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很久以前我就怀有登高望远的凌云壮志,今天终于重新登上了井冈山。千里迢迢来寻访当年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昔日的面貌已经换成了新的容颜。到处耳闻黄莺呀呀歌唱,眼见紫燕翩翩起舞,还有那潺潺流淌的溪水,蜿蜒的盘山公路绕山环岭高入云端。越过了最险要的黄洋界,其他险要的地方就不必再看了。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风雷滚滚激荡,革命的红旗高高举起,奋力挥舞,到处飞扬。这正是人间革命斗争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景象。从当年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到今天已经38年过去了,这仿佛是一弹指一挥手的瞬间。无产阶级革命者有上九重天摘取明月的凌云壮志,有下五大洋活捉大鳖、打倒国内外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在谈笑间把敌人消灭,高奏凯歌,胜利归来。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这就如同登山,只要努力攀登,就一定能够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首词属记游之作,描绘了毛泽东重游革命故地井冈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上阕纪行,叙事写景,描写井冈山气象一新、生机盎然的壮美风貌,抒发故地重游的感慨。该词上阕中的“凌云志”是一语双关,既是毛泽东很久以来就渴望登高峻的井冈山,同时又在表明自己年纪虽老,仍怀有宏伟的革命理想。回到阔别多年的革命根据地,“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一个“寻”字体现出毛泽东内心深切的怀旧情感,令毛泽东无限欣慰的是,眼前的井冈山和昔日的井冈山根据地相比,简直是新旧两重天,映入毛泽东眼帘的新井冈山是群莺鸣唱,新燕飞舞,流水潺潺,交通方便。它将大自然的清闲曼妙与人工建设的卓越成就都融为一体,纳入到井冈山的新景观之中,给人一派春光明媚、生机盎然、安乐祥和的景象。其中1960年冬修建的从江西宁冈砻市至井冈山茨坪的盘山公路,将昔日羊肠小道盘旋,建设成今日盘山公路高入云端。令人顿想革命建设征途的远大前景和高山仰止之情。尾句“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语意双关,言近旨远。1928年秋,中国工农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守军,凭借黄洋界天险,英勇抗敌,终将来犯之敌击退,这就是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词中所描述的“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不须看”三字,看似轻巧,实则力比千钧,它体现出内心的豪壮,不仅蔑视黄洋界的自然险阻,而且包含着把人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予以藐视。
下阕述情言志,抒发革命领袖勇攀高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远大而壮烈的情怀,表达自己内心正在酝酿着的气势磅礴的政治抱负和雄心壮志。“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是对自己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来如火如茶的革命斗争历程的回顾。这三句表明,毛泽东站在井冈山故地上,面对神州大地,思绪如潮:打从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起步,经过“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广昌路上“风展红旗过大关”;龙岗之战“不周山下红旗乱”;直到“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革命红旗从东打到西,从南打到北,又从北打到南,直打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一唱雄鸡天下白”,打出了一个“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38年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也不过像一挥手之间便很快过去了。而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但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该词看出,毛泽东对过去不做过多的流连,而是积极地着眼于现在,放眼于未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三句词表明毛泽东壮志凌云的政治抱负和绝不惧怕任何艰难险阻的坚定决心及胜利信心。“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以富有哲理的格言作结,号召全国人民树立壮志,勇攀高峰,努力战胜目前的阻力和困难。
1927年10月,毛泽东34岁时,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武装割据道路,沿着这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终于取得了创立新中国的胜利。时隔38年后,年逾古稀的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后,于5月22日从湖南长沙登车,沿着途经韶山、安源、三湾、宁冈而直达茨坪的公路上山。当日到达后,先到茅坪。同日,当驱车经过黄洋界哨口时,毛泽东下车仔细察看了经修复的当年放哨红军住过的营房,还站在哨口举目瞭望。大约下午6时,他才到达当年根据地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茨坪,当晚在井冈山宾馆三所115号房间住下,共住7晚。在井冈山居住期间,毛泽东感慨良多,诗兴勃发,于是在5月25日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这首词实际上在1976年元旦就已公开发表,公开发表此词后8个月,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他的心脏就停止了跳动。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拭胭脂,惹教双翅垂。
稼轩居士花下与郑使君惜别醉赋,侍者飞卿奉命书。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