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很久以前我就怀有登高望远的凌云壮志,今天终于重新登上了井冈山。千里迢迢来寻访当年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昔日的面貌已经换成了新的容颜。到处耳闻黄莺呀呀歌唱,眼见紫燕翩翩起舞,还有那潺潺流淌的溪水,蜿蜒的盘山公路绕山环岭高入云端。越过了最险要的黄洋界,其他险要的地方就不必再看了。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风雷滚滚激荡,革命的红旗高高举起,奋力挥舞,到处飞扬。这正是人间革命斗争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景象。从当年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到今天已经38年过去了,这仿佛是一弹指一挥手的瞬间。无产阶级革命者有上九重天摘取明月的凌云壮志,有下五大洋活捉大鳖、打倒国内外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在谈笑间把敌人消灭,高奏凯歌,胜利归来。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这就如同登山,只要努力攀登,就一定能够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首词属记游之作,描绘了毛泽东重游革命故地井冈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上阕纪行,叙事写景,描写井冈山气象一新、生机盎然的壮美风貌,抒发故地重游的感慨。该词上阕中的“凌云志”是一语双关,既是毛泽东很久以来就渴望登高峻的井冈山,同时又在表明自己年纪虽老,仍怀有宏伟的革命理想。回到阔别多年的革命根据地,“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一个“寻”字体现出毛泽东内心深切的怀旧情感,令毛泽东无限欣慰的是,眼前的井冈山和昔日的井冈山根据地相比,简直是新旧两重天,映入毛泽东眼帘的新井冈山是群莺鸣唱,新燕飞舞,流水潺潺,交通方便。它将大自然的清闲曼妙与人工建设的卓越成就都融为一体,纳入到井冈山的新景观之中,给人一派春光明媚、生机盎然、安乐祥和的景象。其中1960年冬修建的从江西宁冈砻市至井冈山茨坪的盘山公路,将昔日羊肠小道盘旋,建设成今日盘山公路高入云端。令人顿想革命建设征途的远大前景和高山仰止之情。尾句“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语意双关,言近旨远。1928年秋,中国工农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守军,凭借黄洋界天险,英勇抗敌,终将来犯之敌击退,这就是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词中所描述的“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不须看”三字,看似轻巧,实则力比千钧,它体现出内心的豪壮,不仅蔑视黄洋界的自然险阻,而且包含着把人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予以藐视。
下阕述情言志,抒发革命领袖勇攀高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远大而壮烈的情怀,表达自己内心正在酝酿着的气势磅礴的政治抱负和雄心壮志。“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是对自己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来如火如茶的革命斗争历程的回顾。这三句表明,毛泽东站在井冈山故地上,面对神州大地,思绪如潮:打从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起步,经过“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广昌路上“风展红旗过大关”;龙岗之战“不周山下红旗乱”;直到“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革命红旗从东打到西,从南打到北,又从北打到南,直打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一唱雄鸡天下白”,打出了一个“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38年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也不过像一挥手之间便很快过去了。而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但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该词看出,毛泽东对过去不做过多的流连,而是积极地着眼于现在,放眼于未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三句词表明毛泽东壮志凌云的政治抱负和绝不惧怕任何艰难险阻的坚定决心及胜利信心。“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以富有哲理的格言作结,号召全国人民树立壮志,勇攀高峰,努力战胜目前的阻力和困难。
1927年10月,毛泽东34岁时,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武装割据道路,沿着这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终于取得了创立新中国的胜利。时隔38年后,年逾古稀的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后,于5月22日从湖南长沙登车,沿着途经韶山、安源、三湾、宁冈而直达茨坪的公路上山。当日到达后,先到茅坪。同日,当驱车经过黄洋界哨口时,毛泽东下车仔细察看了经修复的当年放哨红军住过的营房,还站在哨口举目瞭望。大约下午6时,他才到达当年根据地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茨坪,当晚在井冈山宾馆三所115号房间住下,共住7晚。在井冈山居住期间,毛泽东感慨良多,诗兴勃发,于是在5月25日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这首词实际上在1976年元旦就已公开发表,公开发表此词后8个月,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他的心脏就停止了跳动。

从商帅国器猎于南阳,同仲泽、鼎玉赋此。
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金铃锦领,平原千骑,星流电转。路断飞潜,雾随腾沸,长围高卷。看川空谷静,旌旗动色,得意似,平生战。
城月迢迢鼓角,夜如何,军中高宴。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自远。盖世韩彭,可能只办,寻常鹰犬。问元戎早晚,鸣鞭径去,解天山箭。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
鸳鸯交颈绣衣轻,碧沼藕花馨。偎藻荇,映兰汀,和雨浴浮萍。
思妇对心惊,想边庭。何时解佩掩云屏,诉衷情?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