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荆州张丞相

唐代王维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白话译文

我所思念的人在哪里呢?我怅然遥望叠嶂深处的荆门山。

普天之下没有人赏识我,您对我的提拔让我终生感激。

如今您已远去,我也将要隐居种田,终老家乡。

南飞的大雁渐渐飞到视野尽头,可是怎样才能将我的心语传达给您呢?

词句注释

  1. 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张丞相:即张九龄。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2. 所思:所思慕的人,所思虑的事。
  3.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的虎牙山相对,唐人也称荆州为荆门。
  4. 举世:普天下。
  5. 方将:将来,未来。与农圃:做耕田种菜之事,指隐居躬耕。
  6. 艺植:种植,耕种,栽植。老丘园:终老于田园。丘园,家园、乡村。
  7. 飞雁:一作“飞鸟”。飞,一作“无”。
  8. 何由:怎能。

作品赏析

《寄荆州张丞相》这首诗寄托作者对张九龄的深切怀念,抒发世无知音,自己也将归老田园的情怀。

此诗首句借用了古人现成的乐府诗句—“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沈约《临高台》)“所思竟何在?相望徒盈盈。”(刘孝绰《歌行》)相比于律诗诗句,南朝乐府诗句更接近于口语,律诗中以乐府诗句开篇,使得诗意流转而富有情韵。诗人举目远望,而以“深”字写远望之景,将荆门山写出悠远渊然的意蕴。张丞相对诗人有着举世无双的恩情,可是皇帝被小人迷惑,诗人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归隐田园。诗人最后说“何由寄一言”,感觉南飞的大雁难以传达自己的心意,这份心意中,既有对恩公的挂怀与思念,也有一言难尽的苦衷。同时,尾联的“目尽南飞雁”一句,与“怅望深荆门”严密照应:“目尽”对应“怅望”,“南飞雁”对应“深荆门”,“何由寄一言”一语收束中二联对张丞相与王维故交以及王维无奈归隐现状的描写,精工有致。能以精工之笔写诗,却带给读者平淡自然之感,可以说诗人达到了非常高的创作境界。

全诗以景结束,低吟婉转,更觉深沉。诗歌语言朴实无华,自然天成,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意。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次年擢王维为右拾遗,是年王维三十五岁。在此之前,王维在政坛上没有任何地位。在政坛上,张九龄对王维有着深厚的知遇之恩。所以王维视张九龄为伯乐、恩人。开元二十五年四月,张九龄因所荐监察御史周子谅忤旨,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当张九龄被贬荆州之后,举朝之士但求自保,而不再敢直谏于皇帝,王维却不避权贵,写成此诗表达对张的知遇之恩。《资治通鉴》记载:“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荣自保位,无复直言。”朝局渐渐地陷入李林甫等小人之手。王维思念恩公和过去朝政清明的时代,对当下朝局失望透顶,逐渐远离朝局,过着半仕半隐的生活。

名家点评

  •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悠然、渊然(“怅望”句下)。钟云:悲甚!厚甚!非过时人不知(“终身”句下)。钟云:此二句不说思旧,其意更深(“方将”二句下)。钟云:直朴,深致(末句下)。
  • 明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八语一直说下,使人读不断。
  • 清代屈复《唐诗成法》:本为浮沉宦海,今将决计归田,回思旧恩举世无二,文义极顺,然不成作法矣。今先写丞相,接写感恩,决计归田反写在五、六,文势意味方陡健深厚。
  • 清代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顾云:清深质直,写情冲淡。

猜你喜欢

赞林黛玉

清代 • 曹雪芹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哭曼卿

宋代 • 苏舜钦

去年春雨开百花,与君相会欢无涯。

高歌长吟插花醉,醉倒不去眠君家。

今年恸哭来致奠,忍欲出送攀魂车。

春辉照眼一如昨,花已破颣兰生芽。

唯君颜色不复见,精魂飘忽随朝霞。

归来悲痛不能食,壁上遗墨如栖鸦。

呜呼死生遂相隔,使我双泪风中斜。

和桃源诗序

宋代 •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与妻书

近现代 •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体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意难忘·山家

清代 •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王维
简介描述:

王维(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出身太原王氏分支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之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

Top