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山记

明代王夫之

湘西之山,自耶姜并湘以东,其复数十,以北至于大云。大云之山遂东,其陵乘十数,因而曼衍,以至于蒸湘之交。大云之北麓有溪焉,并山而东,以汇于蒸。未为溪之麓,支之稚者,北又东,其复十数,皆渐伏而为曼衍。登小云,复者皆复,而曼衍尽见,为方八十里,以至于蒸湘之交,遂逾乎湘。南尽晋宁之洋山,西南尽祁之岳侯题名,东尽耒之武侯之祠,东北尽炎帝之陵,陵酃也,北迤东尽攸之燕子巢。

天宇澄清,平烟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目授朗于曼衍之中。其北则南岳之西峰,其簇如群萼初舒,寒则苍,春则碧,以周乎曼衍而左函之,小云之观止矣。春之云,有半起而为轮囷,有丛岫如雪而献其孤黛;夏之雨,有亘白,有漩澓,有孤袅,有隙日旁射,耀其晶莹;秋之月,有澄淡而不知微远之所终;冬之雪,有上如暝,下如月万顷,有夕灯烁素悬于泱莽。山之观奚止也。

小云之高,视大云不十之一也。大云之高,视岳不三十之一也。岂啻大云、岳之视,所能度越此者,唯祝融焉,他则无小云若。盖小云者,当湘西群山之东,得大云之委而临曼衍之首者也,故若此。是故湘西之山,观之尤者,逮乎小云而尽。

系乎大云而小者,大云庞然大也。或曰:“道士申泰芝者,修其养生之术于大云 ,而以小云为别馆,故小之。”虽然,尽湘以西,终无及之者。自麓至山之脰,皆高柯丛樾,阴森葱蒨。陟山之巅,则古木百尺者,皆俯以供观者之极目。养生者去,僧或庐之。庐下莳杂花,四时萦砌。右有池,不雨不竭。

予自甲辰始游,嗣后岁一登之,不倦。友人刘近鲁居其下,有高阁藏书六千余卷,导予游者。

白话译文

湘江西岸的山,从耶姜山平列在湘江东岸向前延伸,连绵不断的高山有几十座。耶姜山向北延伸到大云山。大云山便又向东延伸,有上升隆起的山峰十多座,于是蜿蜒曲折地向前,一直到达蒸水、湘水交汇的地方。大云山的北面山脚下,有一条小溪流,与山并列向东而去,与蒸水相汇合,并不是山脚下的、蒸水支流中的小溪流。大云山向北偏东的一支,重重叠叠的山峰有十来座,看来逐渐低下去连续不断。登上小云山,可以看清重叠山峰的重叠层次,也能看清连绵不断的互相连接的群山,方圆有八十里,一直到达蒸水、湘水的交汇处,便越过湘水。向南延伸的尽头在晋宁的洋山,向西南延伸的尽头在祁阳纪念岳侯的地方,向东延伸的尽头在耒阳的武侯祠,向东北延伸的尽头在炎帝的陵墓,陵墓在酃县,向北偏东曲折延伸的尽头在攸县的燕子巢。

天空明洁高朗,一望无际的平野升起了暮烟,天上的飞鸟与地上的鸟影相互映衬,雨后彩虹时隐时现,连绵不断的群山将大自然中的美景送进人们的眼睛,将欣赏美景的欢快注入人们心中了。小云山的北面便是南岳的西峰,丛聚的山峰像一束花蕾刚刚开放,寒冬山色苍翠,春来满眼碧绿,连绵的群山在四周环绕,只是左边封闭,小云山的景观只是这些了。春天的云,有的刚兴起一半便像巨大的车轮、圆仓;有的像丛聚的山峰,通体雪白却特别显示一痕青黑色的黛眉。夏天的雨,有的像迎风飘扬、连续不断的白色丝线,有的回旋往复,有的轻盈摇曳,有的在云层缝隙中,透过的日光从旁照射下,使漫天的雨滴都闪耀着如同珍珠宝玉一样的光亮。秋天的月色,有时特别清澈、素淡,眼前清白,寂静的天地显得更加辽阔、宽广,用尽目力,一点也见不到尽头。冬天的雪景,有时向上看天空如像夜晚一片漆黑,向下看却像有明朗的月光普照万顷大地;有时又像在夜间发出强烈白光的明灯,悬挂在昏暗不明的高空。小云山的景观,又哪只有这些啊!

小云山的高度,与大云山相比较不到十分之一。大云山的高度,与南岳相比较不到三十分之一。又何只大云山呢,登上南岳远望,看得最远能够超过小云山的,只有祝融峰了,在其他所有的山峰上都没有在小云山上看得那样远。大概小云山的位置,正当湘江西岸群山的东边,是大云山的支脉,也是蜿蜒东来群山的头,所以在小云山顶便看得特别远。因此,在湘江西岸的群山中,登临游览的最佳选择,便只有小云山了。

与大云山相联系并且称为“小”的原因,是由于大云山是一座特别庞大的大山。有人说:“有一位名叫申泰芝的道士,在大云山学习、研讨保健长生的方法,将小云山作为他的别墅,所以用‘小’来称呼。”虽说有这种说法,在湘江西岸广大地区,总的说来,还没有哪座山能够赶得上小云山的。从山脚下到山的颈项部位,都是高树浓荫,林木茂密,青翠茂盛。登上小云山顶,满山的百尺古树都像低着头任凭游览者的尽情欣赏。养生的人走了,僧人在这里修建了居室。僧居下面种植了各色花卉,四季围绕台阶盛开。右边有水池,天旱池水不干涸。

我从甲辰年开始游览小云山,以后一年登山一次,从不倦怠。友人刘近鲁住在山下,建有高楼收藏图书六千多卷,是我游历小云山的导游。

词句注释

  1. 耶姜:山名,即今大云山,位于邵东、衡阳、祁阳三县交界处,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王夫之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从衡阳到此避难,隐居三年。并湘:沿着湘江。
  2. 复:重叠;重复。此指重重叠叠的一个又一个山岭。
  3. 陵乘:指高度超越大云山的山峰。陵:大土山。乘:逾越,超过。《管子·幼官》:“定官府,明名分,而审责于群臣有司,则下不乘上,贱不乘贵。”石一参今注:”乘,谓超而上之。不乘,不陵节也。”
  4. 曼衍:连绵不绝。《汉书·晁错传》:“土山丘陵,曼衍相属。”颜师古注:“曼衍,犹联延也。”
  5. 蒸湘之交:蒸水与湘水会合之处。蒸:水名,即蒸水河,俗称草河,发源于邵东最高峰大云山脚下,绵延200余公里,在今衡阳市石鼓山下流入湘江,是湘江一条较大的支流。
  6. 并山:沿着山脚。
  7. 支:支流。稚:指小水。
  8. 方:方圆。
  9. 晋宁:古县名,即今湖南资兴市。资兴于晋时曾称晋宁。
  10. 祁之岳侯题名: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抗金名将岳飞奉旨讨伐曹成叛军,曾在今湖南祁阳大营驿宿营“暂憩”,绍兴二年(1132年)七月返回时,又在此停留,并两次题记于驿壁,以抒其志。祁:古县名,故治在今湖南祁阳东南。岳侯:岳飞。
  11. 耒(lěi):古县名,即今湖南省耒阳市。武侯:诸葛亮。
  12. 陵酃(líng):炎帝陵地酃县。酃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
  13. 迤(yí):延伸。攸:攸县,在今湖南省。燕子巢:即燕子山,山有燕子岩,岩有燕子洞。
  14. 平烟:谓广阔的云雾。宋梅尧臣《代书寄欧阳永叔四十韵》:“空余郡楼望,野色际平烟。”幂:覆盖,笼罩。
  15. 虹雨:指夏日的阵雨;乍雨乍晴,雨后常见彩虹,故称。宋周邦彦《过秦楼》词:“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明灭:谓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16. 轮囷(qūn):盘曲貌。
  17. 岫(xiù):峰峦。献:显露。黛:青黑色。这里谓高出云间的少数山峦呈现青黑色。
  18. 亘(gèn)白:连着一片白色。
  19. 漩澓(fú):水流回旋。这里形容雨被大风所卷,回旋降落。
  20. 孤袅:孤零零的袅袅细雨。
  21. 澄淡:澄静清淡。微远:幽远,此指月光。
  22. 烁素:闪烁地照在洁白的生绢上。泱莽:广大貌,此指天空。
  23. 视:比较,跟……相比。
  24. 岳:这里指南岳衡山。
  25. 岂啻(chì):岂但,不仅。
  26. 度越:估计能超过的。
  27. 祝融:祝融峰,为衡山主峰之一。
  28. 委:委任,派遣。
  29. 申泰芝:唐代道士,字元之,洛阳人,历览胜地后,隐居山中修炼,升仙。
  30. 别馆:客馆。
  31. 脰(dòu):颈项。有时也可以指人的头,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此处喻指山顶。
  32. 柯:树枝。樾(yuè):路旁遮阴的树。
  33. 葱蒨(qiàn):草木青翠茂盛貌。
  34. 陟(zhì):登,升。
  35. 养生者:指上文所说的道士申泰芝。
  36. 庐:居住,寄居。
  37. 莳(shì):栽种。
  38. 砌:台阶。
  39. 甲辰:指清康熙三年(1664年)。
  40. 刘近鲁:《沅湘耆旧集》:“刘近鲁,字庶先,一字庶仙,衡阳人。仕履无考。”

作品赏析

这篇游记,从末尾所说:“予自甲辰始游,嗣后岁一登之不倦。”说明作者游小云山一年一次,乐此不倦。他喜爱小云山,主要不在其山景本身,而在于别处。从全篇游记来看,作者十分注重的是小云山地理位置和观赏范围,写作的角度颇为新颖。文章先写群山再引出小云山,然后,着力写小云山上的鸟瞰群山,从而说明小云山的奇特动人之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不可多得的观赏点,由小云山眺望,可以纵览湘西群山的总体特色,能够尽观南岳西峰的万千景象,看到它山之上看不到的湘西诸山的绮丽风光,这就是作者所以一年一游乐此不倦的原因所在。

全文从大处着笔,放眼湘西之山,从中点出大云山的地理位置和走向,然后指出小云山“方八十里,以至于蒸湘之交”巍峨曼衍的气象。而这一切,只有登上小云山,才能尽收眼底。如作者所写:“登小云,复者皆复,而曼衍尽见。”至此,游者为小云山的所处位置的特殊而为之叫绝。

作者在文中以浓墨重彩描写小云山脉向四方延伸的情景,以及登上小云山远跳所见到的无限风光:“天字澄清,平烟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目授朗于曼衍之中。”那简直是个辉煌壮丽的超然世界,字宙的澄澈博大,使人的心胸为之豁然开阔,平烟的笼罩原野、飞禽虹雨的运动变幻,构成了无比渊深雄浑的奇境,使人刹那间仿佛忘却了自我的存在,完全融合于美妙的大自然中。

以小云山为观赏点向北眺看南岳西峰春夏秋冬之景,写得更是绚丽多姿。或妩媚,或挺拔,或明丽,或清幽,或广袤,或深邃,变化多端,姿态万千。在作者的笔下,南岳西峰简直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实体,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呈现出不同的风姿。作者的笔触看似是在南岳西峰无限风光的描写上,但笔意却在小云山这一特殊视点的表现上。试想,若不登上小云山的峰顶,湘西群山重叠蜿蜒、连绵不绝的气势,南岳西峰变化万千的风韵又何以得见。小云山这一观赏点所以如此特殊,一方面是其峰顶很高,只有南岳最高峰祝融峰才可与之相比;另一方面,则是它“当湘西群山之东,得大云之委而临曼衍之首者也”“是故湘西之山观之尤者,逮乎小云而尽”。最后,作者以寥寥数笔勾勒了小云山山景,表明小云山自有其可观赏的景色,并且介绍友人于山下高阁藏书六千余卷,不仅突出了小云山的深幽典雅,而且说明它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总之,这篇游记的构思独特,十分注意小云山这一观赏点的经营,由此观照,其它山峰景色愈动人,这一观赏点的独特之处也就衬托得愈加鲜明。作者的笔势十分灵活,点示小云山的地理位置,不是采取静态定位的方法,而是随着大、小云山的走向,延伸情况,腾挪笔锋,由二山的交结处说明其处所在。这样,读者在把握小云山所处地带的同时,也就了解了湘西群山蔓衍的气象。在景物的描写上,笔锋不停转换,一会儿是群山绵延的静景,一会儿是南岳西峰四时变幻的动景,随着这些景象的呈现与变化,读者对小云山的绮丽风光了解得也就越多,也就越觉得入迷。

创作背景

明亡后,王夫之举兵抗清失败,为南明桂王行人,后随瞿式耜坚持抗清。瞿亡后,他决心隐遁,辗转于湘西及郴、永、涟、邵等地。自康熙三年(1664年)起,作者多次游小云山,此文即游后所记。

名家点评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蒋松源《历代小品山水》:这篇小品结构简洁,脉络清晰,章法转合自如。描绘山川形胜,刻划湘西风光,能以“身之所历,目之所见”而“参化工之妙”,使意与境妙合无垠,且暗藏心曲,耐人寻味。如此笔力胸襟,在清初文坛上殊不多见。

猜你喜欢

寄贺方回

宋代 • 黄庭坚

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

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放歌行

宋代 • 陈师道

其一

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

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著眼未分明。

其二

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

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

满江红·小住京华

近现代 •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唐代 • 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燕归梁·风莲

宋代 • 蒋捷

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慢腾腾,手双垂。

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

王夫之
简介描述: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遗民。“武夷先生”王朝聘之子。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诗人、词人,“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

王夫之四岁时入家塾,七岁时通读十三经,后又学五经经义和诗文,王夫之十四岁中秀才,后又学诗,并自创诗歌。崇祯十五年(1642年),赴武昌乡试,中举。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赶走李自成,攻占京城。王夫之听到惊天国变,写成《悲愤诗》,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挺身战斗。后奔波于湖北、湖南之间,企图调停何腾蛟与堵胤锡矛盾,无果,退回到故乡衡阳,与“匡社”管嗣裘等在衡阳举兵起义。永历元年(1647年),投桂王,抗清未果。返衡阳,隐姓埋名。清康熙三年(1664年),写成《永历实录》。康熙十四年(1675年),迁居石船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王夫之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葬于大乐山高节里。

王夫之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本体论。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皆由本体生化,由本体之生生而日新。王夫之哲学体现了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论三论观的统一,特别是以本体论为人生论的价值来源和终极根据,此学说对当下社会意识形态和人性的向善具有积极意义。其著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通》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