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我所思念的人在哪里呢?我怅然遥望叠嶂深处的荆门山。
普天之下没有人赏识我,您对我的提拔让我终生感激。
如今您已远去,我也将要隐居种田,终老家乡。
南飞的大雁渐渐飞到视野尽头,可是怎样才能将我的心语传达给您呢?
《寄荆州张丞相》这首诗寄托作者对张九龄的深切怀念,抒发世无知音,自己也将归老田园的情怀。
此诗首句借用了古人现成的乐府诗句—“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沈约《临高台》)“所思竟何在?相望徒盈盈。”(刘孝绰《歌行》)相比于律诗诗句,南朝乐府诗句更接近于口语,律诗中以乐府诗句开篇,使得诗意流转而富有情韵。诗人举目远望,而以“深”字写远望之景,将荆门山写出悠远渊然的意蕴。张丞相对诗人有着举世无双的恩情,可是皇帝被小人迷惑,诗人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归隐田园。诗人最后说“何由寄一言”,感觉南飞的大雁难以传达自己的心意,这份心意中,既有对恩公的挂怀与思念,也有一言难尽的苦衷。同时,尾联的“目尽南飞雁”一句,与“怅望深荆门”严密照应:“目尽”对应“怅望”,“南飞雁”对应“深荆门”,“何由寄一言”一语收束中二联对张丞相与王维故交以及王维无奈归隐现状的描写,精工有致。能以精工之笔写诗,却带给读者平淡自然之感,可以说诗人达到了非常高的创作境界。
全诗以景结束,低吟婉转,更觉深沉。诗歌语言朴实无华,自然天成,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意。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次年擢王维为右拾遗,是年王维三十五岁。在此之前,王维在政坛上没有任何地位。在政坛上,张九龄对王维有着深厚的知遇之恩。所以王维视张九龄为伯乐、恩人。开元二十五年四月,张九龄因所荐监察御史周子谅忤旨,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当张九龄被贬荆州之后,举朝之士但求自保,而不再敢直谏于皇帝,王维却不避权贵,写成此诗表达对张的知遇之恩。《资治通鉴》记载:“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荣自保位,无复直言。”朝局渐渐地陷入李林甫等小人之手。王维思念恩公和过去朝政清明的时代,对当下朝局失望透顶,逐渐远离朝局,过着半仕半隐的生活。
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
为有倾人色,翻成足愁苦。
东湖采莲叶,南湖拔蒲根。
未持寄小姑,且持感愁魂。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禹之所治大水七,岷山导江,其一也。江出荆州,合沅湘,合汉沔,以输之海。其为汪洋诞漫,蛟龙水物之所凭,风涛晦冥之变怪,壮哉!是为勇者之观也。
吾兄晦叔,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困于位卑,无所用以老,然其胸中亦已壮矣。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邱,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
今吾兄家荆州,临大江,舍汪洋诞漫壮哉勇者之所观,而方规地为池,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何哉?盖其击壶而歌,解衣而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
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 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 故名其亭曰“游鲦亭”。景祐五年四月二日,舟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