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庭菊飘黄玉露浓

五代顾敻

庭菊飘黄玉露浓,冷莎偎砌隐鸣蛩,何期良夜得相逢?

背帐凤摇红蜡滴,惹香暖梦绣衾重,觉来枕上怯晨钟。

白话译文

庭中的菊花舞弄着它的金黄,滴滴露水如玉珠在花瓣上滚动,清凉的莎草偎依着清凉的石阶,隐住了蟋蟀高歌求欢的身影。不知今夜是什么吉祥的时辰?想不到在这美景中与你相逢!

帐后的红烛滴下鲜红的蜡泪,闪烁的光焰摇动着夜的清风,暖暖的熏香暖暖的绣被,温暖着甜蜜的合欢之梦。醒来在枕上回味梦里的欢愉,怕听那一声又一声的晨钟。

词语注释

  1.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2. 菊飘黄:指菊花开放。
  3. 冷莎(suō)偎砌:指莎草沿着庭前台阶生长。蛩(qióng):蟋蟀。
  4. 期:料想。良夜相逢:指梦中相见。
  5. 觉来枕上怯晨钟:晨钟催晓,好梦难长,故而言怯。

作品赏析

此词上片写主人公与丈夫相逢在梦中,开头两句交代深秋午夜清冷衰残之景,勾勒清凉秋夜,菊花开、露水浓、莎草萎(因其萎,才觉“偎砌”)、蛩鸣叫等秋天的物候特征,渲染出寂静的环境氛围,以环境幽寂清冷烘托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心情。首句用一“浓”字,可见玉露之多。接着称生长潮湿土地上的莎草为“冷莎”,说它偎倚阶下,以隐住“蛩鸣”。这里用一“隐”字,似有鸣蛩求侣意。正是这一片凄冷的秋夜景物,引领她进入梦境。“何期良夜得相逢”流露出梦遇情郎的幸运之感,朝思暮想的心愿终于在梦境中得遂,把相思之深与相见之难融在一起,而惊醒之情则由“何期”二字隐隐透出。

下片则转而描写闺房之内温馨静谧的景物,过片换头二句,前句写景,帐后红烛彻夜未息,临风摇曳;后句含情,正是温庭筠“暖香惹梦鸳鸯锦”意。梦中情事虽只这两句十四个字,但由于色彩、气息、氛围、韵味融溶和谐,显示她完全沉浸在欢愉温馨中。结句“觉来枕上怯晨钟”写梦中醒来依恋的心态,尤力重千钧,美梦醒来,更觉惆怅,更见思妇的愁情伤怀。一个“怯”字,生动地表现出她对梦的依恋、闻而惊、惊而“怯”和“觉来”的无可奈何的心态。这个“怯”字,与宋之问“近乡情更怯”的“怯”同妙。

全词围绕着梦境描写,赋咏闺中女子离别相思之苦,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在真幻世界间徘徊,描写梦境极其婉转,由现实环境的静谧,让读者可以感受到梦境的温柔和甜美;梦境消失之后,她又“怯”晨钟,点出了女子此种梦多而又怕梦的复杂心绪,由梦境之和美更觉现实之孤单,将思妇的愁怀表现得含蓄蕴藉,余味深长。

创作背景

此词或是作者为抒相思之切与相忆之苦而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名家点评

  • 近代李冰若《栩庄漫记》:写梦境极婉转。

猜你喜欢

戏呈孔毅父

宋代 • 黄庭坚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绿罗裙·东风柳陌长

宋代 • 贺铸

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

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明月夜留别

唐代 •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水调歌头·醉吟

宋代 • 辛弃疾

四座且勿语,听我醉中吟。池塘春草未歇,高树变鸣禽。鸿雁初飞江上,蟋蟀还来床下,时序百年心。谁要卿料理,山水有清音。

欢多少,歌长短,酒浅深。而今已不如昔,后定不如今。闲处直须行乐,良夜更教秉烛,高会惜分阴。白发短如许,黄菊倩谁簪。

顾敻
简介描述:

顾敻(xiong),五代词人。生卒年、籍贯及字号均不详。前蜀王建通正(916年)时,以小臣给事内廷,见秃鹫翔摩诃池上,作诗刺之,几遭不测之祸。后擢茂州刺史。入后蜀,累官至太尉。顾夐能诗善词。 《花间集》收其词55首,全部写男女艳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