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

清代李渔

江风五月尚飕飕,疑是生寒应麦秋。

暑雨不多难望岁,密云虽布转增忧。

四方丰歉觇三楚,两载饥寒遍九州。

民命久悬仓廪绝,问天何事苦为仇?

白话译文

已是五月,江上吹的风还是冷飕飕的,天气变冷,或许是应了“麦秋”这一说法。

暑天下雨不多难以有丰收的希望,但天上密云满布又反而增加忧虑(因为阴雨不利于麦收)。

整个国家的年成是丰是歉,主要看三楚地区的收成如何,两年来饥寒已遍布全国。

老百姓的命运泉倒悬着一样危险,仓库里已经没有粮食储备。请问老天爷,为什么要如此苦心与百姓为仇。

词句注释

  1. 楚:春一秋战国时楚国地区。忧岁:担忧收成不好。
  2. 飕飕(sōu sōu):寒冷之意。
  3. 麦秋:麦收的时候。
  4. 望岁:希望好收成。
  5. 四方:全国各地。丰,丰收。歉,歉收。觇(chān):观测,窥视。这里是看、取决于的意思。三楚:古时称现在的荆州一带为南楚,吴国一带为东楚,徐州(彭城)一带为西楚。
  6. 九州:指全国。
  7. 悬:倒悬,危险。仓廪:贮藏谷物的仓库。绝:断绝。

作品赏析

首联“江风五月尚飕飕,疑是生寒应麦秋。”按理诗人家乡金华府兰溪县已进入梅雨期,是收麦插秧的大忙季节。诗人说,兰江、衢江的风送来阵阵寒意,好像真到了麦子成熟期。《礼记·月令》:“孟夏麦秋至。”意为初夏麦子丰收季节到来。可是此年气候反常,因久旱不雨,麦子到了五月籽粒仍干瘪元实。令人忧愁。颔联“暑雨不多难望岁,密云虽布转增忧”。难望岁,即很难指望有收成了。农夫心急如焚,望眼欲穿,好容易盼到天空布上乌云,但又并不下雨。一次又一次失望,使其忧心忡忡。此联工整,写农夫心境如在眼前。颈联“四方丰歉觇三楚,两载饥寒遍九州”。宕开一笔,生发开去,放眼四海,境界为之开阔,思想转向深沉。南自江陵,东至江、浙,西达彭城的三楚地区连年灾荒,现在又遭大旱,对全国经济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众所周之,今江、汉、两淮、钱塘、泗水、沂水流域乃全国重要粮产区,“民以食为天”,举国都注视这片地区的农业丰歉。两年的失收,使全国发生饥荒,饿殍遍野,哀鸿满地。诗人面对此景。痛苦极了,显示出关心民瘼的责任感与高尚情操。尾联“民命久悬仓廪绝,问天何事苦为仇?”诗人目击心伤,悲愤地问天,人民生命像被倒挂着一样危急,粮食仓库断绝了来源,你为何要这般过不去,苦苦地作对,其实,诗人是借骂天而骂人,因为荀子《天论》有明训:“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诗人向自明末至清初的一个个治政不明的统治者发出责问,显示出战斗性。

“笠翁之曲,工部之诗,俱得力于兵火丧乱,可见文人遭遇,无境不可,不必定为太史公以名山大川为有益之地也。”(莫愁钓客、睡乡祭酒为李渔传奇《巧团圆》所写批语)李渔的诗词亦不例外,其沉郁悲抑之调,确类杜甫,其语言通俗明快,又似香山,皆取得相当成就。此诗独具风采,笔触之酣畅泼辣有不减元明人处,直摅胸怀,自然流畅,不假前人斧斤,故而开了“性灵”派之先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康熙初年(1644年—1775年)。当时李渔漫游湖南等地,时值盛夏而天气寒冷,久旱不雨,因而为楚地人民担忧年成,写下了这首关心民瘼的七言律待。

名家点评

  • 浙江大学教授朱则杰《清诗知识》:“这首诗对自然灾害和民生疾苦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同情,语言朴素无华,感情深厚真挚,的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猜你喜欢

虞美人·宝檀金缕鸳鸯枕

五代 • 毛文锡

宝檀金缕鸳鸯枕,绶带盘宫锦。夕阳低映小窗明,南园绿树语莺莺,梦难成。

玉炉香暖频添炷,满地飘轻絮。珠帘不卷度沉烟,庭前闲立画秋千,艳阳天。

戏马台

宋代 • 吕定

据鞍指挥八千兵,昔日中原几战争。

追鹿已无秦社稷,逝骓方叹楚歌声。

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台空草自生。

回首云山青矗矗,黄流依旧绕彭城。

七律·忆重庆谈判

近现代 • 毛泽东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天马歌

唐代 • 李白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

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

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

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

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

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天马奔,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

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

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

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

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我与先生,夙期已久,人间无此。不学杨郎,南山种豆,十一征微利。云霄直上,诸公衮衮,乃作道边苦李。五千言、老来受用,肯教造物儿戏?

东冈记得,同来胥宇,岁月几何难计。柳老悲桓,松高对阮,未办为邻地。长干白下,青楼朱阁,往往梦中槐蚁。却不如、洼尊放满,老夫未醉。

李渔
简介描述:

李渔(1611年—1680年),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金华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如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

李渔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明崇祯十年(1637年),考入金华府庠,为府学生。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杭州。后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筑“芥子园”别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归杭州,在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病逝。

李渔曾设家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成为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一生著述五百多万字。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另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笠翁一家言》等作品。此外,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传》等。

李渔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