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唐代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白话译文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词句注释

  1. 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吟:一种诗体的名称。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
  2. 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这里是诗人的自喻。
  3. 缠绵:情意深厚。
  4. 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襦(rú):丝质短衣、短袄。
  5. 高楼连苑起:耸立的高楼连接着园林。苑,古代养禽兽的园林,多为帝王及贵族游猎之处。起,矗立着。
  6. 良人:旧时女人对丈夫的称呼。执戟:指守卫宫殿的门户。戟,一种古代的兵器。明光:本汉代宫殿名,这里指皇帝的宫殿。
  7. 用心:动机目的。如日月:光明磊落的意思。
  8. 事:服事、侍奉。拟:打算。
  9. 何不:一作“恨不”。

作品赏析

此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言情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首二句意谓此君非守礼法之士,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接下去诗句一转,说“妾”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所谓“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它富有民歌风味,诗中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此诗词浅意深,言在意外,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全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委婉曲折而动人。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

创作背景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因此不为所动。此诗便是张籍为拒绝李师道的收买而创作的。

名家点评

  • 宋·洪迈《容斋五笔》:张籍在他镇幕府,郓帅李师古又以书币辟之,籍却而不纳,而作《节妇吟》一章寄之……。陈无己为颍州教授,东坡领郡,而陈赋《薄命妾》篇,言为曾南丰作,其首章云:“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起舞为上寿,相送南阳阡。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妍。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全用籍意。
  • 明·高棅《唐诗品汇》:刘云:好自好,但亦不宜“系”。
  •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张籍怯于乐府;如《节妇吟》等篇,真擅场之作。
  •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前四句似乐府,结句情深,却非盛唐口吻。
  •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节义肝肠,以情款语出之。妙!妙!
  •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系珠于襦,心许之矣,以良人贵显而不可皆是以却之。然还珠之际,涕泣流连,悔恨无及,彼妇之节不几岌岌乎?夫女以珠诱而动心,士以币征而折节,司业之识浅矣哉!
  •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平衷婉辞,既坚己操,复不激人之怒,即云长事刘,有死不变,犹志在报效曹公之意。
  • 明末清初·贺贻孙《诗筏》:此诗情词婉恋,可泣可歌。然既垂泪以还珠矣,而又恨不相逄于未嫁之时,柔情相牵,展转不绝,节妇之节危矣哉!文昌此诗,从《陌上桑》来,“恨不相逢未嫁时”,即《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意。“自有”二语甚斩绝,非既有夫而又恨不嫁此夫也。“良人执戟明光里”,既《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意。然《陌上桑》妙在既拒使君之后,忽插此段,一连十六句,絮絮聒聒,不过盛夸夫婿以深绝使君,非既有“良人执戟明光里”,而又感他人“用心如日月”也。忠臣节妇,铁石心肠,用许多折转不得,吾恐诗与题不称也。或曰文昌在他镇幕府,郓帅李师古又以重币辟之,不敢峻拒,故作此诗以谢。然文昌之婉恋,良有以也。
  •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双珠系而复还,不难于系,而难于还。系者知己之感,还者从一之义也。此诗为文昌却聘之作,乃假托节妇言之。徙令千载之下,增才人无限悲感。
  •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张籍《节妇吟》,亦浅亦隽。
  •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张籍辞李师道辟命诗,若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二语,即径直无情。朱子讥之,是讲道理,非说诗也。
  • 明末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此诗一句一转,语巽而峻,深得《行露》“白茅”之意。刘须溪曰;“好自好,但亦不宜‘系’。”余谓此说不惟苛细,兼亦不谙事宜。此乃寄东平李同空作也。籍己在他镇幕府,郓帅又以书币聘之,故寄此诗。通体俱是比体,系以明国士之感,辞以表从一之志,两无所负。
  •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陌上桑》妙在直,此诗妙在婉,文昌真乐府老手。
  •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此篇五七言后,以两句结,却有余韵,妙在言外。
  •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婉而直,得风人与托之旨。

猜你喜欢

南歌子·香墨弯弯画

宋代 • 秦观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唐代 •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淮阳感怀

隋代 • 李密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五代 • 冯延巳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答客难

两汉 • 东方朔

客难东方朔曰:“张仪壹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麋,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大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张籍
简介描述:

张籍(约772年—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人,元和诗坛代表诗人,中唐时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乐府诗方面取得了成就,与王建并称为张王乐府。因张籍曾任官水部员外郎,所以人称“张水部”。

贞元十五年(799年)张籍经韩愈推荐,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长庆元年(821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大和二年(828年),迁国子司业。相传张籍因迷恋杜甫诗歌,便将他的诗写下来烧掉,做成蜜羹每天吃,张籍好友知道后连称张籍是痴人一个。

张藉的诗变革了诗坛旧习,他继承了杜甫之简丽诗风而成一家。给唐朝中期的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为中唐文学的复兴和唐代文学的第二次辉煌奠定了基础。他的代表作有《江南曲》《江村行》《湘江曲》《泗水行》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