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校书七兄

唐代李冶

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白话译文

我在家乡乌程闲来无事,白白度过时光一年有余。

不知道校书郎七兄你啊,寂寞的境况究竟又何如?

悠悠江水送你泛舟远行,点点寒星伴你夜里行车。

当你像鲍照经行大雷岸,不要忘记也寄妹几行书。

词句注释

  1. 校书:即校书郎,官名,掌管整理图书工作的。七兄:名不详,当时任校书郎。
  2. 乌程县:在今浙江湖州吴兴南。作者家乡。
  3. 磋(cuō)跎(tuó):虚度光阴,无所事事。岁月余:岁晚、年终。
  4. 芸阁吏:即校书郎,此处代指七兄。芸阁,即秘书省,系朝廷藏书馆。古人藏书之处,多种芸草,书页中也往往夹着晒干的芸草,因为芸草能辟蠹鱼。校书郎是在宫中藏书处工作的,故称。
  5. 何如:是“如何”的倒置。
  6. “远水”句:暗用汉代博望侯张骞奉使乘槎探索河源的故事。仙棹(zhào),仙人所乘之船。这里指七兄所乘之船。棹,本摇船工具,船桨。常用来代指船。
  7. 寒星伴使车:过去传说天上有使星,伴着地上的使者。《后汉书·李郃传》曾记载。和帝派遣了一些使者,穿着便服到各州县去。李郃根据天上有两颗使星到了益州分野而预知将有二个使者到益州。因为七兄出使是在年终,所以称天上的使星为寒星。
  8. 大雷岸:即《水经》中所说的大雷口,也叫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南朝宋诗人鲍照受临川王征召,由建业赴江州途经此地。写下了著名的《登大雷岸与妹书》。

作品赏析

此诗在五言律体中,算是写得很别致的。律诗起句尤难,“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杨载《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但作者却只从眼前心境说起,淡到几乎漫不经意:“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既非兴比,又非引事,甚至未点题,更谈不上“突兀高远”,发唱惊挺了。但“无事”加之“蹉跎”,自能写出百无聊赖的心境,“岁月余”三字除写时令(岁晚),还兼带些迟暮之感。两句直逼出“寂寞”二字,对开启后文相思之意,也算得是很好的导入。

颔联点出“寂寞”,却又不是在说自家了。“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不道自家寂寞清苦,反从七兄方面作想,为他的寂寞而耽忧,是何等体贴,何等多情呢。其实,自己的寂寞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里写法又是推己及人,情味隽永。对于前一联,承接自然,同时仍是漫不经意,连对仗都不讲求,可谓不事雕琢,“不求深远”。诗写至此,很象一篇五古的开头,其徐缓的节奏,固然有助于渲染寂寞无聊的气氛,以传相思深情。但对律诗来说,毕竟篇幅及半,进一步发展诗情的余地不多。

颈联一出,上述担心似乎是完全不必要的。高仲武赞云:“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这两句想象七兄行程,上句写水程,水“远”舟“浮”,亦即“孤帆远影碧空尽”也,当是作者回忆或想象中目送七兄征帆的情景。汉代曾以“蓬莱”(神山,传说仙府秘籍多藏于此)譬“芸阁”,故此称七兄所乘舟为“仙棹”,这样写来,景中又含一层向往之情。下句写陆程,写“星”曰“寒”,则兼有披星戴月、旅途苦辛等意;“使车”惟“寒星”相伴,更形其寂寞,惹人思念。以“寒星”“远水”来概述旅途风光,写景简淡而意象高远。由于前四句全是情语,难免会有空疏之感,此联则入景,恰好补救。其对仗天然工致,既能与前文协调,又能以格律相约制,使全篇给人散而不散的感觉。所以二句之妙,又不止境佳而已。

从乌程出发,沿江溯行,须经过雷池(一称大雷,在今安徽望江)。刘宋文帝元嘉十六年秋,诗人鲍照受临川王征召,由建业赴江州途经此地,写下了著名的《登大雷岸与妹书》。照妹鲍令晖是女诗人,兄妹有共同的文学爱好,所以他特将旅途所经所见山川风物精心描绘给她,兼有告慰远思之意。此诗结尾几乎是信手拈来这个典故,而使诗意大大丰富。“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由于这样的“提示”,便使读者从蹉跎岁余、远水仙棹、寒星使车的吟咏联想到那名篇中关于岁暮旅途的描写:“渡泝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登大雷岸与妹书》)从而,更能具体深切地体会到“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的淡语中,原来包含深厚的骨肉关切之情。女诗人以令晖自况,借大雷岸作书事,寄兄妹相思之情,用典既精切又自然。“莫忘寄书”的告语,形出己之不能忘情;盼寄书言“几行”,意重而言轻。凡此种种,都使这个结尾既富于含蕴,又保持开篇就有的不刻意求深、“于有意无意得之”的风韵。

这首诗作法不同于五律通常之例。它自不经意写来,初似散缓,中幅以后,忽入佳境,有愁思之意,而无危苦之词;至曲终奏雅,韵味无穷,堪称律诗中别具风格的妙品。

创作背景

此诗是写寄给诗人排行第七的、官职为校书郎的兄长。“校书七兄”其时当在自乌程赴任所、沿江而上的途中,诗人作此诗表达怀念之情。

名家点评

  • 明·高棅《唐诗品汇》:高仲武云:五言之佳境也(“远水”二句下)。
  • 明·高棅《唐诗正声》:吴逸一评:口吻神韵,文房诸君如何对付?
  •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唐云:三四不必对偶,神韵自逸。
  • 明·钟惺《名媛诗归》:声律高亮,即用虚字,亦自得力,此全在有厚气耳。用事不肤不浅,自然情致,只“远水”“寒星”略涉意,便妙。
  • 明·胡应麟《诗薮》:薛奇童“禁苑春风起”,全篇典丽精工,王摩诘无以加。李季兰“远水浮仙棹”二语幽闲和适,孟浩然莫能过。宁可以妇人、童子忽之?
  • 明末清初·胡震亨《唐音癸签》:李“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及《听琴》一歌,并大历正音。
  •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吴山民曰:何物女子,有此词意两至语!周敬曰:五六用事入化。前四句,叙阔别之情,因其淹留,想及寂寥也;后四句,致怀念之殷,冀其使便,无忘裁答。按:季兰与刘文房辈联社乌程,故有此寄。末盖以明远之妹自居也。
  •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工炼造极,绝无追琢之迹。
  •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托意远,神情密,平缓而有沉酣之趣。班、蔡以后,唯此为足当诗,鲍令晖、沈满愿犹妆阁物耳。
  • 清·黄周星《唐诗快》:竟是词坛老手。
  •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吴昌祺曰:诗极清雅。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不求深邃,自足雅音。

猜你喜欢

五粒小松歌

唐代 • 李贺

前谢秀才、杜云卿,命予作《五粒小松歌》,予以选书多事,不治曲辞,经十日,聊道八句,以当命意。

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

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

公无渡河

唐代 •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堙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扁鹊见蔡桓公

先秦 •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浪淘沙·赋虞美人草

宋代 • 辛弃疾

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赠郑谠处士

唐代 • 李商隐

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

寒归山观随棋局,暖入汀洲逐钓轮。

越桂留烹张翰鲙,蜀姜供煮陆机莼。

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

李冶
简介描述:

李冶(约730年~784年),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唐朝诗坛上享有盛名的女诗人。童年即显诗才,后为女道士。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

李冶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唐诗纪事》卷七八有云:“刘长卿谓季兰为女中诗豪。”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八首。

李冶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