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相见稀

唐代温庭筠

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澹烟如柳。垂翠幕,结同心,待郎熏绣衾。

城上月,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宫树暗,鹊桥横,玉签初报明。

白话译文

相见总是那样稀少,相忆的时间却很久很久,她那浅浅的眉色已淡如烟柳。入夜,她又放下垂,把同心结系在床头,在熏香的绣被里将郎君等候。

城头的月色白如霜雪,蝉鬓的姑娘愁欲断肠。树影在月落时渐渐暗去,鹊桥空空地横在银河上。相思的人儿还不见踪影,只听报晓的玉签在耳边回响。

词句注释

  1. 更漏子:词牌名。又名“付金钗”“独倚楼”“翻翠袖”“无漏子”。《金奁集》入“林钟商调”。双调四十六字,上片两仄韵两平韵,下片三仄韵两平韵。
  2. 眉浅:谓眉色浅淡,如淡烟中的柳叶。澹:通“淡”。
  3. 翠幕:指翠色的帘幕。一说指床头锦帐。
  4. 同心:同心结。古人惯用锦带制成的菱形连环回文结,表现恩爱同心或结为夫妻。
  5. 待:鄂本作“侍”。熏:熏香。衾(qīn):被子。
  6. 蝉鬓(bìn):此处用来形容古代美女的发式,指发型梳整得很美观,鬓发薄如蝉翼。崔豹《古今注》卷下:魏文帝宫人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翼,故曰蝉鬓”。愁绝:愁极。
  7. 宫树暗:破晓时庭院中的树影转暗。
  8. 鹊桥:指银河。银河横斜,谓夜将尽,天将明。
  9. 玉签:古代漏壶中的浮箭。一说报更的器具。《陈书·世祖记》:“每鸡人司漏传更签于殿,乃令送者必报签于阶石之上,令鎗然有声。”报明:报天晓。

作品赏析

此词写闺中女子的相思愁情,完整地描述了女主人公彻夜等待情人到来而终至绝望的情景。其语言与温庭筠其他词的繁丽风格不同。

上片写女主人公因相忆而成梦。开头就用“相见稀,相忆久”两句,开门见山地抒写了女主人公当时的心情。这两句用赋法,运用简洁明净的语言,交代相爱的男女倍受离别之苦的折磨,点明远人离去已久,由此引出主人公浅淡如柳的眉黛,显示其娴雅柔静的气质和孤寂凄凉的意绪。“眉浅”一句,以局部代整体的手法,写因相思相忆,无由与远人相见而懒画蛾眉,眉薄妆浅,谁适为容,将心情外化,以形写情。尽管如此,她仍然心怀希冀,下面“垂翠幕”三句,直承“忆”字,以昔日的欢聚将女子的深情苦忆反衬出来:翠幕遮掩下,用锦带结成同心结,又用薰香薰了绣被,许下鸳鸯比翼的心愿,接着进入两情欢好的境界。这表现了女主人公的一片痴情。下片回到现实,写忆后愁极。换头三句见景生情,欢好的往昔如梦,现时所见唯有如雪的月亮,高挂城头,而梦想中人不知何处。女主人公空对城头上的一轮冷月,内心更感悲楚。“蝉鬓美人愁绝”直写主人公无限悲愁,简直是痛彻心扉,把一位深夜独坐的怨女形象,非常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结末三句描写黎明光景,深受离别折磨的女子又熬过了这一个漫漫长夜。这三句将女主人公的愁容化入树暗、桥横、玉签报晓的景象中,以景写情,使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由直抒而含蓄,由显而隐,词作亦由此更加韵味深长。下片除“蝉鬓美人愁绝”一句为赋法外,“城上月”两句和“宫树暗”两句,都是女子所见,“玉签”一句,写所闻。正是在这“见闻”之中表现了女子的无眠和“愁绝”。

此词运用了正面烘托和反面映衬的手法,将清夜的冷月、幽暗的宫树、玉签的报晓,皆透过清冷的景致渲染出凄苦的情感氛围;然而“结同心”“鹊桥横”等痴情苦语,又很自然地流露出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和期待,可是她的期待之情越是殷切,失落之苦便更见沉痛。全词所写:时间由夜而晓;主人公由相思而夜梦,由梦而醒;闺思由直抒而含蓄,由显而隐。这就使词作显得韵味悠长。

创作背景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研习,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这首《更漏子》即为温庭筠的“侧艳之词”之一。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名家点评

  • 明人汤显祖:“口头语,平衍不俗,亦是填词当家。”(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一)
  • 清人王士禛:“‘蝉鬓美人愁绝’,果是妙语。飞卿《更漏子》《河渎神》,凡两见之。李空同所谓‘自家物终久还来’耶?”(《花草蒙拾》)
  • 近人李冰若:“飞卿词中重句重意,屡见《花间集)中。由于意境无多。造句过求妍丽,故有此弊,不仅‘蝉鬓美人愁绝’一句已也。”(《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猜你喜欢

潼关吏

唐代 •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管,吹彻梅花。

赠去婢

唐代 • 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陇西行四首

唐代 • 陈陶

其一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其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其三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其四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唐代 • 任华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温庭筠
简介描述: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或824年-882年),本名岐,字飞卿,又作庭云、廷筠,号温钟馗,世称温方城、温助教。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中国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于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或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出塞。后有蜀地之游,复赴长安。在开成元年(836年),因李翱之荐,得从太子永游。于开成四年(839年)秋,参加京兆府试,荐名居第二,因遭谗毁,被黜落罢举。会昌三年(843年),往返于长安与旧乡吴中之间,曾有湖湘之游。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再入科场,然累年不售。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再次落第。后入襄阳与荆南幕府从事。咸通三年(863年),返长安闲居,咸通六年(866年),因宰相徐商之荐,任国子监助教。咸通七年(867年)贬方城尉,不久后就死了。

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其词现存七十余首,温庭筠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黄昇在《花庵词选》卷一中评价道:“温庭筠极流丽,宜为花间集之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