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代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白话译文

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

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

词句注释

  1. 苏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大业初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又改苏州。
  2. 沉沉:形容夜色浓重。
  3. 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
  4. 切切:形容虫的鸣声凄切。
  5. 毗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6. 姑苏:苏州的别称。
  7. 白云:意为友人去后只剩下一片空虚感觉。

作品赏析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

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全诗结构巧妙,语虽平淡而意味深长。叠字的运用使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声情美。

创作背景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常州来拜访他,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送他,此诗即写于当时。

名家评论

  • 《唐诗训解》:意在言外。
  • 《唐诗笺要》:“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更深至。读此等诗,要看其笔情兼到处;情不深者无笔,非妙笔不足以传情,惟懋政兼之。
  • 近·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言归至毗陵,回首话别之地,不见吴门烟树,惟见天末白云一片,写友之离情无际。此诗情韵均佳,可见送友诗,贵有情意也。

猜你喜欢

还陕述怀

唐代 •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樱桃花下

唐代 • 李商隐

流莺舞蝶两相欺,不取花芳正结时。

他日未开今日谢,嘉辰长短是参差。

小港渡者

清代 • 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 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寄荆州张丞相

唐代 • 王维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蝶恋花·记得珠帘初卷处

清代 • 康有为

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堕横塘路。

词客看花心意苦,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三十六陂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

皇甫冉
简介描述:

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其先世安定(今甘肃泾川)著姓,皇甫曾之兄,晋代高士皇甫谧之后,唐代诗人、大臣。

皇甫冉十岁能属文。年十五即以文词为张九龄所叹异,称其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756年,登进士第,授其无锡尉。又召入为左金吾卫兵曹参军。758年,其罢任,营别业于阳羡山中。尝与御史中丞独孤峻游会稽霎门寺。761年后,刘长卿自岭外贬返江浙,皇甫冉以诗交。764年,应河南节度使王缙辟为掌书记。767年,召其为左拾遗,旋迁左补阙。后皇甫冉奉使江南,省亲丹阳而病卒。

皇甫冉与刘长卿、严维、等交善,有唱和。冉卒后,其诗由其弟曾编次,独孤及为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诗集三卷。《全唐诗》存诗二卷。《全唐诗补逸》补诗一首;《全唐诗续补遗》补二首、断句一联;《全唐诗续拾》补二首。高仲武评曰:“冉诗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并谓其《巫山峡》《秋日东郊作》等诗“可以雄视潘、张,平揖沈、谢”。

皇甫冉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