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频频叹息花被狂风吹落太多,芳香渐消失又要过一个春天。
应是价格太高人们不敢询问,又因香气太浓蝴蝶难以亲近。
只有皇宫才配生长这种鲜花,哪能忍受让她沾染路上灰尘。
等到把花移植到皇宫上林苑,王孙贵族才为没有买而遗恨。
这首诗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其反映的内容和心绪来推测,当属女诗人鱼玄机后期作品。在一个暮春的日子,鱼玄机在长安见到一些未卖出的牡丹。她为自己的相似命运而感伤,并思考自我存在的价值,于是写下此诗。
这首诗表面是咏牡丹,实则以物喻人,寄托着女诗人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诗人衰微不幸的遭际和孤做清洁的品格,一腔忿限倾泄而出,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诗题“卖残牡丹”不能理解为“出卖残败的牡丹”,正确解读应为“卖剩下的牡丹”或“未卖出的牡丹”。此类句法在唐宋诗十分常见,例如乔知之的“床积读残书”,这里“读残书”不是指“阅读残破的书”,而是“读了一半的书”或“未读完的书”。再如许棐的诗联“仆温携剩酒,邻送卖残蔬”,邻居并非送来“残败的蔬菜”,而是“卖剩下的蔬菜”或“未卖出的蔬菜”。
首联是总提,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以下皆由此生发开去,一步步引向深入。“临风兴叹落花频”一句写诗人站在狂风之中,看着纷纷而落的杜丹花,连连叹息。“落花”点明题中“残”字。“风”道出了牡丹致残的原因,说明牡丹并非自然意义上的衰败,而是被无情的狂风吹残。为全诗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而一“叹”字就明写诗人心情,饱含无限感慨,也是全诗感情字眼。“频”字既可看作落花之多,又可理解为叹息声频。牡丹谷雨前后盛开,暮春而败,等到花落,春天已经过去了。因此,诗人又补足一句:“芳意潜消又一春。”“芳意”指牡丹的国色天香,又指美好的时光及诗人之心绪。又一年美好的时光只在一阵狂风之后就逝去了。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人们不能不感叹青春不能永驻。又不禁赞美久爱不衰、相伴终年。一“潜”字有暗暗地、不知不觉意,还有不便明言之隐痛。诗人内心的感情难以向人去诉说,只能暗自伤心,泪水自咽,苦痛自受,从而寄托于牡丹而自叹、自悲、自哀、自伤了。
颔联中“价”字扣题中“卖”字。关于牡丹价格,唐人多有记载和吟咏。李肇《唐国史补》云:“一本有值数万者。”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柳浑《牡丹》:“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李商隐《牡丹》:“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王建《同于汝锡赏白牡丹》:“价数千金贵,形相两眼疼。”张又新《牡丹》“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由此可见牡丹之昂贵。而这里的残牡丹已失去了它应有的鲜艳和迷人的光彩,也失去了人们对它的青睐和珍视,因此价值大减。本来应因为价格太高才使买主望而却步、不敢问津,但诗人下句偏说“却缘香甚蝶难亲”,以牡丹“香甚标明自己高贵,使那些“蜂蝶”难以亲近。表面咏花,实则在倾诉自己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之感慨,衬托出诗人卓荦不群之志。
颈联意为鲜艳娇贵的牡丹只有皇宫里才配得上栽植,它怎么能受得住路尘的摧残、沾污呢?这是从另一角度表现牡丹的纯洁清丽、一尘不染的孤傲品格。“红英”“翠叶”也喻示诗人不同寻常的身世。“红”字渲染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翠”字强调其清净娇柔、明洁典雅。鱼玄机爱衰遭弃后,更加渴求真正的爱情,她曾发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赠邻女》)的呼唤,但她始终未能找到真正的知音。
尾联“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二句是更进一步说明牡丹之高贵。提醒人们不要错失良机,因为时不我待,时不再来,应当机立断,不要犹豫彷徨,也即“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金缕衣》)之意。表面是批评王孙之无珠,实则饱含诗人更加不幸的命运,以激语出之,将全诗推向顶峰。
这首七律紧紧围绕牡丹。首联是总提,颔联写卖花,颈联写牡丹本身,尾联为设想之语,通过层层渲染,步步推向高峰。透过诗人的不幸遭遇,读者不难想象,一“卖”字正是诗人的殷殷期盼、苦苦追求。诗人将一腔忿恨寄托于牡丹,借咏物而抒怀,真正达到了物我合一、形神俱备的境界,诚为咏物之佳作。
传统诗论对咏物题材诗歌的要求是既生动描绘所咏之物的外在形相和内在精神,又将诗人或其他人的个性或情感投射于所咏之物。此诗完美地达成此两个目标。诗中不仅描绘了牡丹不同寻常的美丽外貌、香味和颜色,而且传达了她们的高尚品性、精神和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诗中字字皆可读为既指牡丹,又指诗人,花即人,人即花,人花合一,不可分离。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无穷日暮。
乙未,中郎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祜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
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春风,几度飞花。
登临泽国半荆榛,战伐年年鬼哭新。
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灯暮雨白纶巾。
何时壮志酬明主?几日浮生哭故人。
万里腾飞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