栈道铭

唐代欧阳詹

秦之坤,蜀之良,连高夹深,九州之险也。阴溪穷谷,万仞直下。奔崖峭壁,千里无土。亘隔呀绝,巉巉冥冥。糜鹿无蹊,猿猱相望。自三代而往,蹄足莫之能越。秦虽有心,蜀虽有情,五万年间,敻不相接。且秦之与蜀也,人一其性,物同所宜。嗜欲无馀门,教化无馀源,可贸迁,可亲昵。擘坼地脉,睽离物理,岂造化之意乎?天实凝清而成,地实凝浊而形。当其凝也,如镕金下铸,腾云上浮,空隙有所不开,回翔有所不合。澄结既定,窾缺生乎其中:西南有漏天,天之窥缺也;于斯有兹地,地之窾缺也。天地也者,将以上覆下焘,含蓄万灵,可通必使而通者也。苟有可通而未通,则圣贤代其工而通之,故有为舟以济川,为梯以逾山。唯兹地有川不可以舟涉,有山不可以梯及。粤有智虑。以全元造,立巨衡而举追氏,缒悬纑以下梓人,猿垂绝冥,鸟傍危岑,凿积石以全力,梁半空于木栅。斜根玉垒,旁缀青泥,截断岸以虹矫,绕翠屏而龙。坚劲胶固,云横砥平,总庸蜀之通途,统岐雍之康庄。都邑之能步,山川之无胫。若水决防,如鸿向阳,南之北之,踵武汤汤。跻峨峨以自若,临苍苍而不惧。繇是贽币以达,人神会同,稽礼乐之短长,量威力之污隆,可王者王,可公者公,而相次以风。或曰:受琢之石长存,可构之材无穷。易元刂代蠹,斯道也未始有终。呜呼!为上怀来在乎德,为下昭德在乎义。德义之如今日,则或人之言有孚。其反之,则石虽存恐不为琢,材虽多恐不为构。想夫往昔,有时而有,有时而无,是用惕惕,天下蚩蚩。知圣贤创物之意之人寡,明德义固物之道之人稀。敢陈两端之要,铭诸斯道之左,庶主德义者存今日之所履,踵武汤者荷古人之攸作。铭曰:

天覆地焘,本亦备设。大象难全,或漏或缺。损多益寡,圣贤代工。彼虽有缺,与无缺同。维北则秦,维南则蜀。地缺其间,坤维不续。斗起断岸,屹为两区。秦人路绝,蜀火烟孤。天实不通,贤斯有造。钻坚剡劲,无蹊以道。若川匪舟,若陆匪车。缘危转虚,步骤交如。构虽在功,存亦由德。项怫刘怒,从完以踣。隋落我营,自颠而植。地非革势,材不易林。踣植之致,惠怨之心。勿谓斯道不恒,勿谓斯道可久。礼不以礼,可有而无;恭不以恭,可无而有。创之之意如彼,固之之理若兹。彼知不易,兹而易知。勒石道左,其同我思。

白话译文

秦地地处坤位,蜀地位于艮方,两地之间高山连绵,深谷夹峙,堪称九州之内的险峻之地。那里阴晦的溪流深入幽谷,万丈峭壁直插云霄;奔腾的悬崖与陡峭的山壁,绵延千里不见土壤;连绵阻隔,高耸隔绝,险峻幽暗。麋鹿无法通行,猿猴只能彼此相望。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无论是野兽还是人类,都无法跨越这道天险。秦国虽有心与蜀地交往,蜀地虽有意与秦国互通,但长达五万年间,两地始终无法相接。

然而,秦地与蜀地的人民性情相似,物产也各有所宜,可以互通有无,也可以亲近友好。天地在凝聚清气中形成,大地在凝聚浊气中成形。当它们凝聚的时候,就像熔化的金属向下倾注,又像云雾向上腾飞,空隙之处没有完全敞开,回旋之处没有完全闭合。等到凝聚稳定之后,空缺就产生在其中:西南有漏天,这是天空的缺口;在这里有这块地,这是大地的空缺。天地本来是用来覆盖和包容万物的,可以使相通的地方相通。如果有可以相通却未能相通的地方,那么圣贤就会代替天工来使它相通,所以有人制造船只来渡过河流,制造梯子来翻越山岭。

唯独这块地方,有河流不能乘船渡过,有山岭不能攀梯而上。于是有人运用智慧,利用自然的力量,竖起巨大的杠杆来举起重物,用绳索吊下工匠。猿猴在悬崖绝壁上垂挂,鸟儿在险峻的山峰上盘旋,工匠们全力开凿坚硬的岩石,在半空中用木栅架起桥梁。栈道从高高的玉垒山斜伸而出,旁边点缀着青泥岭,在陡峭的岸边架起彩虹般的桥梁,环绕着翠绿的屏障蜿蜒前行。栈道坚固有力,像胶一样牢固,像磨刀石一样平坦,成为庸州和蜀地的交通要道,连接着岐州和雍州的平坦大道。城市之间可以步行往来,山川之间也开通了道路。就像水流冲决堤防,又像鸿雁向着阳光飞翔,无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到南,都络绎不绝。登上高高的栈道却泰然自若,面临苍茫的天空却毫不畏惧。

因此,贡品和财礼得以送达,人与神得以相会,可以考察礼乐的优劣,衡量威力的强弱,可以称王的人就称王,可以封公的人就封公。有人说:经过雕琢的石头可以长久保存,可以用来构筑的材料无穷无尽。用容易雕刻的石头代替容易腐朽的木材,这条道路就不会终结。啊!作为在上位的君王要招揽人心在于施行仁德,作为在下位的老百姓要彰显仁德在于恪守道义。如果仁德道义像今天这样,那么那些人的话就值得相信。如果反过来,那么即使石头还在,恐怕也不会被雕琢;即使材料再多,恐怕也不会被用来构筑。

回想往昔,栈道有时存在,有时消失,因此使人忧惧不安,天下百姓愚昧无知。懂得圣贤创造这条道路用意的人很少,明白仁德道义是巩固这条道路法则的人更少。我敢于陈述这两个方面的要点,并将它们铭记在这条道路的左侧,希望那些注重仁德道义的人能够保存我们今天所走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人能够继承古人的功绩。

天地覆盖包容万物,本已完备无缺。但是大象无形,难以完美无缺,有时会有所遗漏或缺失。减少多余的,增益不足的,这就是圣贤代替天工所做的工作。虽然有所缺失,但与没有缺失是一样的。北面是秦国,南面是蜀地,两地之间在大地上有所隔断,大地的连接在此中断。高耸的悬崖峭壁将两地分隔开来,形成两个区域。秦国人无法找到通往蜀地的道路,蜀地的烟火也孤零零地燃烧着。如果天地不使两地相通,那么圣贤就会创造道路使它们相通。

他们钻透坚硬的岩石,磨利工具,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辟道路。就像过河没有船只,就像陆地没有车辆一样,他们沿着危险而空虚的地方前行,脚步交错。虽然构筑栈道在于人的功劳,但栈道的存在也在于人的德行。项羽愤怒地攻打刘邦,栈道虽然完好却被他攻破;隋朝军队落入我的营垒,他们自己却颠倒了位置而自取灭亡。地形没有改变,木材也没有更换,之所以有攻破与被攻破、自立与被颠覆的不同结果,是由于施恩惠与结怨恨的不同心理造成的。

不要说这条道路不能持久,不要说这条道路可以长久。如果不按照礼来行事,有的东西就会可有可无;如果不以恭敬的态度来待人,没有的东西就会变成有的。开创这条道路的意图是这样的,巩固这条道路的道理却是这样的。人们知道开创不易,却往往忽视了巩固同样重要。我把这些话刻在道路的左侧,希望人们能够共同思考这个问题。

作品赏析

《栈道铭》是唐代文学家欧阳詹创作的散文,收录于《全唐文》。欧阳詹为贞元八年(792年)进士,该文约作于其进士及第后归闽省亲途中,是唐代唯一以栈道为主题的散文。作者游历蜀中时,以秦蜀栈道为切入点,结合地理见闻与历史追溯,描绘栈道“连高夹深”的险峻地势及古人“钻坚剡劲”的开凿过程。

全文通过“截断岸以虹矫,绕翠屏而龙踠”等意象,赞颂人类突破自然阻隔的开拓精神,并以栈道存续隐喻治国之道,提出“德义”是维系秩序的核心。铭文部分以天地缺漏为喻,强调补缺济世需依循礼义,呼应前文对道德与工程的辩证思考。作品融合地理纪实与哲理思辨,语言雄浑凝练,体现了欧阳詹“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主张。

猜你喜欢

留侯论

宋代 •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一剪梅·怀旧

宋代 • 汪元量

十年愁眼泪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一团燕月明窗纱。楼上胡笳,塞上胡笳。

玉人劝我酌流霞。急捻5琵琶,缓捻琵琶。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

早过大通驿

清代 •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

雨馀小步

明代 • 王夫之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閒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

念奴娇·春雪咏兰

明代 • 陈子龙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欧阳詹
简介描述:

欧阳詹(755-800年),字行周,晋江潘湖欧厝(今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人,后随母迁南安诗山。唐代文学家、泉州第一位进士,博罗县丞欧阳昌之子。

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与当时著名的文士贾稜、韩愈、李观、崔群等同登金榜,时称“龙虎榜”,欧阳詹是榜眼。贞元十六年(800年),去世,著有《欧阳行周集》十卷。

欧阳詹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