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螃蟹呈浙西从事

唐代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白话译文

还没有游历沧海就知道蟹的名声,它的肉上长着骨头,长相奇特无比。

不要说它没有心肠,它哪里怕什么雷电,大海龙王那里也是横行无忌。

词句注释

  1. 浙西从事:未详何人。从事:古代官名。汉代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
  2. 沧海:指大海。
  3. 骨:螃蟹身上坚硬的外壳是一种特殊的骨头,叫外骨骼。
  4. 莫道:休说,不要说。
  5. 海龙王:传说海中的龙神。横行:横着行走。喻肆行无忌。

作品赏析

螃蟹,一般被视为横行无忌、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皮日休在这首诗中所吟咏的螃蟹可以有不同的诠释。有人认为此诗赋以螃蟹不畏强暴的叛逆性格。按照这种说法,在这首诗中,诗人热情地赞扬了螃蟹的铮铮之骨、无畏之心和不惧强权、敢于“犯上”的壮举,寄托了他对无私无畏、敢于“横行”、冲撞人间“龙庭”的反抗精神的热烈赞美和大声呼唤。尤其是三四两句,说螃蟹不仅不怕天帝雷电,而且更不怕海龙王的强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螃蟹不畏强暴的叛逆性格的颂扬之情。但也有人认为此诗对螃蟹形象的刻画,是塑造了一个横行无忌、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入木三分地讽刺了社会上一些横行霸道之人。所谓诗无达诂,两种理解都不无道理。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技巧上很有值得称道之处。首先,是多侧面的形象描写。首句“未游沧海早知名”,是通过诗人久闻螃蟹大名,从远处来极写蟹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一个“早”字,既显示了螃蟹所负盛名时间之久,又表现了诗人对螃蟹品格爱慕之日深。次句“有骨还从肉上生”,重在描写螃蟹的外形。“有骨”,有甲壳,是螃蟹与无骨软体动物的重要区别,也是它赖以生存的手段。“有骨”二字暗寓了诗人对螃蟹身有傲骨的赞美之情。三、四两句“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是从心灵世界的角度为螃蟹敷彩。传说天帝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海龙王是水族的主宰,雷电是天帝怒气的产物。螃蟹不仅不怕天帝雷电,而且更不惧龙王的强权,即使在龙王的龙庭中,它也敢于“横行”。正是由于这多方面的镂刻,从而使螃蟹不畏强权的叛逆性格具有了立体感。

其次,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横生的形象中,也是此诗的显著艺术特色。封建秩序不容许叛逆思想的公开表达,诗歌的艺术规律也要求作者的思想倾向要尽力融入艺术形象中,这些都是诗人以“横行”之蟹的形象寄寓反抗意识的原因。诗中,诗人颂扬螃蟹的叛逆性格,并未流于直露,而是从“名”“骨”“心”“横行”等侧面逐层对蟹的形象赋之于人的品格、加以刻画、让读者从蟹那具有立体感的形象中自行品味蕴含其中的主旨思想。

此诗语言形象、幽默、传神,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态写得活灵活现,全诗不著一个“蟹”字,对蟹的写照可谓极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者本人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做过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据题意,此诗是呈给浙西从事的,浙西从事不详何人,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也难以考证。

名家点评

  •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诗人不仅细察物理,对所咏的动物的特征把握得很好;而且深于兴寄,巧妙地运用双关手法加以发挥,歌颂了卑贱者最可贵的一种性格,即反抗性。
  • 当代文化专栏作家辛悬(傅踢踢)《当诗人咏蟹时他们谈论些什么》:皮日休知名的《咏蟹》,调动的是另一重笔法,写“莫道无肠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潇洒固然潇洒,毕竟未触及本真。

猜你喜欢

临江仙·风水洞作

宋代 • 苏轼

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还凭流水送人归。层巅余落日,草露已沾衣。

张谷田舍

唐代 • 储光羲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樱桃花

唐代 • 元稹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

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将发石头上烽火楼

南北朝 • 谢朓

徘徊恋京邑,踯躅躧曾阿。

陵高墀阙近,眺迥风云多。

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

归飞无羽翼,其如别离何。

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

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

皮日休
简介描述:

皮日休(约838—约883年),字袭美,一字逸少,曾居襄阳鹿门山、号鹿门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晚唐诗人、文学家。咸通八年(867年)进士及第,历任苏州从事、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黄巢称帝后,任翰林学士。中和三年(883年),黄巢败亡后,皮日休下落不明。

皮日休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他的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同情民间疾苦之作,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著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