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馀小步

明代王夫之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閒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

白话译文

柳塘西处,莲叶田田,莲花清丽,风轻雨疏,夕阳西斜。

花白的头发上戴着竹箨冠,拄杖出行,又被困湿滑的春泥。

彩虹倒映在水中,仿佛在饮溪水,路边的茅草也新长出了嫩芽。

此时鹁鸠正在动听地歌唱,我已不打算再去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了。

词句注释

  1. 箨(tuò):竹笋的皮。
  2. 荑(tí):茅草的嫩芽。

作品赏析

《雨馀小步》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雨后漫步为情境,描绘了莲花莲叶、柳塘西畔、疏雨疏风斜照等自然景致,并借“竹箨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等意象抒发闲适心境。诗中“不拟孤山閒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两句,以孤山放鹤典故对比,凸显诗人独特的隐逸情怀。词句

猜你喜欢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

宋代 • 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瑞鹤仙·晴丝牵绪乱

宋代 • 吴文英

晴丝牵绪乱。对沧江斜日,花飞人远。垂杨暗吴苑。正旗亭烟冷,河桥风暖。兰情蕙盼。惹相思,春根酒畔。又争知、吟骨萦销,渐把旧衫重剪。

凄断。流红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歌尘凝扇。待凭信,拌分钿。试挑灯欲写,还依不妨,笺幅⒁偷和泪卷。寄残云剩雨蓬莱,也应梦见。

咏永州

元代 • 陈孚

烧痕惨淡带昏鸦,数尽寒梅未见花。

回雁峰南三百里,捕蛇说里数千家。

澄江绕郭闻渔唱,怪石堆庭见吏衙。

昔日愚溪何自苦,永州犹未是天涯。

说相思,问相思,枫落吴江雁去迟。天寒二九时。

怨谁知?梦谁知?可有梅花寄一枝?雪来翠羽飞。

王夫之
简介描述: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遗民。“武夷先生”王朝聘之子。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诗人、词人,“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

王夫之四岁时入家塾,七岁时通读十三经,后又学五经经义和诗文,王夫之十四岁中秀才,后又学诗,并自创诗歌。崇祯十五年(1642年),赴武昌乡试,中举。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赶走李自成,攻占京城。王夫之听到惊天国变,写成《悲愤诗》,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挺身战斗。后奔波于湖北、湖南之间,企图调停何腾蛟与堵胤锡矛盾,无果,退回到故乡衡阳,与“匡社”管嗣裘等在衡阳举兵起义。永历元年(1647年),投桂王,抗清未果。返衡阳,隐姓埋名。清康熙三年(1664年),写成《永历实录》。康熙十四年(1675年),迁居石船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王夫之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葬于大乐山高节里。

王夫之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本体论。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皆由本体生化,由本体之生生而日新。王夫之哲学体现了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论三论观的统一,特别是以本体论为人生论的价值来源和终极根据,此学说对当下社会意识形态和人性的向善具有积极意义。其著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通》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