代 •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

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送冷朝阳还上元

唐代 • 韩翃

青丝缆引木兰船,名遂身归拜庆年。

落日澄江乌榜外,秋风疏柳白门前。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别后依依寒食里,共君携手在东田。

姚姬传先生八十寿序

清代 • 梅曾亮

南极悬光之秋,日舒化国;东坡揽揆之度,腊日嘉平。惟贺世之哲人,锡康宁于好德。五更三老,斯实邦家之光;校德论功,尤属弟子之事。恭惟桐城姚惜抱先生,文章千古,可谓在兹;《洪范》五福,盖将咸备。颛词非所以称盛德也,小言不足以备大观也。提捶其要,可得而言:先生世无旷僚,少有令誉。袓传韦孟之诗,母授范滂之传。虽产鲜百金,家徒四壁,而游思之业方新,屡空之乐无改。既而受赏于武成宫中,经过于睿武楼下。绍金华之业,与校中经;收玉笋之班,无非上品。发声北苑,加等西台。此已极俗观之所嫮姱,而要非先生之所自见也。且夫名高则迹近,道直则身轻。昔袁盎抵巇于申屠,望尘不免;贾生开隙于绛灌,藏器何疏。折衷两端,权衡斯得。然则张季鹰命驾而去,岂役志于莼菰?阮嗣宗负薪为词,借收身于黍稷。世徒以三釜心乐,惧失曾子之养;而不知五斗腰折,难屈渊明之躬。此先生之出处,对古人而无愧者也。若夫侍天伦之乐,应人师之求,膳羞馨洁,时牵束脩之羊;桮棬奉承,乃酌问字之酒。虽曰挂冠,不忘鸣铎,非直养也。尤有进焉。自经师异派,曲学华离。综大九流,盖有三道,曰义理焉,曰文章焉,曰考证焉。咸墨守输攻,岀奴入主。为词宗者,务华绝根;谈朴学者,忘经数典。先生挺挏一元,兼包三味。风来水面,悟成章于自然;天在山中,参博物之微旨。欲使辅嗣执卷,不笑康成;范宣宗经,亦知庄子。故其论思六艺,彫琢百家。阙疑斯慎,非《坤干》而不征;圆机所流,说《云汉》而无碍。存大体于碎义,贾孔不能溺其心;辨古书于群言,邹鲁不能眯其目。及乎微之发覆,世昌子美之诗;欧阳代兴,人学退之之步。黜险怪而弗录,刘昼惭其大愚;耻骫骳而弗珍,虞初别于小说。述者谓明,学者宗之。此即随流平进,润色鸿业。其所成就,又多乎哉!先生暂违龙眠之居,久开鸡鸣之馆。此邦人士,尤所染擩。盖室有怀道之士,门无挟货之宾。而韬袠无方,光尘大合。清言徐动,濠梁之意已生;真想在中,羲皇上人不远。至于梦无超俗,而习断三宗;药屏不终,而灵怀两卷。虽假道于旁流,益发皇其庸德。于以血气和平,子孙逢吉。宜也,非幸也。今庚午季冬之月,为先生开袠之辰。前此九月,有重赴鹿鸣之喜。班跻九卿,服加三锡。是时天下之士,咸谓稽古之荣。夫虽对荣观,宴处超然者,达人之大观也;而雍容揄扬,着于后嗣者,凡众之盈愿也。某等愧夏虫之难语,思春木之常芚。无不含识知归,于以抒情宣德。如七十子之服,所愧微言;以八千岁为春,此其初度云尔。

李白
简介描述: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