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之山,自耶姜并湘以东,其复数十,以北至于大云。大云之山遂东,其陵乘十数,因而曼衍,以至于蒸湘之交。大云之北麓有溪焉,并山而东,以汇于蒸。未为溪之麓,支之稚者,北又东,其复十数,皆渐伏而为曼衍。登小云,复者皆复,而曼衍尽见,为方八十里,以至于蒸湘之交,遂逾乎湘。南尽晋宁之洋山,西南尽祁之岳侯题名,东尽耒之武侯之祠,东北尽炎帝之陵,陵酃也,北迤东尽攸之燕子巢。
天宇澄清,平烟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目授朗于曼衍之中。其北则南岳之西峰,其簇如群萼初舒,寒则苍,春则碧,以周乎曼衍而左函之,小云之观止矣。春之云,有半起而为轮囷,有丛岫如雪而献其孤黛;夏之雨,有亘白,有漩澓,有孤袅,有隙日旁射,耀其晶莹;秋之月,有澄淡而不知微远之所终;冬之雪,有上如暝,下如月万顷,有夕灯烁素悬于泱莽。山之观奚止也。
小云之高,视大云不十之一也。大云之高,视岳不三十之一也。岂啻大云、岳之视,所能度越此者,唯祝融焉,他则无小云若。盖小云者,当湘西群山之东,得大云之委而临曼衍之首者也,故若此。是故湘西之山,观之尤者,逮乎小云而尽。
系乎大云而小者,大云庞然大也。或曰:“道士申泰芝者,修其养生之术于大云 ,而以小云为别馆,故小之。”虽然,尽湘以西,终无及之者。自麓至山之脰,皆高柯丛樾,阴森葱蒨。陟山之巅,则古木百尺者,皆俯以供观者之极目。养生者去,僧或庐之。庐下莳杂花,四时萦砌。右有池,不雨不竭。
予自甲辰始游,嗣后岁一登之,不倦。友人刘近鲁居其下,有高阁藏书六千余卷,导予游者。
湘江西岸的山,从耶姜山平列在湘江东岸向前延伸,连绵不断的高山有几十座。耶姜山向北延伸到大云山。大云山便又向东延伸,有上升隆起的山峰十多座,于是蜿蜒曲折地向前,一直到达蒸水、湘水交汇的地方。大云山的北面山脚下,有一条小溪流,与山并列向东而去,与蒸水相汇合,并不是山脚下的、蒸水支流中的小溪流。大云山向北偏东的一支,重重叠叠的山峰有十来座,看来逐渐低下去连续不断。登上小云山,可以看清重叠山峰的重叠层次,也能看清连绵不断的互相连接的群山,方圆有八十里,一直到达蒸水、湘水的交汇处,便越过湘水。向南延伸的尽头在晋宁的洋山,向西南延伸的尽头在祁阳纪念岳侯的地方,向东延伸的尽头在耒阳的武侯祠,向东北延伸的尽头在炎帝的陵墓,陵墓在酃县,向北偏东曲折延伸的尽头在攸县的燕子巢。
天空明洁高朗,一望无际的平野升起了暮烟,天上的飞鸟与地上的鸟影相互映衬,雨后彩虹时隐时现,连绵不断的群山将大自然中的美景送进人们的眼睛,将欣赏美景的欢快注入人们心中了。小云山的北面便是南岳的西峰,丛聚的山峰像一束花蕾刚刚开放,寒冬山色苍翠,春来满眼碧绿,连绵的群山在四周环绕,只是左边封闭,小云山的景观只是这些了。春天的云,有的刚兴起一半便像巨大的车轮、圆仓;有的像丛聚的山峰,通体雪白却特别显示一痕青黑色的黛眉。夏天的雨,有的像迎风飘扬、连续不断的白色丝线,有的回旋往复,有的轻盈摇曳,有的在云层缝隙中,透过的日光从旁照射下,使漫天的雨滴都闪耀着如同珍珠宝玉一样的光亮。秋天的月色,有时特别清澈、素淡,眼前清白,寂静的天地显得更加辽阔、宽广,用尽目力,一点也见不到尽头。冬天的雪景,有时向上看天空如像夜晚一片漆黑,向下看却像有明朗的月光普照万顷大地;有时又像在夜间发出强烈白光的明灯,悬挂在昏暗不明的高空。小云山的景观,又哪只有这些啊!
小云山的高度,与大云山相比较不到十分之一。大云山的高度,与南岳相比较不到三十分之一。又何只大云山呢,登上南岳远望,看得最远能够超过小云山的,只有祝融峰了,在其他所有的山峰上都没有在小云山上看得那样远。大概小云山的位置,正当湘江西岸群山的东边,是大云山的支脉,也是蜿蜒东来群山的头,所以在小云山顶便看得特别远。因此,在湘江西岸的群山中,登临游览的最佳选择,便只有小云山了。
与大云山相联系并且称为“小”的原因,是由于大云山是一座特别庞大的大山。有人说:“有一位名叫申泰芝的道士,在大云山学习、研讨保健长生的方法,将小云山作为他的别墅,所以用‘小’来称呼。”虽说有这种说法,在湘江西岸广大地区,总的说来,还没有哪座山能够赶得上小云山的。从山脚下到山的颈项部位,都是高树浓荫,林木茂密,青翠茂盛。登上小云山顶,满山的百尺古树都像低着头任凭游览者的尽情欣赏。养生的人走了,僧人在这里修建了居室。僧居下面种植了各色花卉,四季围绕台阶盛开。右边有水池,天旱池水不干涸。
我从甲辰年开始游览小云山,以后一年登山一次,从不倦怠。友人刘近鲁住在山下,建有高楼收藏图书六千多卷,是我游历小云山的导游。
这篇游记,从末尾所说:“予自甲辰始游,嗣后岁一登之不倦。”说明作者游小云山一年一次,乐此不倦。他喜爱小云山,主要不在其山景本身,而在于别处。从全篇游记来看,作者十分注重的是小云山地理位置和观赏范围,写作的角度颇为新颖。文章先写群山再引出小云山,然后,着力写小云山上的鸟瞰群山,从而说明小云山的奇特动人之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不可多得的观赏点,由小云山眺望,可以纵览湘西群山的总体特色,能够尽观南岳西峰的万千景象,看到它山之上看不到的湘西诸山的绮丽风光,这就是作者所以一年一游乐此不倦的原因所在。
全文从大处着笔,放眼湘西之山,从中点出大云山的地理位置和走向,然后指出小云山“方八十里,以至于蒸湘之交”巍峨曼衍的气象。而这一切,只有登上小云山,才能尽收眼底。如作者所写:“登小云,复者皆复,而曼衍尽见。”至此,游者为小云山的所处位置的特殊而为之叫绝。
作者在文中以浓墨重彩描写小云山脉向四方延伸的情景,以及登上小云山远跳所见到的无限风光:“天字澄清,平烟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目授朗于曼衍之中。”那简直是个辉煌壮丽的超然世界,字宙的澄澈博大,使人的心胸为之豁然开阔,平烟的笼罩原野、飞禽虹雨的运动变幻,构成了无比渊深雄浑的奇境,使人刹那间仿佛忘却了自我的存在,完全融合于美妙的大自然中。
以小云山为观赏点向北眺看南岳西峰春夏秋冬之景,写得更是绚丽多姿。或妩媚,或挺拔,或明丽,或清幽,或广袤,或深邃,变化多端,姿态万千。在作者的笔下,南岳西峰简直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实体,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呈现出不同的风姿。作者的笔触看似是在南岳西峰无限风光的描写上,但笔意却在小云山这一特殊视点的表现上。试想,若不登上小云山的峰顶,湘西群山重叠蜿蜒、连绵不绝的气势,南岳西峰变化万千的风韵又何以得见。小云山这一观赏点所以如此特殊,一方面是其峰顶很高,只有南岳最高峰祝融峰才可与之相比;另一方面,则是它“当湘西群山之东,得大云之委而临曼衍之首者也”“是故湘西之山观之尤者,逮乎小云而尽”。最后,作者以寥寥数笔勾勒了小云山山景,表明小云山自有其可观赏的景色,并且介绍友人于山下高阁藏书六千余卷,不仅突出了小云山的深幽典雅,而且说明它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总之,这篇游记的构思独特,十分注意小云山这一观赏点的经营,由此观照,其它山峰景色愈动人,这一观赏点的独特之处也就衬托得愈加鲜明。作者的笔势十分灵活,点示小云山的地理位置,不是采取静态定位的方法,而是随着大、小云山的走向,延伸情况,腾挪笔锋,由二山的交结处说明其处所在。这样,读者在把握小云山所处地带的同时,也就了解了湘西群山蔓衍的气象。在景物的描写上,笔锋不停转换,一会儿是群山绵延的静景,一会儿是南岳西峰四时变幻的动景,随着这些景象的呈现与变化,读者对小云山的绮丽风光了解得也就越多,也就越觉得入迷。
明亡后,王夫之举兵抗清失败,为南明桂王行人,后随瞿式耜坚持抗清。瞿亡后,他决心隐遁,辗转于湘西及郴、永、涟、邵等地。自康熙三年(1664年)起,作者多次游小云山,此文即游后所记。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梦里回时仔细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月到西南更断肠。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